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沿河至榕江高速公路剑河至榕江段工程测量技术设计书陕西力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2016年11月贵州省沿河至榕江高速公路剑河至榕江段工程测量编制人:安标飞日期:2016年11月28日审核人:张志俊日期:2016年11月29日审批人:张建利日期:2016年11月29日陕西力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2016年11月目录1 概述 (1)1.1任务来源 (1)1.2项目区概况与地理位置 (1)1.3项目任务及工作量 (2)1.4工期 (3)2 已有资料情况 (3)3 作业技术依据 (3)4 设计方案 (3)4.1人力资源及软件和硬件配置要求 (3)4.1.1人力资源 (3)4.1.2软件和硬件配置 (4)4.2控制点复测 (4)4.3地形图补测 (5)4.4纵断面测量 (6)4.5横断面测量 (7)4.6工点测量 (8)4.7被交路、被交渠、高压线等碎部测量 (8)5 质量控制 (8)5.1检查制度与方法 (9)5.1.1检查制度 (9)5.1.2质量检查方法 (9)5.2生产过程质量控制 (9)6.2.1利用资料和使用的仪器设备检查 (9)5.2.2基础控制测量检查 (9)6 安全生产措施与保密要求 (10)6.1安全生产措施 (10)6.2成果资料与数据安全和保密要求 (11)7上交成果资料 (12)1 概述1.1任务来源受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甲方)委托,陕西力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乙方)承担贵州省沿河至榕江高速公路剑河至榕江段公路工程初测、定测工作,为使该工程得以顺利实施,特编制本专业技术设计书。
1.2项目区概况与地理位置项目地处贵州省黔东南剑河县、榕江县,地势总体为北高南低。
项目起于剑河县、三穗县交界的寨头,与沪昆高速公路相接,终点为榕江县西南面的黄蒙,与厦蓉高速公路相接。
本合同段为第三勘察设计段,起于工可寨蒿隧道出口处,终点在厦蓉高速黄蒙隧道与榕江收费站之间并顺接在建的荔榕高速,路线全长36.715km。
本段起点为寨蒿镇西侧寨蒿隧道出口接第二勘察设计段,跨寨蒿河,然后经五里桥、双溪口,设置寨蒿互通(K84+540)。
接着路线从蛇形岭折向东南方向,以1430m 隧道穿四百坡,顺寨蒿河南行一段后跨寨蒿河,沿寨蒿河东岸经平松、干烈、平比、宰告,为绕避寨蒿河毛拱桥饮用水源保护区的二级保护区,以980m、2020m、650m 隧道从准保护区中穿过,接着以主跨100+180+100的连续刚构桥降坡而下,在忠诚设置忠诚枢纽互通(K99+100,兼落地功能)。
之后路线沿忠诚镇总体规划范围西面外缘南行,在K105+140处桥梁上跨贵广高铁隧道。
受地形及景区范围较大的限制,路线穿三宝千户侗寨景区的三级保护区,为尽可能减轻对景区、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对山脚学校、民居的影响,终点段采取以榜山隧道为主的方案,以1660m、2900m隧道穿红岭坡、大坡梁,在三角井以桥梁从县城饮水资源保护区下游约200m处上跨,再以590m、2920m、310m、780m隧道在榕江县城西侧山体中穿行,路线继续南行至本项目终点黄蒙,顺接荔榕高速终点,与厦蓉高速十字交叉(本项目K117+272=厦蓉高速K96+840)。
项目地理位置为:东经:108°25′~108°40′。
北纬:25°51′~26°50′。
项目地理位置图1.3项目任务及工作量序号工作内容单位工作量备注1 主线中桩放线测量公里24 扣除隧顶,桩距约20米2 主线横断面测量公里20 扣除隧顶、桥中,桩距约20米3 桥边线放样公里22.6 桥两边线,桥头延长50米4 桥梁墩台断面处130 控制性断面测量5 涵轴断面处140 断面测量6 隧道口断面测量公里 2.5 隧道口洞外30米洞内50米及浅埋段,5米桩距(含洞口横断面)7 互通立交中桩测量公里9.58 连接线中桩测量公里 1.51.4工期作业时间从2016年12月1日—2016年12月30日止。
2 已有资料情况由甲方提供的1∶2000地形图、控制点成果、路线设计资料、工点测量范围等。
3 作业技术依据(1)JTG C10-2007《公路勘测规范》;(2)JTG/T C10-2007《公路勘测规范细则》;(3)甲、乙双方签订的本工程测量合同;(4)本技术设计书(凡引用规范有多项选择时,以本设计书为准)。
4 设计方案4.1人力资源及软件和硬件配置要求4.1.1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投入必须满足项目技术质量和工期的要求,可根据技术质量和工期的要求随时调整人员,计划投入的主要人员见下表:主要测绘技术人员4.1.2软件和硬件配置投入的软件必须满足项目数据格式要求和下工序的接口需求;仪器设备必须经检定合格,并在有效期内使用,并确保仪器的精度符合相应测量的要求。
计划投入的仪器设备有:笔记本电脑(或台式计算机)、GPS接收机、水准仪、全站仪、数据存储设备和GPS随机处理软件、GPS数据检查软件、测量平差软件等。
拟投入的主要仪器设备见下表:4.2控制点复测初、定测阶段的控制测量工作,宜在地形图测量阶段布设的平面和高程控制系统成果上进行补充完善,其选用的平面坐标系、高程系统应具有连贯性,以减少反复,提高设计效率。
(1)在初、定测开始前,首先应对地形图测量阶段在测区内统一布设的平面和高程控制网进行全面检查, 符合《公路勘测规范》规定后方可使用。
在定测开始时和测量中按以下规定执行:①应对平面、高程控制点的点位分布情况进行全面检查。
②当控制点的点位分布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对其进行全面检测,检测成果与初测成果的较差在限差以内时,应采用原成果作为作业的依据。
③当个别段落控制点分布由于损坏或因方案变更引起的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进行补设,高程控制测量可采用同级控制加密。
平面控制测量连续补点不大于3个时可进行同级加密,技术要求与精度应符合规范规定。
当需补设、增设、迁移水准点时,均应与邻近水准点进行联测,其精度要求同原初测的规定;如确认初测水准点高程有误,经复测后,与邻近水准点统一平差计算。
④当检测成果与初测成果的较差超出限差或控制点分布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对整个控制网进行复测或重测,并应重新进行平差计算,布设的控制网应符合规范规定。
(2)新布设的平面控制点应沿路线布设,距路线中心线的位置宜大于50m并小于300m,每一点至少应有一相邻点通视,桩志设置应符合规范要求。
平面控制点布设时,应考虑沿线桥梁、隧道、互通等大型构造物布设控制网的要求,特大型构造物每一端应分别布设2个以上平面控制点。
(3)对于特大桥、特长隧道等大型构造物,应布设大型构造物独立控制网,并按表1-1和表1-2要求分别选用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等级。
大型构造物独立控制网应联测路线主控制网,当其精度要求高于主控制网时,其内部符合精度应满足独立控制网精度的要求。
4.3地形图补测(1)地形图(1/2000)应与设计取用的坐标系统相一致。
(2)认真核对初测地形图,测图范围应满足设计要求,发现问题即时安排修测、补测和重测。
如地形图由测绘单位用航测调绘成图作为定测用图时,应进行现场核对,当地形、地物与在航测后发生明显变化时,应予以补测;如有错误或地形、地物变化很大时,应进行重测。
(3)补测地形图,可用等精度复制图在其原有图根点、导线点上进行。
局部范围地物变化不大时,可利用准确地物点调绘和修正;地物变化大、范围大、情况复杂时,应补测图根点再行补测。
(4)隧道洞口与竖(斜)井口、陡坡桥台、挡土墙以及需综合防护处理等特殊困难路段,一般需进行实测放线(采点);或根据其设置的独立控制网或附近的控制点,按当地工程带坐标系补测1:500局部地形图(技术要求按规范执行),再利用精细数字地面模型进行数据采集。
(5)补测或重测的地形图,技术要求和测量精度应符合《公路勘测规范》第5章的规定。
4.4纵断面测量(1)放线前,应对初测导线进行分段检测,检测成果与初测成果校差在限差以内时,采用初测成果。
放样利用GPS-RTK采用交点法或线元法结合全站仪进行放样。
在植被茂密,卫星接收信号较差的区域,采用全站仪方法进行作业;在地形较为平缓、植被覆盖较少的地区,则采用GPS-RTK进行作业,其最大的优点是能实时计算出中桩的坐标,方便地形地物的加桩。
为了接收到更多的卫星和并让差分距离传播更远,RTK基站设置时尽量设置在地域开阔且地势相对较高的位置。
流动站的设置则是在计算转换参数时,选用距离较远、位置开阔的四个以上控制点,同时要求覆盖整个放样区域。
RTK流动站距基准站的距离控制在5Km,并利用此段落未参与参数计算的控制点进行检查,在精度满足规范要求后再进行放桩并采集高程,一次放出路线控制桩和所有的整桩与加桩。
(2)放样路线中桩,钉设路线起终点桩、公里桩、百米桩、桥梁轴线控制桩、断链桩等,桩号标注至厘米,中桩间距:直线上宜为20m,曲线上不设超高的曲线,中桩间距20m;当曲线半径大于60m 时,中桩间距为20m,当曲线半径为 30~60m 时,桩距为10m。
在下列情况处,采用加桩:①路线纵向和横向(路基范围内)地形变化处;②与道路、地上及地下管线交叉处,与河岸、水渠交叉处,当与等级公路相交时,所设加桩应能反映其路基边缘和路面中心;③需拆迁建筑物或电力、电讯设施处;④土质变化和不良地质的起止点;⑤地市、县、乡镇等行政区划交界处。
(3)一般控制桩(断链桩,其它构造物控制桩),牢固钉设 5cm×5cm(或φ5cm)×40cm 木方(圆)桩,木质方(圆)桩应打入地下,与地面齐平,顶面应钉小钉以示点位,并加设书写桩号的标志桩。
主要控制桩(如特大桥及大桥、隧道、互通式立交、路线起终点等),宜埋设混凝土桩,混凝土桩顶点高出地面3~5cm ,其顶面钢筋锯“十”字记号,并加设指示桩。
标志桩(中线上的整桩及加桩、主要控制桩及一般控制桩的指示桩),其规格为(4.5×1.0×30)cm 的木质板桩。
标志桩应打入地下 15~25cm ,露出地面 5~10cm 。
(4)中桩平面桩位的设置应《公路勘测(JTG C10—2007)表 9.2.2的规定。
(5)断链桩宜设在直线段的百米桩处,不得设在桥隧等构造物上,桩上应写明前后桩号关系和增、减距离。
(6)分离式路基上,测量前进方向在测量精度保证措施:为了保证本次全站仪及GPS-RTK 中桩放样和碎部点坐标采集的精度,GPS-RTK 放样时我们会选择在卫星和差分信号好的情况下作业,以避免测量成果出现异常的数据变化。
同时我们要求在每一站放样前均要对前一站所放中桩进行校核检查,只有在较差满足要求后,才能进行后续放样。
而路线放样和高程采集以及测站信息要求均由一人独立完成,以减少中间环节,避免人为出错,再由仪器或者电子记录手簿直接把测量数据导入计算机保存,以保证放样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