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教版必修Ⅲ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课件
人教版必修Ⅲ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课件
从而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儒学体系
合作探究2:董仲舒以后的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
1)先秦儒学只是百家之一,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被当成真理而独尊。 (2)先秦儒学谈论现实问题,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谈论神学。 (3)先秦儒学是对“真理”的追求,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则成为儒 者的“政治敲门砖”。
(4)先秦儒学处于充实发展中,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则被当作“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下列观点与黄老之学相符的有 ①人只能顺从自然,无法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②倡导“待时而动” ③倡导“因时制宜” ④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对西汉初年黄老之学“无为而治”思想的理 解正确的是 A.要求统治者以“清静无为”的方式稳定统治 B.要求统治者不要统治人民 C.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享受荣华 D.要求统治者把人民的疾苦放在首位
汉代儒学代表、大学问家
生活在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时代
三次应对策问《天人三策》 受赏识、为官 晚年著《春秋繁露》 创制新儒学体系
图片名称:董仲舒像
董仲舒的新儒学
董 仲 舒 像
下列材料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观点? 汉武帝为什么会接 受他的主张?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 同者而用之 。 材料三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 道,勿使并进。”
显 隐
对接点4
本课导航
百家争鸣 儒学形成 董新儒学
返回目录
\
⑶教育状况 ①儒家经典被规定成为必读的教科书,由五经博教 授。——教育逐渐为儒家垄断 ②太学兴盛——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 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③地方教育系统初步建立——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 广,儒学在民间处于独尊地位。 ④私家儒学教育受到鼓励
2 、评价新儒学 积 极 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稳定社 会秩序 2、对儒学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评价: 消 极 1、唯心主义
显 隐
本课导航
百家争鸣 儒学形成 董新儒学
返回目录
\
III
对接高考
高考考什么→考过什么→再考什么
对接点3 考查知识、比较、联系、归纳能力 【高考典例】(2012·上海单科,31)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 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 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 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审题提示:比较比 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较儒道法有关天人 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关系的言论。 【拓展预测】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 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 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 A.“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 C.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 D.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吸收
于实现这个目的的思想都是他吸取的方向,因此,他在统治过程中,
采取儒家以外的思想主张就不足为奇了。③汉武帝的这些做法对于儒 学后来发展过程中融合其他学派思想起了推动作用。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⑴思想: ⑵政治: 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⑶教育:
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天 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材料一: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无)事,非 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边境)廪庾(粮仓)尽满, 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计数)。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 巷有马,仟佰之间成群,乘牸牝(泛指雌性的牲畜)者摈 而不得会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 为姓号。 ——《汉书· 食货志》 材料二:汉武帝即位时,西汉国库中积蓄了大量的粮 食和钱财,国家势力相当雄厚,有条件加强中央集权。同 时,国家也存在土地兼并、商贾膨胀、王国问题、边境不 宁等问题。 ——《中国古代史》
III
对接高考
高考考什么→考过什么→再考什么
考查概念内涵、特征、本质、属性 【高考典例】(2012· 山东文综,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 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 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 人。”这一学派是( )。 审题提示:考查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法家思想的特征。
材料一反映了汉武帝时期怎样的经济状况? 材料二反映了汉武帝时期存在着哪些问题? 汉武帝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汉武帝实行“有为”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 1、原因: ①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 ②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 奴为患等,需 2、目的:需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 发展趋势
天 人 感 应
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天道”就是“三纲”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尊卑秩序永恒不变 政治的兴衰、王朝的更迭以及人类的一切均 决定于天.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古之造文 者,三画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而连 其中,通其道也,谓之王。”
显 隐
本课导航
百家争鸣 儒学形成 董新儒学
返回目录
\
III
对接高考
高考考什么→考过什么→再考什么
考查认识、评价、新史观、新情境 【高考典例】 (2011· 安徽文综,12)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 文景观众多。图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 )。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审题提示:以安徽境内史遗迹 为载体,考查儒家伦理思想。
参考答案:
有道理。 秦朝“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虽然确立的统治思想不同,但都是为了适 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都属于思想文化专制的 需要。
练习巩固
1. 战国时期之所以能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因为 ( ) ①当时社会正处于大变革的过渡时期 ②思想家的经历和性格各有不同 ③儒家思想尚未处于支配地位 ④各国的政治改革与竞争急需理论的指导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②③④
D.①③④
2.汉代新儒学中糅进了其它学派的思想,不包括 ( ) A.道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阴阳五行家思想
3.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是① 崇法反儒②防止旧势力复辟③毁灭 文化④加强思想控制 (2000 年津赣 卷) A.①②③ B.①②④
对接点1
【拓展预测】据了解,未来三年我国仍可看到月偏食和月全食, 其中2013年4月26日,我国可见月偏食,2014年10月8日和2015 年4月4日,我国连续两年可见月全食。如果这一现象发生在汉 武帝时期,汉武帝最有可能的感慨是( )。 A.“皇天见异,天灾将至,各级官吏谨防以待。” B.“皇天见异,非祥瑞之兆,必有反民。” C.“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 D.“此乃天理循环,日月运动所致,不足为虑。”
经”。
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 他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
答案: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是①董仲舒的新
儒学提倡“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
思想,迎合了当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 ②汉武帝的真实目的是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其他所有有助
合作探究1:汉武帝为什么接受了“罢黜百家 的建议并实施?
独尊儒术”
①、汉武帝时期,北方和南方边境不宁、
王国势力威胁中央、 土地兼并、阶级 矛盾激化,这些要求加强中央集权 ②、儒学的自我调节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 ——吸收大一统的思想 (根本原因)
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董仲舒生平(前179 ---前104年)
9.董仲舒对儒学做了较大的改造, 其本质意图是( ) A.向汉武帝谋求高官厚禄 B.发扬光大儒学 C.提醒当权者要实行仁政 D.使儒学适应政治统一的需要 10.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主要区别是 A.强调实行“仁政” B.提出“以政为德”说 C.提出“天人感应”说 D.提出“民贵君轻”论
知识拓展题
11.史载:“汉初萧(何)曹(参)为相,镇以无为, 从民之欲而不忧乱。”它反映汉初的统治思想 是 A.儒家主张 B.墨家主张 C.道家主张 D.法家主张
6.儒学到了汉朝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
A.人定胜天
C.君权神授
B.无为而治
D.仁政思想
7.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主要利用了儒学的 (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民贵君轻
C.性善论
D.大一统
8.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 转变体现了( )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的形成 ④儒学之外其他各个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拓展预测】2012年,凤凰卫视在“中国名片”的栏目采访中提出了一组有 关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的问题组。下列学派与评价对应正确的是( )。① 关注社会,留下的是公平与正义:平等、互利、博爱②关注人生,留下的是 人生态度:真实、自由、宽容 ③关注国家,留下的是治国理念:公开、公 平、公正 ④关注文化,留下的是文化价值:仁爱、正义、自强 A.①道家 ②儒家 ③墨家 ④法家 ①体现了“兼爱”的思想,属墨 B.①儒家 ②道家 ③法家 ④墨家 家; ②“无为”思想,属道家; C.①墨家 ②道家 ③法家 ④儒家 ③以法律为准绳的思想,属法家; D.①法家 ②墨家 ③儒家 ④道家 ④中的“仁爱”思想属于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