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高一语文详细讲义现代文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文学常识贾平凹(1952~)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
陕西丹凤人。
著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山地笔》、《野火集》、《商州散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长篇小说《商州》、《州河》、《浮躁》、《废都》、《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
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诗集《空白》以及《平文论集》等。
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自然。
内容理解文章是作者为妹妹过生日写的信。
妹妹比他小十岁,幼时靠他照看,兄妹俩便有更深的感情。
妹妹过十八岁生日时,作者也离家十年了,该怎样表示对妹妹的祝贺呢?邻居说是该送一大笔钱,而作者寄去一套名著,写了这封信,其寓意是“一大笔钱”不能比的。
品味这封信,感受作者对于妹妹深远的关爱之情,感受作者“写书要立之于身,功于天下”的襟怀。
1. 课文是采用书信体和第二人称的写法,通过作者对往昔读书生活的回味,向即将跨入成人行列的妹妹讲述自己读书和做人的经验,其中始终充溢着深厚的手足之情和人生的诸多感慨。
2.结构层次第一部分(1):作者在回忆读书,借书,偷书这些往事的过程中,向妹妹讲述了自己为喜欢读书及一些读书的经验和做人的经验。
第二部分(2~3):作者阐发自己对生活方式与人生境界的理解,在记叙与议论中穿插进抚今追昔的感慨。
第三部分(4):具体阐发读书之道。
第四部分(5):回到现实,表达对妹妹的期盼之情。
艺术特色1.本文语言洗练,无赘语,多短语,表述畅达有力,直导肺腑。
2.语言风格和布局谋篇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古典书信散文的美学风格。
3.作者善于捕捉和再现事物精微与传神之处,进行细节描写,在富有生活气息的琐事中传达出浓浓的手足亲情。
获得教养的途径文学常识赫尔曼·黑塞,德国作家。
1923年46岁入瑞士籍,诗人、小说家。
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
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
黑塞的诗有很多充满了浪漫的气息,从他的最初诗集《浪漫之歌》的书名,也可以看出他深受德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影响,以致后来被人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的一个骑士”。
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特》、《荒原狼》、《东方之行》、《玻璃球游戏》、《黑塞说书》等。
《荒原狼》曾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尤利西斯》。
内容理解这是瑞士作家赫尔曼·黑塞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
节选自《黑塞说书》,杨武能译,《读书》1990年第四期、1991年第三期。
标题为编者译。
文章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第1段,简说什么是“真正的教养”。
作者把它界定为“为了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同时指出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修养无功利目的,读书是终身任务。
为下文张本。
第2段至第5段,论述阅读杰作的作用。
作者认为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再次强调读书是为了完善自我,是为了使人生充实、高尚,有意义,不是“散心消遣”,也不是“虚伪的慰藉”。
第6段和第7段,进一步阐述通过阅读经典作品获得教养的必要性。
作者以儿童阅读的不同发展趋向为例,形象地介绍层次不同的两类阅读。
一种是“多数缺少天赋的人”,他们把阅读当成自然而无足轻重的事,只能阅读低俗的文字。
一种是“为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所风魔”的少数人,始终被“新的魅力”所吸引,他们的阅读过程就是心智成长的过程,他们面前的世界越来越宽广,从“幼儿园”变成“城市和国家”,直到变成“全世界”,变成“天上的乐园和地上的象牙海岸”。
文章用这样的对比,再次强调为获得教养而学习是愉快的精神之旅,同时这种精神追求能不断地进入新的境界。
文章紧扣中心话题,多角度论证。
专题分为三个部分:“经典的力量”,“求学之道”和“从质疑到创新”。
第一部分探讨的重点是为什么要阅读经典作品;第二部分探讨重点是读书学习的作用和从师而学的基本原则。
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第三部分探讨重点是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和思考的方法,研讨质疑和创新的关系。
三篇文章的关系,简而言之也可以概括为“读”——“学”——“思”。
先指出教养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接着论述阅读的作用,认为阅读经典作品是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
在阐述这一问题时,文章提出获得教养必须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必须追求文明,敬重知识;转而从反面论述,剖析一些年轻人轻视读书,追求享乐的现象,同时指出要提高阅读层次。
在此基础上,从第六段开始,进一步阐述通过阅读经典作品获得教养的必要性,以儿童阅读的不同发展趋向为例,介绍层次不同的两类阅读,通过过程和结果的对比,形象地说明阅读能使心智成长,能使读者面前的世界变得宽广。
最后,以个人的阅读体验为例,说明经典作品有持久的魅力,重复阅读,可以不断地有所感悟,有所发现。
如把不同的阅读品位作对比,以人成长的不同追求作对比等。
白莽作《孩儿塔》序文学常识作者鲁迅,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
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六年四月《文学丛报》月刊第一期,发表时题为《白莽遗诗序》。
白莽(1909—1931)原名徐祖华,笔名白莽、殷夫、徐白,浙江象山人,共产党员,诗人。
一九三一年二月七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上海龙华。
《孩儿塔》是他的诗集。
怀念战友白莽(徐祖华),肯定他在进步诗歌创作上的贡献,并明确指出诗集《孩儿塔》的历史地位。
内容理解为亡友的遗文作序是义不容辞的事情,鲁迅本身也视其为一种义务,这在文章第三段中有所流露,但为什么作者在这篇序文要结束的时候却说“又何需我的序文之类”?也就是说在两种看似矛盾的思想背后,作者的感情起了怎样的波澜,发生了什么样的转变呢?我们一起来摸索文中的情感线索。
(一)在文中找出统领作者情感的一个字眼:惆怅(文眼)(最有表现力,最能帮助读者理解作品的关键语词)(二)如何理解这种惆怅,它是怎样串联起全文的?1、天气与心境:(时局动荡、身患重病、)时值暮春、寒意料峭;雨声淅沥、感时伤怀;为白莽遗诗写序→产生惆怅问:如何来理解第一段中的“这就使我更加惆怅”?/第一段中作者写春天的雨和远道寄来的信,这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抓住封号、“也因为”、破折号、“这”来理解。
2、由信的开首而回忆起白莽→更加惆怅问:找出第二段中回忆白莽的句子。
品位相关语句:“热天穿着大棉袍,满脸油汗……这回我不去通知他了”,这里用了外貌和语言描写,思考作者用这寥寥数笔来回忆白莽的作用?答:赞颂年仅19岁,已入狱3次的革命青年白莽坚定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寄托作者的思念;表达对国民党反动派残酷镇压革命者的愤慨之情。
3、白色恐怖下不能详加评析诗稿→还是惆怅(背景:“九一八”事变,“一二八”抗战,国民党政府对外“不抵抗”,对内“大围剿”……)问:作者这种惆怅的情绪有没有改变呢?品位相关语词:“一团火”、“简直”、“也许”以及语句:“我一句也不说——因为我不能”答:这里作者作了一个比喻。
“一团火”:形象地展现出作者急于流布之心,从这一比喻中可以体会出作者与白莽深厚的友情。
在这种急切地想要流布诗集的心情之下,作者却说“我简直不懂诗”,为什么?“简直”:鲁迅终身热爱诗歌艺术,关注和研究中外诗歌发展的情况,20多岁就写出了学术价值很高的《摩罗诗力说》。
据统计:先生最早的诗作《别诸弟三首》写于19岁,而最晚的一首诗是逝世几个月前写的《亥年残秋偶作》。
不懂的是志趣不投者的作品,也可以是下文提到的“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也就是不愿懂那些无聊文人的诗。
“也许”:表示不肯定,回忆鲁迅与白莽第一次碰面的原因。
鲁迅与白莽是因为共同热爱匈牙利革命浪漫主义诗人裴多菲的诗而相互认识和亲近的。
真和鲁迅闹开的都是志趣不投者,和白莽没有闹开的原因是因为志同道合,属于同一战线的文艺战士,共同与反动文人、反动文学进行不懈的斗争,粉碎反动派的文化“围剿”。
貌似自嘲,实则顺乎一击。
“我一句也不说——因为我不能”:不能说的原因见《为了忘却的记念》四:“可是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
”△作者急切地想要使亡友的遗文流布,但却因为当时的白色恐怖而无法对诗稿详加评析,这使作者还是不能扭转自己惆怅的心绪。
4、《孩儿塔》的出世→走出惆怅品位相关语段:第四语段1)在这里,作者运用了排比和比喻对白莽的诗集作了高度的评价。
全体朗读第四自然段。
2)运用比较的方法品味语言特色。
在替换词语中比较:“东方的微光”(曙光,阳光)——联系《为了忘却的记念》中“铁罐头”,“禁锢”等文字,体会其语言的准确性。
给千万民众带来了冲破黎明前的黑暗的光亮。
“林中的响箭”(利箭)——使视觉转化为听觉,使人惊心动魄。
包括后面的“萌芽”、“第一步”等都用形象的语言表明《孩儿塔》这部诗集的巨大作用。
体会“别一种意义”、“别一世界”指代的都是无产阶级劳动大众的世界/共产主义的世界。
“一般的诗人”、“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
作序对鲁迅而言是份内事,但是即使没有序,白莽的诗照样会流传,因为他有许多前仆后继的战友,他们是永远不会忘记他的。
作者因此而走出惆怅,惆怅已不复存在,只是感到如释重负后的无限欣慰,所以在结尾处说“又何需我的序文之类”。
这样的结尾是意味深长的。
说数文学常识沈致远,江苏溧阳人,1929 年11 月出生。
近年来沈致远致力于提倡科学文艺。
1998 年应邀在《文汇报》副刊《笔会》上开辟《天趣园》专栏,发表科学散文及随笔,题材涉及数学、物理、生物、环保、天文、信息。
电脑、网络、经济等方面。
这些文章结集为《科学是美丽的——科学艺术与人文思维》,由上海教育出版社于2002 年出版,佳评如潮,对科学散文创作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内容理解作者“说数”最具形象性的手法是引人数的实物原型,如自然数的原型可能是人的十个手指,负数的原型是债务;分数也有原型,三人平分一个西瓜,每人得三分之一;甚至复数和虚数也有实际的原型,电工学中利用复数表示交流电,利用虚数代表虚功。
有了这样一些原型作依托,原先有些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概念,一下子豁然开朗了。
数字当中还隐藏着自然界的无穷奥秘,比如零的发明,圆周率的“此率绵绵无绝期”,都同属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文中对此作了重点介绍,让人不由为之惊叹。
作者是成就卓越的物理学家,但也具有极高的艺术天分和形象思维能力,文中所引的《圆周率》和《零赞》两首小诗,幽默风趣,如同明灭闪烁的两颗明珠,使略显沉闷的行文活泼灵动。
全文依照人类认识数的历史进程渐次展开,以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一个个难题,呼出数学史上的一个个发明。
思路清晰,层次细密,结构上呈现出明显的层进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