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六年级 语文讲义 31 第6讲.尖子班.教师版

小学六年级 语文讲义 31 第6讲.尖子班.教师版

1.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提取、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2.能把握文中关键词句,体会其深层含义及作用;3.能分析概括作者流露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及情感倾向,并进行评价和鉴赏。

[成语万花筒]成语不离“然”,在下列括号内填入恰当的字,使每个成语完整无误。

试一试,你准行。

毛骨( )然 ( )然开朗 ( )然大怒 ( )然大悟 ( )然自得( )然起敬 ( )然正气 ( )然不同 ( )然纸上 ( )然成风【参考答案】毛骨悚然 豁然开朗 勃然大怒 恍然大悟 怡然自得肃然起敬 浩然正气 迥然不同 跃然纸上 蔚然成风[文常小贴士]郭沫若“漂流三部曲”:《岐路》、《炼狱》、《十字架》;茅盾的“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巴金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高尔金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第6讲阅读全攻略(四)讲义使用参考本节课选择的文章都是论说性质的,教师不需要给学生讲解议论文的相关概念,只是让学生接触这类文章,为进入初中的学习打基础。

[快乐热身]环节重点在积累成语,建议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可以花几分钟的时间帮助学生积累。

[读文章试身手]环节选用了四篇文章。

教师要注意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讨论、理解文章的中心及作者要表达的观点,理解词句的意思,并能够做出简单的评价、鉴赏。

文章后有[教学思路导引]这个环节,教师可以参考这些内容。

(一)无题①我们每读一本书,每见一件事,都应该多动脑筋,多思考。

这样才能在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上发现新的东西,由此锻炼出我们敏锐而正确的观察判断能力;这样才能在知识的学习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此丰富我们的头脑。

②苹果落地了,这是多么熟悉的事情,大家习以为常,并不觉得这里边还有什么研究的话题。

一天,牛顿注意了这一现象,并且提出“它为什么会落地”的疑问,他又思考,又探究,结果发现了其中包含着的“万有引力”定律。

③壶水开沸,这也是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

瓦特却把它当成了一个大问题来研究,并且根据其原理,发明了蒸汽机,为人类社会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④“缺少知识,就无法思考,缺少思考就不会有知识。

”这个格言说出了思考在知识的学习、运用、积累中是十分重要的。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很多知识的。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会逐渐接受一些前人留下的知识,我们要充分利用自己懂得的有限知识,多动脑,多思考。

思考得多了,自然而然就会发现问题,有了疑问,就会促使我们去探讨、去解决。

“观察——疑问——解决问题”是获得新知识的有效途径,在这个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思考”,即动脑子。

不动脑子也就不会提出什么疑问,没有疑问也就没什么需要探讨、解决的东西,因而就没有新知识的获得。

1.作者在文中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参考答案】我们每读一本书,每见一件事,都应该多动脑筋,多思考。

【分析】在正文中找体现作者主要观点的句子,有两种有效的方法:①通过关键词来寻找。

如“由此看来”、“我认为”、“也就是说”、“这个故事不难发现”等关键词领起的往往是中心。

②把握中心的提出方式。

有的文章在开头提出,有的文章在引用完故事后提出。

2.第④段划线句子中的“这个过程”是指什么?【参考答案】观察——疑问——解决问题。

【分析】在回答指代词所指代的内容的时候,一般是在指代词的前面找,找到之后,再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3.文章第②③两段证明了动脑的好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参考答案】这样才能在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上发现新的东西,由此锻炼出我们敏锐而正确的观察判断能力。

【分析】做题要牢牢地记住:“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

”具体作法是:把所问问题中的关键词句还原到原文中去,再靠船下篙,一般来说,答案就在该关键词句的上下文。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②段的事实材料。

【参考答案】牛顿从苹果落地现象中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分析】概括文段事例,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什么人,做了什么事;其他要素如:时间、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5.下面两题任选一题。

⑴读了上文,请你写一句与思考有关的名言句。

⑵在第②③段中用了两个实例,请你再写一个实例。

【参考答案】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⑵例1:阿基米德洗澡时从浴盆中水溢出的现象发现了著名的浮力定律。

例2:鲁班上山爬坡时,手被茅草划破,受到启发,发明了锯。

【教学思路导引】文章在开始就提出了作者的观点——我们每读一本书,每见一件事,都应该多动脑筋,多思考。

接着,列举牛顿从苹果落地现象中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瓦特从壶水开沸的现象中发明蒸汽机的两个实例,说明经过思考,才能在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上发现新的东西,由此锻炼出我们敏锐而正确的观察判断能力。

最后通过道理论证,说明经过思考,才能在知识的学习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此丰富我们的头脑。

(二)低头与昂首①富兰克林被称为美国之父。

在谈起成功之道时,他说这一切源于一次拜访。

在他年轻的时候,一位老前辈请他到一座低矮的小茅屋中见面。

富兰克林来了,他挺起胸膛,大步流星,一进门,“砰”的一声,额头重重地撞在门框上,顿时肿了起来,疼得他哭笑不得。

老前辈看到他这副样子,笑了笑说:“很疼吧!可这是你今天最大的收获。

一个人要想洞察世事,练达人情,就必须时刻记住低头..。

”②富兰克林把这次拜访当成一次悟道,他牢牢记住了老前辈的教导,把谦虚列为他一生的生活准则。

③要取得成功,首先就要学会低头。

这恰如演奏一支高昂的曲子,起首往往是低调的。

低头,既是正确认识自己,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

什么时候都高昂着头,实际上是抬高自己,看低别人。

你瞧不起别人,人家干嘛要瞧得起你呢?因此,你再优秀,再有名,也没有人愿意与你合作。

④当然,低头并不意味着把自己不当人。

低头不应该是流水,越流越低。

一支曲子,越唱越低,就会唱不下去。

有人把低头..理解为唯唯诺诺、忍让一切,理解为逆来顺受、低声下气,这是不正确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公司招聘员工,门外排着长长的队伍,应聘者一个接一个进去接受考试。

每进去一个,主考官不由分说,凌空劈来一记耳光。

主考官问:“这是什么滋味?”捂着脸出来的人都落选了,他们是低头的人。

后来有个年轻人进去,主考官同样劈来一记耳光,说:“这是什么滋味?”年轻人定了定神,以同样的速度,同样的力量,给主考官同样一记耳光,说:“就是这个滋味。

”出人意料的是,这个年轻人被录用了。

⑤富兰克林以低头抵达成功,年轻人却以昂首被录用,这是不是矛盾的呢?⑥不,其实为人处世真正的法则是把自己摆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在摆放自己处的位置时,我们应该是富兰克林;而在摆放我们自己心的位置时,我们必须是那个年轻人。

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低头处世,昂首做人。

1.文中第①段中加点词语“低头”的含义是【参考答案】谦虚【分析】要理解词语的含义,就要结合上下文。

我们在第①段找出“低头”这个词语,明确“低头”是“洞察世事,练达人情”的一种态度,我们再联系第②自然段,找出“把谦虚列为他一生的生活准则”这句话,不难发现,这里的“低头”就是指的“谦虚”。

2.文中第④段中加点词语“低头”的含义是【参考答案】唯唯诺诺、忍让一切;逆来顺受、低声下气。

3.第③段画线句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要取得成功首先就要学会低头的道理。

【分析】通过读第③段,我们知道划线句是“这恰如演奏一首高昂的曲子,起首往往是低调的”,又通过“这恰如”这个关键词及前后句的联系,很快判定这是一个比喻句。

再结合选段论述的中心——要取得成功,首先要学会低头,我们就可以得知,作者用生动的比喻把“要取得成功,首先要学会低头”这个抽象的道理浅显化、形象化了。

4.文中的年轻人回敬了主考官一记耳光反而被录用了,你认为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他没有为了一时利益而放弃自己的尊严和人格。

5.作者通过本文要表达出什么中心?【参考答案】我们应该低头处世,昂首做人。

【分析】文章的中心即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观点或看法,有两种有效的把握中心的方法:①通过关键词来寻找。

如“由此看来”、“我认为”、“也就是说”、“这个故事不难发现”等关键词领起的往往是中心。

②把握中心的提出方式。

有的文章在开头提出,有的文章在引用完故事后提出。

6.请你禁扣“低头”或“昂首”在文中的含义写一句为人处世方面的格言或者警句。

【参考答案】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分析】做好这道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

建议学生可以多准备一些名言,归类记忆,这样便于灵活运用。

【教学思路导引】要成功,何妨低头;为处世,必须忍耐。

树木花草都是向上生长,但是成熟的葵花,头是低垂的;成熟的稻穗,也是低垂着头。

成熟的人生,往往懂得当低头时低头,当昂首时昂首。

军队在操场上训练,长官都一直鼓励他们要挺起胸膛,要抬头挺胸,要迈开大步,要正步向前。

但是一旦到了沙场战争,一定要弯腰匍匐前进,才能克敌致胜。

所以人生在世,当昂首时要昂首,当低头时要低头;而且在昂首的时候要懂得谦卑,在低头时要知道尊严,如此才能不失去自我的中道人生。

面对“低头”与“昂首”,你是选择哪一种呢?读完本文后,你是否有了自己的决定呢?给老师的一些授课建议:1.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先让学生谈谈对“低头”与“昂首”的理解,可以鼓励学生举一些例子。

如:晏子出使楚国,因其矮小,楚王刻意请他从旁边的矮门进入。

晏子不肯,他说:“臣使大国,应走大门;若使小国,即走狗门。

”因为自己身负国家使臣的重任,所以昂首阔步,不辱国家的尊严。

再如: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对廉颇几次低头退让,表现的是个人胸襟,维护的是国家利益。

2.学生自读文章,边读边找出作者在文中的观点。

3.思考、讨论:作者为了说明这个观点,举了哪些实例呢?(三)羡慕孩子往往羡慕大人,大人往往羡慕孩子。

普通人往往羡慕名人,名人往往羡慕普通人。

打记事起,人们就开始羡慕他人,也开始不停地变换着羡慕的对象。

羡慕的原因都是相似的,羡慕的对象各有不同。

许多人喜欢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感叹人生苦短,无缘富贵,却对自身拥有的一切视而不见。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能来到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一种幸运,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则是最大的幸运。

无论你是谁,一定有许多相识的人在由衷地羡慕着你。

上帝是不公平的,于是便有了穷与、善与、美与、成功与、幸福与。

上帝又是公平的,它给了你金钱,往往就要夺走你的真诚与善良;它给了你成熟,往往就要夺走你的年轻和纯真;它给了你美貌,往往就要夺走你的智慧和毅力;它给了你成功,往往就要夺走你的健康和幸福;,。

羡慕别人所得到的,不如珍惜自己所拥有的。

哪怕是疼痛,是肤浅,是追悔,是无奈,是无声无息,是普通平凡。

当你暮年回首时,这一切将成为永不复来的青春证明和生命印记,美好而生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