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咽喉疾病2

咽喉疾病2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的块茎,半夏因“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也,故名”。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半夏,味辛,性平。

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

一名地文,一名水玉。

生山谷[1]。

”《本经》谓半夏主治“喉咽肿痛”,桂枝(日本学者考证即是牡桂)主治“喉痹吐吸”。

现代《中药学》将其归于化痰药,言其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呃、消痞散结”等功效[2]。

临床中多用于治疗痰湿阻肺之咳嗽、眩晕及消化系统疾病等。

虽有经方半夏厚朴汤言明用于治疗梅核气等咽喉疾病,但历来医家们认为半夏性偏温燥,会伤津耗阴,故在咽喉疾病中大都慎用半夏。

1、半夏用于咽喉疾病笔者临床发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偏于油腻辛热食品,加上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大,起居劳逸失常,常聚湿生痰。

结于咽喉。

痰湿与阴虚相见,养阴益气则碍湿,化痰湿则气液亏损更甚,而使咽喉疾病缠绵反复,难于痊愈。

如梅核气多因七情郁结、痰凝气滞、壅积于咽喉之间所致,仲景用理气消痰之半夏厚朴汤治疗,以行气调气之力而收化散痰结之功。

如仲景方的苦酒汤、半夏散及汤、半夏厚朴汤都是以半夏为主药的,以咽喉为主治目标的。

《伤寒论》原文: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唐容川曰:此节所言生疮,即今之喉痈、喉蛾,肿塞不得出声,今有用刀针破之者,有用巴豆烧焦烙之者,皆是攻破之使不壅塞也。

仲景用生半夏正是破之也,余亲见治重舌敷生半夏立即消破,即知咽喉肿闭亦能消而破之矣。

且半夏为降痰要药,凡喉肿则痰塞,此仲景用半夏之妙。

正是破之又能去痰,与后世刀针、巴豆等方较见精密,况兼蛋清之润,苦酒之泻,真妙法也。

内经云: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一阴者手少阴君火,心之脉气也,一阳者,手少阳相火,三焦之脉气也,夫二经之脉,并络于喉,故气热则内结,结甚则肿胀,胀甚则痹,痹甚则不通而死矣,即今之所谓喉痹喉风喉蛾等类是也。

夫推原十二经,惟足太阳别下项,其余皆凑咽喉,然内经独言一阴一阳结,为喉痹者,何也,盖以君相二火独胜,则热且痛也,愚历考咽喉汤方,皆用辛散咸软,去风痰,解热毒为主,如玄参升麻汤、圣济透关散及玉钥匙、如圣散、普济消毒饮子,皆急于治标,而缓于治本,恐缓则伤人,故以治标为急耳。

又尝考仲景伤寒论,咽喉生疮等症,每用甘草桔梗半夏散及汤为主,一为少阴水亏,不能上济君火,以致咽喉生疮,不能出声,故以半夏之辛滑,佐鸡子清利窍通声,使以苦酒入阴,劫涎敛疮,桂枝解肌由经脉而出肌表,悉从太阳升发,而半夏治咽痛,可无燥津涸液之患,一为阴火上结而为咽痛,故用生甘草甘凉泄热,功在缓肾急而救阴液,佐以桔梗开提足少阴之热邪。

李东垣说:“大抵少阴多咽伤咽痛之证,古方用醋煮鸡子主咽喉失音,取其酸收,固所宜也。

半夏辛燥何为用之?盖少阴多寒证,取其辛能发散,一发一敛,遂有理咽之功也[3]。

”2、案例介绍例1,男,51岁。

有慢性咽喉炎病史十多年,常易感冒,感冒后咽痛症状加重,服用抗生素和寒凉药物后咽痛症状缓解,但增胃部胀、恶心等不适感。

刻诊:咽痛不适,如有物堵,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偶有痉咳,咯少量黏稠白痰,咽干而口不干,食欲不振,大便溏,小便清长。

查体:精神稍软,面色少华,两扁桃体稍有肿大,但色不红,咽部后壁少量淋巴滤泡增生。

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濡。

考虑患者久病长期使用抗生素和寒凉药物后,造成阴损及阳,转化为虚寒之证。

结合舌证脉象,分析其病机是脾虚肺寒、阴寒凝滞咽喉所致。

治宜温阳降逆、祛寒利咽。

方用半夏散及汤加减。

药用:法半夏10 g,桂枝10 g,炙甘草10 g,桔梗10 g,党参12 g,白术10 g,炮姜10 g,熟附子6 g,患者服用3剂后症状明显好转,继续服用15剂后症状基本消失。

以后感冒后咽痛稍有发作,但症状不重,服用上方5剂后症状基本上均可缓解。

例2,女,54岁。

前期因情志波动后出现气急、咽喉不适,近期又因外感后出现高热,经抗生素治疗后诸症好转,唯留咽部不适加重。

刻诊:咽中如有物堵,咯吐不出,咽之不下,偶有咳嗽,咯少量黏白痰,晨起刷牙有恶心感,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缓。

结合病史及证舌脉象,分析为肝喜疏泄条达,脾主升,胃主降,肺主布散津液。

现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脾胃升降失职,不能运化和敷布津液,聚湿生痰,与气相搏,逆于咽喉,遂呈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咽之不下之征。

治宜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方用半夏厚朴汤加减。

药用:法半夏10 g,厚朴6 g,茯苓15 g,苏叶6 g,生姜6 g,川楝子6 g,桔梗6 g,浙贝10 g,患者服用5剂后症状明显好转,继续服用25剂后症状基本消失,随访3个月症状未再复发。

3、结语半夏味辛而燥,能滑痰利咽,可疗“喉咽肿痛”(《神农本草经》)。

半夏与桂枝、甘草配伍,治寒痰结于咽喉而致的“少阴病,咽中痛”,如《伤寒论》半夏散及汤;与肉桂、草乌头配伍,治寒痰凝结,咽喉不利,语音不出,如《卫生宝鉴》玉粉丸;《伤寒论》中的苦酒汤以半夏为主药,配伍鸡子清,苦酒(即醋),治疗“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

绛雪园对本方半夏的配伍做出精妙的评述:“方中半夏之辛滑,佐以鸡子清之甘润,全方有利窍通声之功,而无燥津涸液之虑”[4]。

肺胃阴虚,虚火上炎所致之“咽喉不利”,与麦门冬、人参、甘草、大枣等相伍,如《金匮要略》麦门冬汤;至于痰气交阻于咽喉,表现为“咽中如有炙脔”之梅核气,又当与厚朴、茯苓、生姜、苏叶合用,共奏散结行滞化痰之功[5]。

半夏在上述方中的配伍运用,皆取其行气涤痰,利咽消肿之功。

我最近因为喉咙连续痛了两个礼拜,无恶寒发热等其它外感症状,就觉得喉咙靠近喉结附近有压痛点,还有吞口水时也会觉得痛,且有越来越痛的趋势。

看了黄师的四圣心源,想说试试看里面讲的《甘草桔梗射干汤》:甘草(二钱)、生桔梗(三钱)、半夏(三钱)、射干(三钱)这帖药我用的是生甘草,及姜半夏,因为药房老板说没特别指定的话是这样用。

但是这帖我吃了6 帖,疼痛只有略为减轻,却不见大为好转。

后来看王正龙的电子书,他提到治喉咙痛可以用这帖《半夏汤》:法半夏(三钱)、嫩桂枝(三钱)、炙甘草(三钱)我去抓了三帖来喝,很令人惊讶的是,一帖下去疼痛大为减轻,三帖服毕喉咙完全不痛了。

在这里想请教各位前辈,照道理来讲,黄师的方都是以伤寒金匮为基准再加减的,怎麽会不敌伤寒论原方的三味药呢?(千万别跟我回药简力专这种话)是因为法半夏与姜半夏的差异吗?因为书上没特别指名,所以我才用最常用的姜半夏。

难道就因为改用法半夏就特别有效吗?作者:医医金针时间:2007/1/2■《甘草桔梗射干汤》:甘草(二钱)、生桔梗(三钱)、半夏(三钱)、射干(三钱) 。

少阴病,2,3日,水旺,君相之火不能下蛰,转而逆冲,是以咽痛,以桔梗开结滞,苦泻肺气,生甘草泻热缓急迫,半夏降逆,射干苦寒清咽。

《半夏汤》:法半夏(三钱)、嫩桂枝(三钱)、炙甘草(三钱)。

桂枝甘草汤为汗多亡阳,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动悸,欲得手按者。

阳亡土败,乙郁甲逆,浊气不降,上冲于咽。

此时宜温其阳,桂甘也,降浊气,半夏也。

上方意在清热开结而用凉,此方意在温阳降浊而用温。

【出处】《伤寒论·少阴篇》第293条:「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

不差,与桔梗溺。

」《金匮要略》第七章《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篇》第6条:「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乾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组成】桔梗一两、甘草二两。

概说本方出自《伤寒论·少阴篇》第293条,原条文:「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

不差,与桔梗汤。

」及《金匮》第七章《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篇》第6条,原条文:「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从《少阴篇》叙述可知,咽痛只要用甘草一味药,如果效不好,再加一味桔梗,就称甘草桔梗汤,简称桔梗汤。

本片虽仅二味药,但确有意想不到之功效。

甘草顾名思义是甜的,《内经》提到甘能缓,缓就能松弛,解除痉挛,就算是重症,加一味甘草,症状减轻,也是缓,所以一味甘草名忘忧汤。

桔梗内有皂素,凡含皂素的药都能化痰。

会咳会喘,就是因为气管有痰,有时伴有痉挛造成气上逆,轻者咳,重者喘。

自仲景之后,很多医家治咳都从桔梗汤发展而成。

明朝程国彭(又名程锺龄)先生着有《医学心悟》一书,内有一方「止咳散」治咳。

其实止咳散就是建立在二陈汤、桔梗汤的架构上。

很多同道喜用止咳散,虽不一定能治好咳嗽,但无副作用,因此止咳散深受后代医家的重视。

主治病症1.肺痈肺痈分虚实,如果口干,胸隐痛,脉又实,更加喘不得卧,是邪实,以葶苈大枣泻肺汤泻之。

而桔梗汤治疗的肺痈是痈脓已溃,用桔梗之苦、甘草之甘来解毒排脓,因为肺痈的脓从呼吸系统排出体外后,呼吸就可恢复正常。

从临床观察,很多患者晚年有肺气肿、脓疡者,都与抽烟有关,只有轻重之分而已。

故能戒烟,应尽早戒掉,近日媒体也报导抽烟性功能、肾功能都会低下。

2.咽痛临床如不知咽痛如何治疗时,不妨考虑甘草桔梗汤,往往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但一般同道不善用经方,其实不妨参考张洁古所著《珍珠囊药性赋》,他说咽痛就用牛蒡子、桔梗,证明桔梗也是治咽痛的要药。

至于牛蒡子,他也有独到见解。

因为牛蒡子属菊科,菊科植物本就有清热解毒作用,咽痛就是红肿热痛的炎症,牛蒡子可消炎而达到治疗效果。

早期的杀虫剂多用除虫菊提炼淬取而成,而除虫菊即属菊科植物。

有很多呼吸系统的疾病用到桔梗,前述程国彭的《医学心悟》中,至今被中医同道乐用的止嗽散,主方就是甘桔汤及二陈汤所组成的,所以止嗽就是少不了甘草、桔梗。

本方之所以被同道乐用,是因甘草、桔梗之外,有半夏可除痰,甘草调和,茯苓祛痰除湿,达到止咳止嗽目的。

纵然无效,至少没有副作用。

不像大、小青龙汤使用不当会带来副作用。

尤其化痰最强的礞石滚痰丸中的礞石,是以青蒙石入药,有时难免带来副作用。

附录:喉咙发炎人们常以「咽喉」形容喉咙,如有不适也以「喉咙痛」概括,其实「咽」和「喉」是不同的,咽指食管,喉为呼吸道,而伤风感冒引起的喉头发炎,包括食管、呼吸道甚至会厌都会肿大,一肿大咽喉就会堵住,连流质食物都不容易进入,相当难受,严重时还会有生命危险。

事实上,咽炎和喉炎有些不同。

慢性咽炎多为急性咽炎反复发作而得,症状包括各种咽部不适,如发痒、灼热、微痛、有异物感等,痰液黏稠而且常引起咳嗽,各种鼻病、慢性病或环境刺激也可能导致慢性咽炎;慢性喉炎的症状主要为声音沙哑、难听、甚至失音,诱因与咽炎相似:嗓子使用不当或发声方式不对,也容易出问题,所以以靠声音吃饭的老师、演讲者、播音员等,更是要多注意。

事实上,在咽喉炎初起的时候,用些甘草片或黄连片或甘桔汤含在口中就可以改善,要避免使用含精油成分的薄荷或冰片等口含片制剂,它们会使口腔或喉头黏膜层的水分蒸发,更加干燥。

针对呼吸道的发炎症状,最常用的处方就是甘桔汤,很符合简便廉效原则,因为只有甘草、桔梗两味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