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断层形成机制:
断层的形成机制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一般认为构造物理环境(温度、压力)、应力状态和岩石力学性质,是研究讨论断层形成机制或断层形成作用时,必须考虑的三大基本因素。
目前,有关断层形成机制(作用)的理论主要见有安德森模式、哈弗奈模式、兰姆赛模式。
其中,安德森模式是国际地质学家普遍公认的理论,哈弗奈模式、兰姆赛模式则是安德森理论的补充、完善或延伸。
2、断层的分类:
按断层与有关构造的几何关系分类
(一)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的关系
(1)走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基本一致。
(2)倾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直交。
(3)斜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斜交。
(4)顺层断层:断层面与岩层面基本一致。
(二)断层走向与褶皱走向的关系
(1)纵断层: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平行。
(2)横断层: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垂直。
(3)斜断层: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斜交。
(三)按两盘相对运动分类
1.正断层:上盘下降、下盘上升的断层;一般为陡倾角断面。
2.逆断层:上盘上升、下盘下降的断层;进一步细分为:
1)低角度逆断层:倾角<45°
2)高角度逆断层:倾角>45°
3)逆冲断层:位移量较大的低角度逆断层(倾角<30°)
4)推覆构造:大型逆冲断层,此时,伴有飞来峰和构造窗,并有外来系统,原地系统的称谓。
3.平移断层:两盘岩块沿断层走向作相对水平运动的断层(也称走滑断层)
左行走滑(反时针):垂直断层走向,见对盘向右滑动。
右行走滑(顺时针):垂直断层走向,见对盘向左滑动。
4.正一平移:逆平移断层和平移一正,平移一逆断层。
兼有垂直升降和平移两向运动,常见斜向擦线(于是也称斜落、斜冲断层)。
依据擦线侧伏角大小有下列进一步分类:
1)平移—正(逆)断层:侧伏角45°-80°
2)正(逆)—平移断层:侧伏角10-45°
5.枢纽断层:两盘岩块具相对旋转运动的断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