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七章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与发展趋向
第七章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与发展趋向
四、阅读法
产生于20世纪初,为英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 家韦斯特所创立。这是一种强调通过直接阅读来 培养阅读能力的教学法。 韦斯特代表作: 《双语现象》 《学习用外语阅读》 《通用词表》 《2000英语常用词表》 《新法读本》
五、自觉对比法
主张通过母语与目的语的翻译和结构对比,自觉掌握目的 语的一种教学方法。 自觉对比法的特点: (1)依靠母语自觉进行翻译对比 (2)重视语言知识的教学,在语言规则的指导下进行实践,强 调先讲解理论知识以避免盲目的实践。 (3)在理论语言形式和意义的基础上再进行模仿、练习。 (4)由分析到综合,先学习构成句子的要素然后再学整句、课 文 (5)以书面语为基础,以文学语言为基本教材,不重视口语的 教学,反对听说领先。
默教法的主要特点:
(1)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学比教师的教更为重要, 教服从于学。 (2)教师的沉默是默教法的最大特点。 (3)充分利用直观教具,使用彩色棒、彩色挂图等 手段,以代替教师的口头讲解。 (4)教师一般不改正学生的错误
(5)强调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 (6)口语领先,以句子为本位;先培养听说能力, 随后培养读写能力。 (7)把词汇看做语言学习的核心,将词按功能进 行分类,依照一定的顺序学习。
四、暗示法
暗示法是由保加利亚精神病医学家和心理学 家、教育家罗扎诺夫于60年代中期创立的。 理论基础:现代心理学和生理学 罗扎诺夫关于教学中的三个基本原则: (1)学习活动应由整个大脑组织参与。 (2)教学中的分析与综合应同时进行。 (3)学习者的意识过程和超意识过程应同时地、 不可分割地进行。
暗示法的特点:
一、语法翻译法
1. 什么是语法翻译法? 又称“传统法”或“古典法”,是以系统的语 法知识教学为纲,依靠母语,通过翻译手段,主 要培养第二语言读写能力的教学法。 2. 语法翻译法的主要特点: (1)以理解目的语的书面语言、培养阅读能力和写 作能力以及发展智力为主要目标,不重视口语和 听力的教学。 (2)以系统的语法知识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语法教 学采用演绎法,对语法规则进行详细地分析,要 求学生熟记并通过翻译练习加以巩固。
(4)一般不纠正学习者的错误,以免影响其表达 的积极性 (5)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优化学习情绪, 降低情感过滤,根据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确定教 学内容。
自觉实践法的主要特点:
(1)自觉性原则 (2)实践性原则 (3)功能、情景、题材相结合的原则 (4)口语领先原则 (5)以句法为基础的原则 (6)综合性原则 (7)考虑母语的原则
九、认知法
认知法又称认知—符号法,60年代产生于美国, 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卡鲁尔。 语言学理论基础: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 心理学理论基础:认知心理学
三、全身反应法
该法于60年代初期产生于美国,盛行于70 年代,创始人是美国实验心理学家柯舍尔。这种 教学法强调语言学习行为的协调,能过身体动作 教授第二语言,主要用于美国移民儿童的英语教 育。
全身反应法的教学原则:
(1)教学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但在 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之前应先培养其对目的语的 理解能力 (2)通过全身动作的反应来训练理解能力,有利 于学习者掌握目的语。 (3)在学习者已准备好并有了说目的语的要求时, 再让他们开始学习说话 (4)要减轻学生的生理压力,使学生在少焦虑的 状态下学习语言并有成就感。
(3)词汇的选择完全由课文内容所决定,用对译 的生词表进行教学;句子是讲授和练习的基本单 位。 (4)用母语进行教学,翻译是主要的教学手段、 练习手段和评测手段。 (5)强调学习规范的书面语,注重原文,阅读文 学名著。
语法翻译法的不足之处:
(1)忽视口语教学和语音教学,缺乏听说能力的训 练 (2)过分依赖母语和翻译手段 (3)过分重视语法知识的教学,死记硬背语法规则, 不注重语义 (4)教学内容枯燥无味或者过深过难。 (5)不利于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团体语言学习法的不足:
(1)教师的指导作用发挥不够 (2)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默教法
该法是美国教育家加特诺于60年代初首创 的一种第二语言教学法。它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尽 量少说话,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言语活动,从而 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运用第二语言的能力。 主要理论基础:布鲁纳“发现学习”的教育思想
(4)排斥或限制使用母语,尽量用直观手段或借 助于情景、语境,直接用目的语理解或表达。 (5)对比母语与目的语以及目的语内部的语言结 构,找出学习者的难点,以确定教学重点。 (6)严格、及时地纠正学习者的错误,避免养成 错误的习惯。 (7)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手段,从多种途径强 化刺激。
听说法的教学过程——五个阶段:
认知法的特点:
(1)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习者智力的作用 (2)强调在理解、掌握语法规则的基础上,进行 大量有意义的练习,提倡演绎法的教学原则。 (3)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培养学生强烈的学习信 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4)听说读写齐头并进,从一开始就进行全面训 练,口语和书面语并重。
பைடு நூலகம்
(5)适当使用学习者的母语,特别是进行母语与目 的语的对比 (6)正确对待学习者的错误,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 误不可避免,对错误要进行分析,采取不同的处理 办法。
直接法的局限性:
(1)过分强调了幼儿学习母语的规律,而对成年 人学习第二语言的特点认识不足,对课堂教学 的现实也考虑不够 。 (2)强调口语教学,对读写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 (3)过分强调模仿,偏重经验,对人的积极、主 动学习强调不够,忽视对语法规则的掌握。
三、情景法
情景法是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产生于英国的一 种以口语能力的培养为基础、强调通过有意义的 情景进行目的语基本结构操练的教学法。 代表人物:帕默、霍恩比 其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的习惯形成理论
情景法的主要特点:
(1)教学目的是对听说读写四种言语技能的实际掌 握,而言语技能又是通过掌握语言结构而获得的。 (2)语言教学从口语开始,教材先用于口头训练然 后再教书面形式。 (3)课堂用语是目的语。 (4)新的语言点要在情景中介绍并操练。 (5)运用词汇选择程序,以确保基本词汇的教学。 (6)按先易后难的原则对语法项目进行分级排列。 (7)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词汇语法基础后,再进行阅 读和写作教学。
(1)认知。 (2)模仿。 (3)重复。 (4)变换。 (5)选择。
听说法产生的意义:
(1)第一次自觉地把语言学和心理学理论作为教学 法的理论基础,使第二语言教学法建立在更为坚 固的科学基础之上。 (2)听说法有一套完整的教学法体系,提出了许多 合乎第二语言教学规律的重要原则,至今仍被证 明是正确的。 (3)听说法继承了直接法的主要原则,同时又有所 发展。
六、听说法
听说法是本世纪4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第二语 言教学法。强调通过反复的句型结构操练培养口 语听说能力,又称“句型法”或“结构法”。 代表人物:布龙菲尔德、弗里斯、拉多 代表性教材:《英语900句》
听说法的特点:
(1)听说领先,口语是第一位的,书面语是第二位 的,读写为辅。 (2)反复操练,用模仿、重复、记忆的方法形成习 惯。 (3)教学内容以组成语言的基本结构——句型为中 心,通过句型练习掌握目的语。
第七章 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与发展趋向
第一节 认知派与经验派教学法 第二节 人本派与功能派教学法 第三节 第二语言教学法的发展趋向
什么是教学法流派:
指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形 成的、包括其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教学原则、 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技 巧、教学手段、教师与学生的作用和评估方法等 方面的教学法体系。
全身反应法的教学步骤:
(1)教师先用母语介绍本课要采用的学习方法,然后一 边发指令一边做示范 (2)教师只发指令,不做示范动作,让学生自己做。 (3)教师将前后发出的指令结合起来,同时做示范动作; 然后发指令让学生做。 (4)教学将前后发出的指令结合起来,但不做示范动作, 先让个别学生做,再让全班做,并变化指令的顺序,让 学生做出反应。 (5)教师把指令写在黑板上,每次不超过3个。 (6)鼓励能说的学生发指令,让教师和其他学生做动作。
视听法的特点:
(1)视觉感知和听觉感知相结合。 (2)语言和情景紧密结合。 (3)整体结构感知。 (4)先口语教学,后书面语教学;听说领先,教 材以对话为主,进行集中强化教学。
八、自觉实践法
自觉实践法是前苏联20世纪60年代以来广泛 采用的外语教学方法。主张学习者在自觉掌握一 定语言理论知识基础上,主要通过大量实践活动 达到直觉运用目的语。 代表人物:别利亚耶夫 心理学基础:别利亚耶夫的外语教学心理学理论 语言学基础:苏联著名语言学家谢尔巴院士关于区 分语言、言语、言语活动的学说
听说法的缺点:
(1)该法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把人和动物 等量齐观 (2)结构主义语言学过分重视语言的结构形式而 忽视语言的内容与意义,认为只要彻底了解语言 结构就能理解别人、表达自己。
七、视听法
视听法是50年代产生于法国的一种第二语言 教学法。它强调在一定的情景中听觉感知与视觉 感知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代表人物:古布里纳、古根汉 典型教材:《新概念英语》 理论基础: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
(1)布置舒适幽雅的环境,创造轻松和谐的气氛。 (2)不仅要调动学习者有意识的活动,而且要通 过各种暗示手段和形成的愉快轻松的心情,充分 发挥意识活动的作用 (3)通过教师和教学材料的威信以及学习者的稚 化,建立高度自信心,鼓励学生大胆运用目的语。 (4)在消除学习者的心理障碍、充分发挥其潜力 的情况下,扩大语言材料的输入量。
二、直接法
直接法又称“改革法”或“自然法”, 产生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发源地:法国和德国。 观点:主张以口语教学为基础,按幼儿习得母语的 自 然过程,用目的语直接与客观事物相联系而 不 依赖母语、不用翻译的一种第二语言教学法。 代表人物:菲埃托、贝力子、古安
直接法的主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