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的金融危机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文桦1200800675摘要:首先笔者想对这个题目进行一点简要的解读。
题目分量部分,第一是20世纪的金融危机,我会对发生在20世纪的比较突出的几次金融危机进行一个梳理;第二部分是发生在20世纪的金融危机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解读完题目,这篇文章的重心就放在讨论了最新一次的美国次贷危机对国际关系的影响问题上,并且着重谈了在这次危机中国所受到的影响,以及面对这场危机我们应当如何应对。
关键词:20世纪次贷危机一自20世纪以来的金融危机。
进入工业时代后,经济、金融危机始终伴随着人类经济发展间歇性爆发。
20世纪以来,全球发生的重大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主要包括:1929年至1939年:大萧条。
随着1929年10月美国华尔街股市崩盘,一场毁灭性的经济大萧条席卷了几乎所有工业化国家,并在一些国家持续十年之久。
大萧条期间,美国最高失业率达到25%,德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失业率一度接近30%。
美国经济在1933年陷入谷底,工业产出下降到衰退前的65%。
1973年至1975年:石油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
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宣布对美国等国实行石油禁运,同时联合其他产油国提高石油价格,从而导致石油危机爆发。
这场危机在主要工业国引发了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超过20%。
20世纪80年代:拉丁美洲债务危机。
自20世纪60年代起,拉美国家大举外债发展国内工业,外债总额在80年代初超过3000亿美元。
1982年,墨西哥宣布无力偿还外债,触发了震动全球的“债务危机”。
债务问题严重阻碍了拉美地区的经济发展,拉美国家1988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1800美元,退回到70年代的水平。
20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崩溃。
1990年,日本的房地产和股票市场在持续数年的过度增长后,开始出现灾难性下跌。
由于资产全面缩水,日本在10年中经历了漫长的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
9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增长停滞,进入“零增长阶段”。
1997年至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
在美国提高利率、美元增值的背景下,货币与美元挂钩的亚洲国家出口不断下降。
1997年7月,随着泰国宣布泰铢实行浮动汇率制,亚洲国家普遍出现货币贬值,爆发金融危机。
此次危机中,印尼、泰国和韩国是遭受损失最为严重的国家。
三国GDP在两年内分别缩水83.4%、40%和34.2%。
2007年至今美国次贷危机及全球金融危机。
长期以来,美国金融机构盲目地向次级信用购房者发放抵押贷款。
随着利率上涨和房价下降,次贷违约率不断上升,最终导致2007年夏季次贷危机的爆发。
这场危机导致过度投资次贷金融衍生品的公司和机构纷纷倒闭,并在全球范围引发了严重的信贷紧缩。
美国次贷危机最终引发了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
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产和美林公司被收购标志着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
随着虚拟经济的灾难向实体经济扩散,世界各国经济增速放缓,失业率激增,一些国家开始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
1二美国次贷危机促使更加紧密的国际合作的产生。
1/ziliao/2008-10/10/content_10175705.htm1 “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并不会发生改变。
这次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带来了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对大国关系和国际格局的影响正日益显现。
金融危机引起大实力的消长变化,由此带来国际经济格局的微调;金融危机暴露了国际金融体系的弊端,对美国的金融霸权形成冲击,促进国际金融体系的逐步演变;金融危机使“一超”与“多强”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相对缩小,推动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发展;金融危机使经济外交成为大国外交的重中之重,各大国之间的双边关系出现微调,影响着大国关系的走向和发展。
这次由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对各大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再次说明各国的命运已经被全球化的浪潮捆绑在一起,谁也无法独善其身。
在应对危机的斗争中,各大国必须协调一致,相互合作,否则谁也担不起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
“华盛顿会议”和伦敦“G20会议”的召开,说明加强国际协调与合作,既是解决此次危机的主要途径,也反映了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危机的主要特征。
要想摆脱困境,必须更多的寻求国际合作,必须更多的依靠地区性盟友,这就必然会促使类似“北约”和“美日韩同盟”等地区性联盟发挥更大的作用。
同时还要看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宣告了“9·11”时代的结束,国际社会今后的主要议题不是反恐,而是如何建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G20会议”既是这种时代背景的产物,也预示着新的国际体系的雏形。
2胡锦涛主席于2008年11月15日在华盛顿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上发表讲话的标题就是《通力合作共度时艰》3。
但是虽然美国的“一超”地位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但是不足以改变目前“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
当然,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美国的损失可能相对大一些,美国与其他强国的差距会有所拉近,诸强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和对美国的制约将有所增强。
中国发展的任务还很重,远不是出头的时候。
就中国目前的能力来说,稳定中国的经济就是对世界抗击金融危机的最大贡献。
当务之急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成长,既要做大,又要做强,还要增加凝聚力(国家魅力)。
重点是搞好国内的和谐社会建设,兼顾推动和谐世界的建设,自己的腰板硬了,在世界上才能理直气壮,才能有号召力,才谈得上领导作用。
美联储2008年4月30日宣布,再度降息2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由2.25%降至2.0%,这是美联储自2007年9月以来第7次降息,累计降幅达325个基点。
美联储在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中,体现了对经济增长的担忧和对通胀风险的关注。
美联储2008年第2季度金融季报显示,次贷与信贷的情况朝正面发展,而且5月到7月美国政府将开始退税,这对3季度美国GDP与消费有正面帮助。
因此,中长期看,美国经济的霸主地位和世界经济“火车头”作用难以短期改变。
42 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得到一定提升。
一个国家发生了危机,其他只要和他直接或是间接有经济关系的国家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此时各国合作应对危机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今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更为密切,金融危机不再是某个国家的灾难,当前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很好地说明这一点。
各国商讨携手救市,前不久召开的20国集团财长会议上提出了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完善国际监管体系、推动国际金融组织改革、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组织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鼓励区域金融合作、充分发挥地区资金救助机制作用、改善国际货币体系、2/blog/index.php?act=details&id=11520&bcode=bjtyf3邵峰金融危机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及中国的应对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12期4刘春旭,张则辉,刘威.从美国次贷危机看中国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8稳步推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的建议,这种经济上的合作客观上也推动了各国的政治合作,巩固了世界各国关系的友好,为世界长久和平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中国所受到的积极影响中国的影响力在金融危机后的亚欧首脑会议、20国集团金融峰会等重大国际场合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2009年3月31日的文章曾写道:“尽管金融危机的后果还无法全部预料,可是有一点今天就很清楚了,那就是,它加速了国际权力关系的改变,有助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成为与美国并肩的全球权力中心。
这场金融危机可能会是中国崛起的历史性转折点。
”5通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我国在外汇储备和对外贸易两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我国具有了国际化发展的能力,而金融危机为我国金融业国际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在制造方面,金融危机强化了我国制造中心的地位,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与产品体系升级,提供了国际化、规模化发展机会。
经济泡沫的破裂是引发金融危机的一个根本原因,货币的贬值在一定程度上挤去了经济中的泡沫成分。
危机爆发初期,历经金融危机的国家普遍提高利率,实行信贷紧缩,取消对房地产等非生产部门的优先贷款权,同时合理安排资金,调节投资方向,抑制非生产部门投资的膨胀。
此外,货币的贬值对减轻危机国的外债和金融机构的负担以及对外出口也是个有利因素。
6第一个机会就是金融业国际化发展的必要性。
从近5年来世界经济情况看:我国外贸强劲增长,外汇储备增加较快;美国采取弱势美元政策,人民币升值步伐较快;大宗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或大幅波动。
原油价格从2000年的2卜30美元/桶上涨到2008年的13卜150美元/桶。
铁矿石价格2006年上涨19%,2007年上涨了9.5%,2008年暴涨65%。
大米、小麦等粮食价格也在两年时间上涨2倍之多。
最近这些大宗商品价格又大幅回落。
为什么我国只能被动接受大宗原材料等商品价格的上涨或大幅波动,最根本原因是我国定价权缺失。
根据美国国会参议院的调查估计,2006年6月,期货市场上原油价格达到70元/桶时,大约25美元是因为纯粹的金融投机因素造成的。
由此可见,各种金融机构,例如对冲基金、养老基金、证券投资基金和投资银行等对商品期货价格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因此,入主国际金融机构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第二个机会就是金融业国际化发展的可行性。
我国近年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增长率保持年均近10%的增长速度,投资收益率远大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发展中国家也位居前列。
据2007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我国2007年全年GDP比上年增长11.9%,GDP现价总量为249530亿元,紧跟德国,位居全球第四。
我国外汇储备近年来获得良好积累。
自2000年以来,我国外汇储备表现出增速加快、增幅加大的局面。
据央行公布的2007年度货币信贷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国家外汇储备余额约达1.5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43.32%。
统计显示,2007年全年,外汇储备余额增加4619亿美元,同比多增2144亿美元。
同时,2007年外汇储备有大笔支出,仅成立中投公司一项,就动用外汇储备2000亿美元,另外,还有对其他银行例如光大银行、国开行各注资200亿美元等的支出。
7巨额的外汇储备,一方面显示了我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国对外支付能力的加强,提高了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资信和地5查雯等G20峰会成果出人意料环球时报2009-04-036 樊重俊熊红林金融危机的积极作用与中国的机会财经科学2009年第三期7刘春旭张则辉刘威从美国次贷危机看中国的机遇与挑战[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 2008位。
第三个机会就是金融业国际化发展的时机性。
金融危机为我国资本介入国际金融市场产生了重大历史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