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虚词、翻译、课外阅读

虚词、翻译、课外阅读


( 一 ) 主仆对
主人待仆甚薄,衣食常不周。仆闻秋蝉鸣, 问主人曰:“此鸣者何物?”主人曰:“蝉 也。”仆曰:“蝉食何物?”主人曰:“吸风 饮露耳。”仆曰:“蝉着衣否?”主人曰:
“不用。”仆曰:“此蝉正好跟我主人。”
1、捕捉大意 2、排除死字-----人名、地名、朝代名、 官职名、时间名词
3、筛选答题
忽为虎噬,五呼邻里数壮夫持矛逐之。虎捷驰 不可及,稚犬奔衔虎尾,虎带之以走。稚犬为 棘刺挂罥,皮毛殆尽,终不肯脱。虎由此系累 稍迟,追及,毙刃下。
注释:(1.)龟生村:村庄名。 (2).噬:咬 (3). 棘:有刺草木的通称
1、解释加点的词:
(1)虎带之以走
( 2)持矛逐之
(3)忽为虎噬
( 4)稚犬为棘刺挂罥
第三步,扫清障碍,筛选概括。可重温课文 中学过的类似的字词的用法和句式;可借助狭 义语境,瞻前顾后,疏通“文气”;可借助题 目答案(四个选项),进行比较,验证选优;可 借助“注释”(有的文段后边附有),解决相关 文化常识和写作背景;甚至还可以大胆猜测推 断。
小犬复仇
龟生村民赵五家,犬生子方两月,后随母行。
二、文言虚词辨析
【例题】下列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C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 策之不以其道
代指千里马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B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凭借 因为
笑而止之曰 C 夫环而攻之
修饰关系 修饰关系
D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给 在
三、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
应对策略
——句子翻译
1、翻译以直译为主。 2、翻译要字字句句落实,注意文言文中的
特殊字词的意义。 3、翻译要译出文言句式的特点。 4、翻译还要补充省略成分。
四、内容理解和欣赏评价
在读懂文意的基础上,对主题、语言、写作特色、 背景材料、人物、事物等的赏析。
【例题】
① 曹刿是怎样的人?请结合课文加以评价。
阅读下文,完成7—10题(10分)
郑人逃暑①
郑人有逃暑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
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 ①逃暑:避暑,乘凉。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③衽(rěn): 卧席。
④濡(rú):沾湿。⑤逾:同“愈”,更加。
三、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
1.文言句式理解 2. 文言语句的朗读停顿
3.文言语句翻译
翻译的原则: 翻译的步骤:
信(忠于原文)达(语意流畅) 雅(文辞优美)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留、补、删、换 、调、选、译、意译 、
例例:例:庆例:例历一:入:四鼓夫则吾 何村 黄年作战无苦与中 发春气,法汝 而闻 垂,,勇家毕不有髫滕再气拂平此,力子而也士?人并平京衰。,(,怡险谪,(出《然咸。守三《则愚自来(巴而曹无公乐问《陵竭刿敌移。讯愚郡。论国山。公。(战外》移(《》患)山《曹)者》岳刿,)阳论国楼战恒记》亡》)。) 译减译直意文弱文译译译则:,::译文第第学黄老文译译:译表表 表例三习 头 人一表:文 文庆文承假 判:次了 发 和次转村::历:接设 断学击知 和 小击折中愁打四我语而鼓识 小 孩鼓听仗 什就如年和却气时时按孩,,说,么果的你、,习勇时子都能有、靠挖春们便是之气复垂自振这可的不天全、,、已习下得作样是是平,力就不经它来其士一那勇呢滕铲是亦消,的乐兵个么气?子平说失。不头的人。京这乎了也发勇,译持在个被座?。是,文法外国气都贬险:度部家愉 都,来做峻在和没往快 自第打巴的国辅有往的 得二听内佐敌会陵大事 其次消如君国导郡山情 乐击息果主外致太。吗 。没的患灭鼓。守有贤,亡?勇。坚士这。气,
2、翻译划横线的句子:虎由此系累稍迟,追及,毙刃下。
3、这则故事歌颂了小犬的什么精神?
推断的方法
❖ 联想推断:当试卷上给出加点实词时,应 该联想到课文中有关此词的用法和意义, 将二者比较,再确定其含义。
❖ 语境推断:就是结合整段选文、整个句子 上下文的意思来确定某个实词的意思
❖ 词性推断:根据词语在句子中位置,推断 其词性和意义
莲,花之君子者也。
甚矣,汝之不惠! 孔子云:“何陋之有?”
( )见渔人,( )乃大惊,( )问( )所从来。
三、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 1.文言句式 2、文言语句的朗读停顿
【例题】下列语句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C )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D.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理解或翻译文言句子是每年中考语文必 考的题型。命题的着眼点主要有:
(1)有深层意义、表现力强、反映主旨的句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爱莲说》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陋室铭》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亭记》
(2)结构上有判断、被动、省略、倒装等特殊性的句子。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 《桃花源记》
之 助词 不译
汝心之固
音节助词,无实义 怅恨久之
动词 相当于“到”、“往” 辍耕之垄上
“拿”.“用”.“把”
必以分人
“凭”.“根据”.“按照”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介词 “因为”.“由于”
先帝不以臣卑鄙
以 连词 表目的,相当于“来”.“用来”.“以便” 家贫,无从致书 以观
表结果,相当于“以致”
以塞忠谏之路
7.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徙衽以从阴 ( )
(2)其阴逾去 ( )
8.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9.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2分)
10.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2分) 事物是在发展变化的,不能用同样的方法来对待不同的事物
②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③ 《爱莲说》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 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现实生活中,有人却为“近朱 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简 述理由。
以“内”养“外”
“读懂”是理解的基础 “课外”是课内的延伸
—初中课外文言文复习
1)、“迁移法” 如是者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3)揣摩法——联系上下文 右手握管处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送东阳马生序》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3)有古今异义、通假、活用等现象 的句子。如: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三、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 1.文言句式:
判断句: …者,…也、…者,…、…,…也 倒装句: 宾语前置,定语后置,谓语前置 省略句: 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
二、文言虚词辨析
【例题】下列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A 多助之至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B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笑而止之曰 C 呼尔而与之 D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代词 指代人.事.物,相当于“他(们).它(们)”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第一步,粗读古文,捕捉大意,以求了解。这一 步只是统览全文(段),不追究难词难句,只图明白文 中写的是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品质。
第二步,排除死字,分析关系,以达理解。 所谓“死”字,即不需译的人名、地名、朝代名、 官职名、时间名词等,要边读边用铅笔在其下边一 一标出。分析“关系”以达加深理解。即分析文中 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之间的关系,理清主次, 分析事件的原因结局,分析人物的命运归宿,从而 理解文段的中心思想。
动词 与为结合,相当于“认为” 愚以为营中之事
二、文言虚词辨析
表顺承,相当于“就”、“然后”、也可不译 表并列,相当于“并且”,也可不译 而 表修饰,相当于“着”、“地”,也可不译 表转折,相当于“却”、“可是”、“但是” 表递进,相当于“而且”
引出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相当于 “在”、“到”。 于:介词 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 “对”、“对于”、“给” 用在形容词之后,表比较,可译为 “比”、“胜过”
遇事要随机应变,不能墨守成规。
五:反思与小结
文言实词辨析
通假字辨析 古今异义辨析
文 言 文
文言虚词辨析 一词多义辨析 词类活用辨析
复 习
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
文言句式理解 文言语句朗读停顿

文言语句翻译
点 文意分析和欣赏评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