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初). 1孟子少时诵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
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选自《韩诗外传》卷九)一、解释文中字词:①喧(xuān):通“”,。
②裂:。
○3引: 4 有所失:5 诵:6 辍然:7 何为:8 自是:9 喧:10 戒:11 .方:启示:否则将半途而废;父母教育孩子要采取适当的方法,言传身教事半功倍。
二、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A、呼而问之B、以此戒之C、多作自能见之D、自是之后三、你认为孟母对孟子的成才有什么影响?学了这篇文章之后你还想到一个有关孟母的典故吗?2孟母三迁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
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之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选自刘向《列女传》) 【舍】【墓间之事】【乃】【嬉】【贾(gǔ)人】【炫卖】.格的养成至关重要,孟子后来成为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我想这和他有一个睿智的母亲是分不开的!南宋时的启蒙课本《三字经》引证的第一个典故就是,,,这一普及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启蒙读物,虽经明、清学者陆续修订补充,而故事始终冠于篇首。
因为孟子的母亲是在三个地方之间搬迁,即:居住之所近于墓、近于屠、学宫之旁,搬迁的次数实际上是两次。
“三”字类似的用法如“”等。
3孟母断织教子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
”孟母以刀断其织。
孟子惧而问其故。
孟母曰:“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
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
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
”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1.既:2.绩:3.以刀:4.故:5.子:6.斯:7.立:8.是以:.9.则:10.旦:11.夕:12.事子思:事:13.道:她用来比喻学习,用取此措施,使孟子受到极大的刺激,从而改变“废学”积习。
这样做,符合教育的激励原则。
孟子不是生来就聪颖的人,但仍然后来成为一个闻名天下的大儒,这同他母亲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这与《》正好是一个相反的例子。
天资聪颖,但他的父亲不让其学习学习,让他缺乏后天的教育而变成平凡的人。
可见后天的教育及努力是十分重要的。
4铁杵磨针(《方舆胜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未成()②弃去()③逢老媪方磨铁杵()④还卒业()6逢:7媪:9铁杵:10之:12感:13还:14卒业:15今:16氏:2、翻译句子。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5王充求学(范晔《后汉书·王充传》)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徒焉。
充少孤,乡里称孝。
后到应有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
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孤:称:徙焉:徙,焉,而: 辄遂: 肆:师事:遂:2、翻译句子。
好博览而不守章句3、王充的“好博览而不守章句”是指王充的()A、学习态度、学习方法B、学习内容、学习方法C、学习内容、学习态度D、学习方法、学习范围6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1)临:(2)日:(3)以:(4)率(5)书遂大进,书:(6)遂:(7)进:(8)于:(9)尝:(10)苟且:(11)或:(12)简札:信件,书信。
(13)少:(14) 当意:(15)必:(16)易:(17)厌:(18)故:(19)愈益:(20)精妙:(21) 打进:(22)平生于书,书:(23)苟且:.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7薛谭学讴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而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讴:(2)穷:(3)谓:(4)技:(5)遂:(5)之:(6)辞:(7)归:(8)弗:(9)止:(10)饯:(11)郊:(12)衢(qú):(13)悲:(14)振:(15)遏(è):(16)谢:(17)反:(18)抚节:2.翻译:薛谭乃谢而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3.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4.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8范仲淹故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若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饘粥不继,日昃固始食。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1、解释词语:⑴孤:⑵适:⑶世家:⑷去:⑹寝:⑺或:⑻怠:⑼辄:⑽六经:儒家的六部经典著作《》《》《》《》《》《》⑾旨: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去之南都B.之虚所卖之C.后天下之乐而乐D.子将安之3、翻译下列句子。
若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的作用:9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
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
如是者十四年。
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谪:2.寓:.3.昧爽:拂晓,破晓;天刚亮。
昧,爽:4.辄:5.执:6.就:7.明:8.如:9. 是:10.着:11.洎:12. 趺:13. 犹:2.翻译下列的句子。
①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
译文:②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译文: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A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B、其如土石何C、如是者十四年D、其寝室有短窗4.这个故事叙述张九成勤奋学习的事迹。
“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请举出几个古今中外的有关这个方面的例子10程门立雪《宋史》颍昌,相得甚欢。
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
至是,又见(3)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4),时与游酢侍立(5)不去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2 3 4.5 6 72.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发?11承宫,琅邪姑幕人。
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
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
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
猪主怪其不还,求索。
见而欲笞之。
门下生共禁,乃止。
因留宫门下。
樵薪执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少孤:少,;孤,2.明:3.授:4.诸:5.好:6.怪:7.索:11.樵薪:12执苦:13.庐:14.笞(chi).:15数:16欲:2、翻译句子: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
3、理解古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承宫的特点。
12颜回好学《史记》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⑴回:颜回,又称颜渊,孔子弟子。
⑵尽:.⑶蚤:⑷恸(tòng):⑸自:⑹门人益亲:学生更加亲近。
益:⑺鲁哀公:鲁国国君。
⑻孰:⑼为:⑽好:⑾对:⑿不迁怒:不转移愤怒。
迁:⒀不贰过:不重复犯一个错误。
贰:过:⒁短命死矣:命短死了。
⒂今:⒃亡:同“”,。
3.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迁怒,不贰过。
”4.颜回好学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原文回答)13邴原泣学《初潭集》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孤:2.过:4.泣:5.何以:6.亲:7.羡:8.其:9.得:10.感:11.伤:13.苟:14.愿:15.书:16.徒:17. 资:18.遂:19. 卒:20.诵:21.就:22.过:23. 凡:24.以:25.苟:2.翻译句子。
①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②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③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3.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4.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什么?14董遇“三余”读书《三国志》(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
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
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
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
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采稆负贩②人有从学者③读书百遍,其义自见④或问“三余”之意2.下面句中“而”字的用法不同其他三项的是()A.性质讷而好学B.其兄笑之而遇不改C.面山而居D.非死则徒尔,而吾以捕蛇独存3.翻译句子。
①苦渴无日②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③读书百遍,其义自见4.你怎样理解“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书百遍”。
5. 这段文字围绕读书讲了哪两方面内容?6. 文中所说的“三余”,其具体内容是哪“三余”?15推敲《诗话总龟》贾岛初赴举,在京师。
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又欲“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得止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
俄为左右拥止尹前。
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
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
”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1. 对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遂于驴上吟哦(歌唱) B.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不时地)C.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伸出手) D.遂并辔而归(骑着马一同走)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贾岛:唐朝诗人赴举:得句:使欲着”推“字:开始想用”推“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