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基本概念
专题目标导引
本专题包括五个重要考点。
考试大纲的要求是: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分散系;常用计量;化学用语;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等。
通过本专题的训练,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的内容要求,能够熟练地运用这些知识去理解、认识和处理一些实际问题。
近几年高考的高频考点是各基本概念之间的关系及其内涵和外延;规律的实质和例外;基本概念的简单计算;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能源、环保问题及运用化学视角观察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有关热点问题等。
通过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分析,估计2007年的高考命题热点,仍然是在运用这些知识去理解和处理一些实际问题方面,如概念的判断、计算、离子方程式和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能源、环保问题以及基本概念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有关热点问题等方面的应用。
高考范题精讲
【例1】(2006高考上海,3)科学家发现C60后,近年又合成了许多球形分子(富勒烯),如C50、C70、C120、C540等,它们互称为()
A.同系物
B.同分异构体
C.同素异形体
D.同位素
解析:C60与C50、C70、C120、C540等,都是碳元素形成的性质不同的单质,属于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答案:C
【例2】(2005高考天津,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H与D,16O与18O互为同位素,H216O、D216O、H218O、D218O互为同素异形体;甲醇、乙二醇和丙三醇互为同系物
B.在SiO2晶体中,1个Si原子和2个O原子形成2个共价键
C.HI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HF,所以HI的沸点高于HF
D.由ⅠA族和ⅥA族元素形成的原子个数比为1∶1,电子总数为38的化合物,是含有共价键的离子型化合物
解析:H216O和D216O等不是同素异形体,甲醇和乙二醇也不是同系物,A项错误;SiO2原子晶体中一个硅原子与四个氧原子形成共价键,B项错误;HF分子间存在氢键,其沸点高于HI,C项错误;D项中的离子化合物为Na2O2,它是含有非极性键的离子化合物。
答案:D
点评:一方面,对概念的理解要抓住关键词。
如“同素异形体”必定是单质,“同系物”必须“结构相似、分子组成相差(CH2)n”,氢键是分子间的一种作用力,存在于HF、H2O、NH3等分子间;另一方面,在叙述性正误判断题中,4个选项从4个不同的方面来设置,以增大知识的跨度和考试的覆盖面,增强试题的综合性是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的一个特点。
【例3】(2006高考全国Ⅱ,1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直径介于1 nm—100 nm之间的微粒称为胶体
B.电泳现象可证明胶体属电解质溶液
C.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别溶液与胶体
D.胶体粒子很小,可以透过半透膜
解析:胶体是指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 nm—100 nm之间的分散系;部分胶体粒子带有电荷,能在外加电场下发生定向移动,即电泳,而有的胶体粒子因为不带电,所以不发生电泳;丁达尔现象是胶体的重要特征,可用来区别溶液和胶体;胶体粒子可以透过滤纸,但不能透过半透膜。
答案:C
点评:基本概念和物质的基本性质是学习化学的基础,在判断胶体的有关问题时,要理解各个概念的内涵,掌握好胶体的性质。
【例4】(2005高考上海,6)设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 A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常温常压下,11.2 L 甲烷中含有的氢原子数为2N A
B.标准状况下,0.3 mol 二氧化硫中含有氧原子数为0.3N A
C.常温下,2.7 g 铝与足量的盐酸反应,失去的电子数为0.3N A
D.常温下,1 L 0.1 mol ·L -1 MgCl 2溶液中含Mg 2+数为0.2N A
解析:常温常压下,11.2 L 甲烷不是0.5 mol 甲烷,A 选项不正确;标准状况下,0.3 mol 二氧化硫中含氧原子0.6 mol,B 选项不正确;2.7 g 铝为0.1 mol ,参加反应后失去0.3 mol 电子,C 选项正确;1 L 0.1 mol ·L -1的MgCl 2溶液中Mg 2+数少于0.1 mol ,因为部分Mg 2+水解,D 选项不正确。
答案:C
点注:关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说法正误)判断题是十多年高考中经久不衰的热点,其发散面非常广,区分度很理想,是一种精品题型。
其设问角度和设错方式通常是一定量(质量、体积)的物质中各种粒子的数目及化学变化中的电子转移数目等,在涉及气体时要特别注意物质的状态(是否为气态)和条件(是否为STP )。
【例5】(2005高考江苏,7)已知Co 2O 3在酸性溶液中易被还原成Co 2+,Co 2O 3、Cl 2、FeCl 3、I 2的氧化性依次减弱。
下列反应在水溶液中不可能发生的是( )
A.3Cl 2+6FeI 2====2FeCl 3+4FeI 3
B.Cl 2+FeI 2====FeCl 2+I 2
C.Co 2O 3+6HCl====2CoCl 2+Cl 2↑+3H 2O
D.2Fe 3++2I -====2Fe 2++I 2
解析:由题意有如下顺序:
⎪⎩⎪⎨⎧<<<>>>-+-++I
Fe Cl Co I Fe Cl O Co 2223232::还原性氧化性 那么,Co 2O 3能氧化Cl -(生成Co 2+和Cl 2),C 项正确;Fe 3+能氧化I -(生成Fe 2+和I 2),D 项正确;当Cl 2与FeI 2反应时,先氧化I -,后氧化Fe 2+,产物可能是“FeCl 2+I 2”或“FeCl 3+I 2”,但不可能是“FeCl 3+FeI 3”,B 项正确;A 项错误。
答案:A
点评: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灵活运用。
一方面可以依据反应规律进行推理。
另一方面可以敏捷地依据A 反应中生成物有“FeI 3”(Fe 3+与I -不能共存)而确定A 项为答案。
可见,方法巧不巧,就看基础实不实、思维活不活。
【例6】(2005高考江苏,21)通常人们把拆开1 mol 某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看成该化学键的键能。
键能的大小可以衡量化学键的强弱,也可用于估算化学反应的反应热(ΔH ),化学
(1)比较下列两组物质的熔点高低(填“>”或“<”)SiC_____________Si;SiCl 4___________ SiO 2。
(2)下图立方体中心的“”表示硅晶体中的一个原子,请在立方体的顶点用“”表示出与之紧邻的硅原子。
(3)工业上高纯硅可通过下列反应制取:
SiCl4(g)+2H2(g)高温Si(s)+4HCl(g)
该反应的反应热ΔH=______________kJ·mol-1
解析:(1)SiC和Si都是原子晶体,Si—C键
能大于Si—Si键,则SiC的熔点比Si高;SiCl4是分子晶体(常温下是液态),SiO2是原子晶体(常温下是固态),则SiCl4的熔点比SiO2低。
(2)硅的晶体是一种正四面体的立体结构,每个硅原子与另外4个硅原子形成共价键(该原子位于正四面的中心),再向空间发展形成立体网状结构。
下图示为:
或
(3)由(2)可知,1个Si原子形成4个Si—Si键,而每个键为2个Si原子所有,所以相当于每个Si原子形成2个键,在1 mol晶体硅中有2 mol Si—Si键,那么,制取高纯硅的反应中断裂了4 mol Si—Cl键、2mol H-H键,形成了2 mol Si—Si键、4 mol H—Cl键,所以ΔH=360 kJ·mol-1×4+436 kJ·mol-1×2-176 kJ·mol-1×2-431 kJ·mol-1×4=236 kJ·mol-1。
答案:(1)> < (2)见解析(3)236
点评:一个化学反应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
本题以信息的形式考查依据共价键的键能计算化学反应的ΔH。
特别易错的是忽略单质Si中的共价键[第(3)题答成:(360×4+436×2-431×4)kJ·mol-1=588 kJ·mo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