热处理的认识一、简介:1.金属材质经冶炼、热加工、冷加工后,会出现一些不利于使用环境的组织结晶。
2.或又因使用环境本身存在特殊要求,必须强化金属的某些物理性能。
3.不同的烘烧时间、恒温周期、冷却方式,对组织结晶产生莫大影响,种类如下:1)退火(Annealing)2)正常化(Normalizing)3)回火(Tempering)4)淬火(Quenching)5)固溶化(Solution)6)时效硬化(Age Hardening)二、名词解释:(一)成分组织命名:1.肥粒铁(Ferrite):在生铁或钢中未与碳结合的铁,为具有体心立方(BCC)结晶组织的铁或其固溶体。
延展性良好而强度较低。
在770℃(居里点)以下有铁磁性。
2.沃斯田铁(Austenite):已溶解的碳,具有面心(FCC)组织结晶之铁。
3.波来铁(Pearlite):在标准的形式中冷却或在相对高温中等温变态的钢材形成含有C)两相的薄层微组成混合体。
常在碳肥粒铁与雪明碳铁(Fe3钢和铸钢中生成。
4.变韧铁(Bainite):在相对低温下等温退火,形成包含肥粒铁和雪明碳铁两相的微观组成的钢材。
P.S.: isothermal transformation = isothermal annealing等温变态:依据允许时间,在特定温度转变。
等温退火:沃斯田铁在恒温下转变为肥粒铁V.S.波来铁。
5.麻田散铁(Marten site):纯金属或合金从某一固相转变成另一固相时的产物。
在相变期间由快速冷却方法形成亚稳态(变动的稳定)过渡组织,<即滞温变态 athermal transformation>,其特征使原子不扩散,化学成份不改变,但晶格结构发生变化,并具有针状的结晶体,同时新旧相间维持一定的位向关系和有切变共格。
在碳钢中是硬的过饱和碳固溶体处在铁的体心正方点阵中。
P.S.: 滞温变态:只依据温度来转变(与时间无关)。
(二)纯铁之组织及相变化:1.纯铁之结晶学性质,如下表:纯铁之结晶特性凝固 源自“再结晶现象” 1403℃ δ-γ- Fe 平衡区界点:A4变态 γ- Fe – Fe 平衡区界点:A3变态磁性转变:A2变态 (晶格类型不变:非相变态)铁的居里点:磁性变态温度(A2铁的3种同素异形体:δ−Fe 、 γ−Fe (沃斯田铁)、 α−Fe (肥粒铁) △ 波来铁= α−Fe+Fe 3C 723℃△ Al 变态: 波来铁 共析变态3.铁的多晶型相变态,是钢的合金化和和热处理的基础。
(1) α →γ:1) 略低于910ºC ,晶粒随升温而成长,在A3变态点,由α变态γ。
2) A3变态初,γ晶粒重新自粗大的γ晶粒内凝核,即发生再结晶现象,晶粒又变很小。
超塑性。
(2)γ→δ:1) 继续升温,晶粒逐渐成长(无相变态),直至A4变态,由γ变态δ。
2) A4变态之初,δ亦自原粗大之γ晶粒内结晶产生,如同A3变态。
(三)热处理名称:1.固溶化(Solution Treatment):合金先升温高于固溶线温度(溶解温度)并恒温,<一个或多个成分溶入固溶体>,直到均匀的α固态产生,此步骤溶解了θ析出物并降低了最初合金中任何的分凝部分。
并急速冷却以阻止析出的处理过程。
也是时效硬化热处理的第一步骤,参考上图。
2.淬火(Quenching):金属或玻璃的热处理程序。
固溶后,只有α相合金急速冷却,原子来不及扩散到潜在有核位置令θ相无法形成,α组织为过饱和溶液。
用于冶金、塑胶成形、和石油精炼,以提高硬度和强度或改变物理与化学性能(如电性、磁性、抗蚀性等)。
3.时效硬化(Age Hardening):一种特殊的离散强化热处理。
过饱和α组织加热至低于固溶温度,在此时效温度,原子可短距离扩散,因过饱和α不稳定,额外的θ扩散往许多的有核位置,即析出。
最后,合金经过充足的时效时间,α+θ平衡态将形成。
上述经固溶化、淬火及时效过程,其凝聚析出的成分提供了坚固的强化效果,又称析出硬化(precipitation hardening)。
4.回火(Tempering):加热(淬火后)淬硬钢或铸铁到共析点以下某一温后缓慢或快速成冷却,以允许麻田散组织分解成平衡相。
用来减低或消除淬火钢件(指麻田散铁)中的内应力或降低强度和硬度,以提高其塑性或韧性。
按不同要求,可采取低温,中温或高温回火。
※麻田散铁的回火:1)Marten site是个不平衡组织,在低于共析温度加热,安定的α(肥粒铁)和FeC(雪明3碳铁)会析出,此过程即回火。
麻田散贴的分解:a.引起强度与硬度下降。
b.延展性与耐冲击性能提高。
2)过程:a.在低温的回火温度下,Marten site会形成两个过渡相。
①较少量的碳的marten siteC)②极微细的不平衡ε-碳化物(Fe2.4※特性:高强度、脆,有时甚至比回火前硬。
C开始形成。
b.在较高的回火温度,α和Fe3较软与富延展性。
3)但若再增加回火温度至略低于共析温度,FeC会变得粗劣与离散强化效应大幅度下降。
3①钢铸铁产生肥粒铁母体5.退火(Annealing):对合金或玻璃进行加热,经沃斯田化将:①钢产生软、粗的波来铁②铸铁产生肥粒铁母体再炉冷以消除各种内应力,并使材料脆性减小。
6.正常化(Normalizing):经沃斯田化,再空冷,以产生细波来铁组织的一种热处理。
国内俗称正火。
(四)专有名词解释:1.沃斯田化(Austenitizing):将钢或铸铁加热至均至的沃斯田铁(γ-Fe)的温度。
沃斯田化是钢的或铸铁绝大多数热处理的第一步骤。
2.铸铁(Cast Iron):在凝固时,含有足够的碳的铁合金发生共析反应。
3.钢以微组织区分:亚共析钢、共析钢、过共析钢。
※钢加热至完全沃斯田铁(γ-Fe)温度范围,维持一段时间使变态完成(如此可将铸造、加工的影响或各种异常组织消减),然后空冷。
正常化热处理。
1)共析钢之正常化组织:即发生共析变态的钢,其含碳量恰为0.8%γ-Fe α- Fe+ FeCC)之变态,面心立方的沃斯田铁同时析出肥粒铁(α-Fe)及碳化物(Fe3C成交互重之变态温度7230C为钢的共析温度。
共同析出的γ-Fe及Fe3层状(指纹状)存在。
2)亚共析钢之正常化组织:含碳量底于共析钢者;在自完全为沃斯田铁的温度冷却时,先析出肥粒铁(为初析物),抵7230C共析温度时,剩下的沃斯田铁全部变态为[肥粒铁+雪明碳铁]之共析物;正常化组织为初析肥粒铁及共析之层状波来铁。
3)过共析钢之正常化组织:含碳量高于共析钢者。
过共析钢自完全为沃斯田铁的温度冷却时,雪明碳铁先沿沃斯田铁粒界初析出来,待温度降抵7230C共析温度时,剩下的沃斯田铁全部变态为[肥粒铁+雪明碳铁]之共析物。
正常化组织为初析雪明碳铁及共析之层状波来铁。
三、热处理的运用与功效:(一)组织强化的产生溶质溶入了溶剂后(可想象水溶液),不同大小的异种原子排列互相卡住,造成差排滑动困难。
如下图,铍铜的屈服强度明显地很大。
即合金铜强度大于纯铜。
(二)热处理运用图:(三)铜材常用四种热处理,其目的:1.中间退火(Process Anneal) 消除冷作(Eliminating Cold Work)含碳量少于0.25%的肥粒铁利用冷加工强化使用再结晶热处理来消除冷加工效应称之。
此过程在低于Al温度的80-1700C操作。
2.退火(Annealing)和正常化(Normalizing)——控制散布强化.1)藉由控制FeC的数量、尺寸、形状和分布,平板状的碳钢被离散强化。
随3C出现,直至钢的强度增加。
着碳增加,更多的Fe3C。
2)在沃斯田铁转变成波来铁的过程,藉由控制冷却速率来精炼Fe3①极慢冷却,波来铁会粗糙退火或完全退火(full anneal)。
退火a.亚共析钢低强度,延展性佳。
炉冷退火b.过共析钢 (a)加热不可超过Acm温度,否则炉冷造成沃斯炉冷田铁组织边界产生粗糙的Fe3C薄层而发脆。
(不可行)C变圆,再炉(b)超过Al温度进行沃斯田铁化加热允许Fe3冷产生不连续的FeC和粗波来铁。
3②较快冷却,波来组织细化正常化。
依据钢的成份(过或亚共析钢)加热高于A或Acm温度达550C来3进行正常化。
在沃斯田化后,取出并空冷。
空冷使得较快冷却并得到较细的波来铁。
P.S.:过共析钢在高于Acm温度正常化,由于较快速冷却,FeC缺少机会在沃斯田组织边3界形成连续的薄层。
3.球化改善加工性含有大量的FeC的高碳钢具有加工性低劣的特性。
因此需要长时间在低于Al3C改变成球状大颗粒分温度300C的球化处理期间,为了要降低边界区域,Fe3子.诸如已知的球化铁(spheroidite),其微组成有一个软、可加工的肥粒铁组织的连续母体。
机械加工后,更复杂的热处理使钢材产生所需要的特性。
假如麻田散铁长时间在低于Al温度回火将出现相似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