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化学必修一专题一教案 苏教版

高中化学必修一专题一教案 苏教版

专题一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物质一. 教学目标1.熟悉物质的分类方法,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分类2.了解酸碱盐的定义,以及知道酸碱盐之间的转化3.知道物质的量的定义,及其与物理量之间的转换关系(重点)4.熟悉溶液、胶体、浊液的定义,并能清楚的分出着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5.了解阿伏加德罗定律的定义,能熟练的应用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重难点)二.教学内容Ⅰ:物质的分类: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分类㈠:纯净物和混合物1、纯净物是由同种物质组成的,它具有一定的组成,可以用一种化学式来表示,纯净物具有一定的性质(如有固定的熔、沸点)。

2、混合物由不同种物质混合而成,没有一定的组成,不能用一种化学式表示。

混合物没有固定的性质,各物质保持其原有性质(如没有固定的熔、沸点)。

练习:1、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B)A.洁净的食盐水 B.冰水混合物C.净化后的空气 D.高锰酸钾完全分解后的剩余物2、某物质经分析知,其中仅含一种元素,此物质(A)A.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 B.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C.一定是纯净物 D.一定是一种单质3、已知有下列物质①海水;②氧化镁;③水银;④干冰;⑤清新的空气;⑥镁条;⑦氯酸钾;⑧液氧;⑨食盐,用有关物质的序号填写下列空格:上述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①⑤、属于纯净物的是②③④⑥⑦⑧⑨,属于单质的是③⑥⑧、属于化合物的是②④⑦⑨,属于氧化物的是②④.㈡:单质和化合物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㈢:无机化合物1.氧化物的构成中只含两种元素,其中一种一定为氧元素且显现负价,另一种若为金属元素,则为金属氧化物;若为非金属,则为非金属氧化物。

A.氧化物按照是否与水生成盐,以及生成的盐的类型可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不成盐氧化物、过氧化物B. 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称为酸性氧化物C.跟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碱性氧化物练习:1、下列物质按照单质、混合物、氧化物的顺序排列的是(A)A.水银、硬水、水 B.石墨、熟石灰、生石灰C.氨气、空气、消石灰 D.黄铜、醋酸、干冰2、关于氧化物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A.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B.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C.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D.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2.酸→指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3.碱→指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4.盐→指电离时生成金属阳离子(或NH4练习:1、下列各组物质中,按酸、碱、盐、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B )A 、盐酸、纯碱、氯酸钾、氧化镁、二氧化硅B 、硝酸、烧碱、次氯酸钠、氧化钙、二氧化硫C 、次氯酸、消石灰、硫酸铵、过氧化钠、二氧化碳D 、醋酸、过氧化钠、碱式碳酸铜、氧化铁、一氧化碳 2.下列物质分类的正确组合是( D )3.纯净物根据其组成和性质可进行如下分类:4.(1)如图所示的分类方法属于(填序号) B A .交叉分类法 B .树状分类法 (2)以H 、O 、S 、N 、Na 五种元素中任意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合适的常见物质,分别将其中一种常见 物质的化学式填写于下表相应类别中:物质类别 酸 碱 盐 氧化物 化学式HNO 3NaOHNa 2SO 4SO 2(3)从上表酸及碱中各选出一种能相互反应的物质,并写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HNO 3 + NaOH ===NaNO 3 + H 2O Ⅱ:化学反应的分类方法碱 酸 盐 酸性氧化物 A 纯碱 硝酸 烧碱 二氧化硫 B 烧碱 硫酸 食盐 一氧化碳 C 苛性钠 醋酸 石灰石 水 D 苛性钾碳酸苏打三氧化硫酸、碱、盐在溶液中发生得复分解反应,通常有沉淀、气体或水等物质生成。

氧化还原反应与四个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在无机反应中,有元素化合价升降,即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剂+ 还原剂==== 氧化产物+ 还原产物还(还原剂)-----失(电子)----(化合价)升----氧(氧化反应)----氧化产物(失,升,氧)氧(氧化剂)-----得(电子)----(化合价)降----还(还原反应)----还原产物(得,降,还)氧化性:氧化剂> 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 还原产物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电子的转移(得失或者偏移)特征:化合价的改变(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练习:1.下列反应中,不属于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等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是(C )A.CuSO4+H2S = CuS↓+H2SO4B.Cu2(OH)2CO3= 2CuO+CO2↑+H2OC .2FeCl 3+Cu=2FeCl 2+CuCl 2D .4Fe(OH)2+O 2+2H 2O=4Fe(OH)3 2.下列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C )A .CaCO 3+2HCl=CaCl 2+CO 2↑+H 2OB .CaO+H 2O=Ca (OH )2C .2H 2O 2=催化剂=2H 2O + O 2↑D .CaCO 3=高温=CaO + CO 2↑ 3.下列氧化还原反应中,水既不作氧化剂、又不作还原剂的是( C ) A .CO+H 2O 高温 CO 2+H 2 B .SO 2+H 2O=H 2SO 3 C .2Na 2O 2+2H 2O=4NaOH+O 2↑ D .2F 2+2H 2O=4HF+O 2 Ⅲ: 化学物质的计量方法和物理量的单位★物质的量的定义:表示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 符号:n 单位: 摩尔(mol ) 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C -12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

用N A 表示。

N A =6.02x1023 mol -1 (/mol) ←不是准确值是约值 微粒与物质的量 公式:n=NAN★ 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用M 表示 单位:g/mol 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质量与物质的量的公式:n=Mm★体积与物质的量的公式:n=VmV;Vm 是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Vm=22.4L/mol1.决定物质的体积:①微粒的数目②微粒的大小③微粒间的距离2.微粒的数目一定:固体液体主要决定②微粒的大小;气体主要决定③微粒间的距离注:标准状况下 ,1mol 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一)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具有相同的分子数 (二)阿伏加德罗定律的重要的推论①同温同体积时,任何气体的压强之比都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也等于其分子数之比②同温同压时,任何气体的体积之比都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也等于其分子数之比212121N N n n P P ==212121N N n n V V ==主要用于气体中计算③同温同压时,气体的密度之比都等于其相对分子量之比,也等于其摩尔质量之比注意:✿密度:ρ=M /Vm;在标况下Vm=22.4L/mol✿相对密度:①计算表达式:②使用说明:A.相对密度是在同温同压下两种气体的密度之比B.既可以用于纯净气体之间的计算,也可以用于混合气体之间练习:1.下列溶液中的Cl-浓度与50 mL 1 mol·L-1的AlCl3溶液中Cl-的浓度相等的是 ( C )A.150 mL 1mol·L-1的NaClB.75 mL 2 mol·L-1的NH4ClC.150 mL 3 mol·L-1的KClD.75 mL 1 mol·L-1的CaCl2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1 molH2的质量是1 gB.1 mol HCl的质量是36.5 g·mol-1C.Cl2的摩尔质量等于它的相对分子质量D.硫酸根离子的摩尔质量是96 g·mol-13.下列物质里含氢原子数最多的是( C )A.1 mol H2B.0.5molNH3C.6.02×1023个的CH4分子D.0.3molH3PO44.某气体物质质量为6.4 g,含有6.02×1022个分子,则该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A)A. 64B. 32C.96 D.32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A.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物质,它们的物质的量必相等B.任何条件下,等物质的量的乙烯和一氧化碳所含的分子数必相等C.1L一氧化碳气体一定比1L氧气的质量小D.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强酸中所含的H+数一定相等2121MMD==ρρ6.在两个容积相同的容器中,一个盛有HCl气体,另一个盛有H2和Cl2的混合气体。

在同温同压下,两容器内的气体一定具有相同的(A)A.原子数B.密度C.质量D.质子数7.22.2 g某二价金属氯化物(ACl2)中含有0.4 mol Cl-,则ACl2的摩尔质量是111g/mol;A的相对原子质量是40 ;ACl2的化学式是CaCl2Ⅳ. 分散系有溶液、浊液和胶体3 种.溶液胶体悬、乳浊液分散质粒子大小1nm<1nm~100nm>100nm外观特征能否通过滤纸能否通过半透膜能否有丁达尔效应实例溶液均匀、透明、稳定√√×NaCl、蔗糖溶液胶体均匀、有的透明、(较)稳定√×√Fe(OH)3胶体浊液不均匀、不透明、不稳定×××泥水㈠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浊液:分散质的粒度>100nm之间的分散系叫浊液。

浊液不均匀,不稳定。

胶体:是一种均匀混合物,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

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胶体微粒吸附阳离子→带正电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的胶体微粒吸附阴离子→带负电(一)丁达尔效应:当一束光线透过胶体,从入射光的垂直方向可以观察到胶体里出现的一条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就是粒子对光散射作用的结果。

→区分溶液与胶体(二)、胶体的聚沉(物理现象,胶体所特有的)1、胶体稳定存在的原因:由于多数的胶体粒子带电荷,并且同种胶体粒子带同种电荷,它们之间相互排斥,使胶体粒子不易凝聚。

2、胶体的聚沉:(1)加热:加热可以使胶体粒子运动加快,聚合成大颗粒而凝聚成沉淀。

例如:蒸鸡蛋糕。

(2)加入可溶性的酸、碱、盐:例如:三角洲的形成、卤水点豆腐。

(3)加入带相反电荷的胶体:例如:明矾净水、不同品牌颜色的钢笔水不能混合使用。

(三)布朗运动产生原因:胶体微粒在各个方向上都受到分散剂分子无休止的随机撞击,胶体微粒的表面积较大,受合力不同而运动应用:证明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胶体为较稳定分散系的原因之一(四)电泳现象:胶体中的分散质微粒在电场作用下作定向移动的现象产生原因: 胶体微粒直径小而比表面积大, 吸附电性相同的离子,形成带电微粒应用:证明胶体粒子带有电荷,是胶体较稳定的主要原因,可用于提纯精制胶体注:因为带电的是胶粒,而分散系中正负离子总量是相同的,所以胶体是电中性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