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第二章中世纪文学
第一节概述
1、社会状况
中世纪是15世纪人文主义者首次提出的历史概念。

它是指欧洲古典文化(希腊罗马文化)时期与古典文化“复兴”时期之间的历史阶段,大约是5世纪至15世纪,即始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迄于1453年拜占庭帝国的倾覆。

中世纪的历史、文化与基督教息息相关。

在中世纪开始的时候,基督教已经确立了它的地位。

中世纪最初的几百年,教会组织得到巨大发展。

西罗马帝国衰亡后日耳曼民族的君主们没有能力管理被他们夺到的国家,基督教教会担负起许多社会职责,在蛮族带来的日益加深的混乱状态中建立并维持了秩序。

教会在未开化的日耳曼民族中传播基督教文化,引导野蛮的民族走向文明。

2、思想特征:
第一,基督教思想制约着中世纪文化。

第二,在各种文化的交融中,中世纪文学突出了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

第三,中世纪作为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形态,出现了特定阶层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

3、艺术特征:
第一,由于各种不同性质文化的相互交融,极大地拓展了中世纪欧洲文学的描写与反映范围。

第二,在这种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中,欧洲中世纪文学的艺术形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第三,由于各种文化的影响,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了进一步的开拓。

第四,对文学情感特性把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4、文学概况
中世纪的文学是从希腊罗马古典文学到文艺复兴文学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中世纪文学非常丰富,它所取得的成就为文艺复兴文学的产生提供了充分、必要的条件。

中世纪欧洲文学包括基督教文学、英雄史诗、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

A、基督教文学基督教文学是指以基督教教会的文人学者为创作主体,以宣扬基督教教义为创作目的的文学。

中世纪欧洲,基督教的影响遍及社会生活各个层面,欧洲国家几乎无一例外地很早就产生了基督教文学。

中世纪基督教文学的内容是宣传、阐释基督教教义。

它的基本倾向是宣扬来世思想,倡导禁欲主义,歌颂基督教美德。

后期作品吸收了一些异教或世俗的因素。

寓意、梦幻、象征是常用的手法,适于表现基督的崇高,天国的神秘。

中世纪基督教文学的影响巨大而深远。

基督教文学是传播教义的重要媒介。

它所传播的基督教观念渗透在西方文化之中,影响了当时及后世西方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

基督教精神也植根于西方文学之中,从但丁、莎士比亚、弥尔顿到雨果、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艾略特,基督教观念充溢于他们的作品。

基督教文学的表现形式既影响当时的世俗文学,也为后世西方文学不断借鉴和套用。

B、英雄史诗中世纪欧洲各国都存在着本民族口头传述的文学,这是各民族文学形成、发展的基础。

在欧洲民族国家逐渐形成的几个世纪中,各民族口述文学的几种体式日益丰满、完善,形成了记述本民族英雄人物神奇事迹的长篇叙事诗——英雄史诗。

《贝奥武甫》是中世纪英雄叙事诗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

《罗兰之歌》是法国英雄史诗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

《熙德》没有神话幻想的成份,也没有极度夸张的情节,具有现实主义的倾向。

《尼伯龙根之歌》取材于民族大迁徙后期匈奴和勃艮第人斗争的历史,其中有许多神话传说。

史诗反映13世纪封建社会的生活和思想观念。

C、骑士文学骑士叙事诗(或称骑士传奇)是骑士文学的主要类型。

骑士叙事诗的内容主要描写骑士或为博得贵妇人欢心、或为骑士荣誉、或为保卫基督教而与妖魔、怪兽、魔法师、异教徒进行斗争的故事。

骑士之恋和骑士冒险经历相结合形成骑士叙事诗的基本特点。

大多数骑士叙事诗情节离奇,格调玄虚,缺乏现实生活基础。

这类作品着意表现骑士对英雄气概、个人荣誉、典雅风度和侠义品格的追求,反映了封建贵族的生活理想。

骑士文学对后世欧洲文学产生影响。

骑士文学中的浪漫情调、离奇故事、丰富想象被后世作家,尤其浪漫主义作家所吸收借鉴。

骑士叙事作品的故事结构形式、人物描写的手法对欧洲长篇小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D、市民文学市民文学兴起于12世纪,是市民阶级的意识形态和日常生活的反映。

市民文学多数是民间创作,揭露教会僧侣的愚蠢、暴虐,歌颂市民的机智、狡黠,具有反对封建、批判教会的色彩,也有一些作品讽刺丁上层市民的贪婪与自私。

《列那狐传奇》产生、形成于12世纪末到13世纪中叶,共27篇,3万多行。

狮王诺勃勒代表最高封建统治者,伊桑格兰狼和勃仑熊代表封建贵族,鸡、兔、鸟代表下层民众,列那狐代表市民阶级。

列那狐和伊桑格兰狼之间的斗争是故事中的主要情节线索。

故事中充满对愚昧无知的封建君主、横暴的贵族以及教会僧侣的讽刺。

主人公列那狐机警绝伦,诡计多端,凭着智力和谎言捉弄国王和贵族,同时也欺压山羊、公鸡等弱小的动物。

体现了市民阶级的特点。

市民文学的另一项重要成就是戏剧。

最著名的笑剧是法国的《巴特兰律师》。

中世纪文学并不是古希腊、罗马和文艺复兴之间的一片空白,欧洲各民族在民间文学基础上都出现过一些有价值、有影响的文学作品。

中世纪文学取得的成就为文艺复兴和欧洲近代文学奠定了基础。

如果没有中世纪文学的成就,很难想象文艺复兴以来欧洲的文学繁荣。

第二节但丁
1、生平和创作
早期文学创作(流亡以前)属于“温柔的新体诗”派。

《新生》是但丁作为温柔的新体诗人的主要创作成果,也是他抒写对贝娅特丽丝爱情的作品。

《新生》体现了温柔的新体的最高成就,开文艺复兴抒情诗的先河。

创作后期(流亡期间),作品抒发了深广的忧愤,代表作《神曲》就是作于这一时期。

2、《神曲》
(1)主题:映照现实,启迪人心,让世人经历考验,摆脱迷误,臻于善和真,使意大利走出苦难,拨乱反正,寻得政治上、道德上复兴的道路。

(2)思想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神曲》的进步性:
第一,《神曲》是一部充满隐喻性、象征性,同时又洋溢着鲜明的现实性、倾向性的作品。

第二,但丁在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现实后,对企图主宰基督教世界的教会,对垄断中世纪全部文化的宗教神学,给予异常严厉的揭露和批判。

第三,但丁热情地歌颂现世生活的意义,认为现世生活自有本身的价值。

第四,赞颂理性和自由意志,召唤对现世和斗争的兴趣,追求荣誉的思想,这是但丁作为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的特征之一。

第五,《神曲》表露了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提倡文化,尊重知识的新思想。

第六,意大利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的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变化和精神道德情况,在《神曲》中也获得了真切、广泛的描绘。

《神曲》的局限性:
第一,《神曲》中处处洋溢着对现世生活的热忱歌颂,但是但丁又把现世生活看作来世永生的准备。

第二,《神曲》中奥德修斯召唤世人追求美德和知识的话语,已成为了至理名言,可另一方面,但丁又借维吉尔之口表明理性的软弱。

第三,在《神曲》中,但丁对保罗和弗朗齐丝卡这对恋人的爱情看法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同情他们,另一方面,他根据中世纪的道德标准,将这对恋人作为贪色的罪人,放入了地狱接受惩戒。

第四,在对待封建君主的态度上,但丁常常是矛盾的。

一方面,他对国王痛加鞭斥,另一方面,他又将国王视为拯救陷于危难中的意大利的救星。

(3)艺术成就:
①在描绘不同的境界时,但丁采用了不同的色彩。

②但丁在写人绘景时,常常喜欢采用来源于日常生活的自然界的极其通俗的比喻,产生极不寻常的艺术效果。

③《神曲》的韵律形式是民间诗歌中流行的一种格律三韵句,即第三行为一音节,隔行押韵,连锁循环,贯穿全诗始终。

④《神曲》是用俗语写成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