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C.50°N~54°N D.52°N~62°N (2)从赤道向较高纬度地区,针叶林带在山地分布的海拔高度 A.逐渐升高 B.保持不变 C.逐渐降低 D.变化无序
(2010·天津)读图3和图4,回答5~6题。
5.据各自然带在图3中的位置,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 A.o→a距离海洋越来越近 B.o→a海拔高度越来越低 C.o→b年降水量越来越多 D.o→b所处纬度越来越高 6.据图4判断,在非洲土地退化的区域中,面积最大 的气候类型特征是( ) A.全年高温多雨 B.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C.全年炎热干燥 D.冬季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干 燥
垂直带谱
(垂直自然带的数量和排列顺序等结构形式)
• 基带:垂直带谱最下面的一个自然带即垂 直带谱的起始带称基带。也就是山脚处的 自然带。 • 基带基本上与山地所处的水平自然带相一 致。 • 基带取决于山体所处的纬度位置与气候。 • 基带是判断某地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气候的 主要依据。
冰川带
寒带荒漠带
上图是我国北部自然带分布略图,分析回答: ⑴填出自然带名称:A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 B 温带草原带 ,C 温带荒漠带 。 ⑵A→B→C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地理环境由 沿海 到 内陆 的地域分 异,这种分异规律是以 水分 为基础的。
温馨提示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在中纬度地带体 现得特别显著 低纬度地区洋面广阔,陆地面积相对较 小,多数大陆内部距海不太远,水分差异较小; 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气温低,蒸发量较小, 即使是内陆地区,也不显得干燥,沿海地区受 海洋影响的程度也远不如中纬度沿海地区,海 陆水分交换不太活跃,因而沿海与内
二、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 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 在另一确定的方向上 表现出差异性
地域分 异规律
二、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表现出一定的有序性和普遍性,就是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往 往在某个确定方向上(如东西方向或南 北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延 伸成条/带状),而在另一确定的方向 上(如南北方向或东西方向上)表现出 差异性(发生更替变化),这种有规律更 替现象叫地域分异规律。(地带性地域 分异规律)
山地的垂直自然带与水平自然带 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相似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变化规律 基带基本上与同纬度水平自然带相一致
山地自然带谱的递变规律 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 与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相似;
第30课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核心点二
知识梳理 陆地自然带分异规律比较
分层
规律
山地的垂 直地域分 异
海陆 位置 不同
水 分 差 异
南北延伸 东西更替
由沿海向 内陆的地 域分异
①形成原因:海陆位置不同导致降水从沿海向内 陆递减 ②形成基础:水分 ③典型地区: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
【重点要点探究】
探究点四 陆地自然带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注意自然带的更 替和延伸方向
【重点要点探究】
分异规律
赤道到两极 的地域分异 沿海到内陆 的地域分异
分布特点 典型地区 主导因素
南北 更替 低和高 纬度地区 以 热量 为基础 东西 延伸
东西 更替 南北 延伸
中 纬度地区 以 水分 为基础
以 水热 状况 随高度变化为 基础
垂直 更替 海拔较 高 山地的垂直 沿等高线 延伸 的 山 地 地域分异
各纬度比较 纬度地带分异明显的是高纬和低纬 干湿地带分异明显的是中纬
【题眼】自然带图;在非洲土地退化的区域中;面积 最大的气候类型的特征 【解题思路】第5题,主要考查自然带分布规律和影 响自然带分布的因素。o→a属于由纬度变化而导致的 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故A、B错。o→b反映的是从热 带到温带到寒带的变化,影响因素为纬度,故D对。 第6题,主要考查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和气候特征。 非洲土地退化的区域中,面积最大的是位于撒哈拉沙 漠以南的热带草原地区,特征是全年高温,分干湿两 季。 【参考答案】5.D 6.B
(二)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距海 远近 不同 水分 差异
(基本因素)
景观 差异
南北延伸 东西更替
经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夏季从东北长白山一路向西到新疆塔 里木盆地旅游,沿途景观有何变化?
水 分 为 基 础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干 湿 度 地 带 分 异 规 律
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2、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热量为基础)
A
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1、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纬度位 置不同
热 量 差 异
东西延伸
南北更替
由赤道到 两极的地 域分异
①形成原因:纬度位置不同导致太阳辐射从赤 道向两极递减 ②形成基础:热量 ③典型地区:在低、高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
探究活动:
1、分异规律(类别) 2、分布特点(延伸、更替方向) 3、典型分布地区 4、成因(主导因素)
你发现高大山地的景观特点吗?
探究活动:
1、分异规律(类别) 2、分布特点(延伸、更替方向) 3、典型分布地区 4、成因(主导因素)
垂直地带性
垂直 地域 分异
1分布特征:自然带大致沿等高线方 向延伸,从山麓到山顶随海拔高度 发生更替变化 2形成的前提条件:构造隆起或者山 地地形 3直接原因: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 山顶水分和热量状况及其组合随海 拔高度的增加而变化,产生气候的 垂直差异,从而形成自然带的垂直 地带性
(2)在分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少 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沿海多 ――→ 内陆 少 降水量:沿海多 ――→ 内陆 森林、草原、荒漠 植被:沿海―――――――――→ 内陆 森林土、草原土、荒漠土 土壤:沿海――――――――――――→ 内陆
地理环境的地域Biblioteka 异规律:各自然带沿着 纬度 变化的方向 向作有规律更替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 必修 • 第1册
中国地图出版社
SINOMAPS PRESS
• 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 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理解地域分异规律及形成原因
•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理解地域分异规律。
理想大陆(假想的大陆)
• 大陆表面是平坦的,是不考虑山地、 高原等地形因素干扰的假想大陆。 • 海岸线平直,没有岛屿半岛海湾等 • 在理想大陆上,自然带的分布是相当 规则的,只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 影响。
从赤道到两 极的地域分异 基础:以
热量 的变化为基础
表现:在 高 纬度和 低 纬度表现更明显
这种分异规律称为纬度地带性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规律:各自然带沿着 经度
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 从沿海向 内陆的地 域分异 基础:以
水分 的变化为基础
表现:在 中 纬度大陆表现更典型
这种分异规律称为经度地带性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 异规律和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 思路进行:
递减 太阳辐射:赤道――→ 两极 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 热量带:赤道――――――――――――――――――→ 两极 雨林、常绿阔 (硬 )叶林、落叶阔叶林 植被:赤道―――――――――――――――――→ 两极 针叶林、苔原、冰原 酸性、中性、偏碱性 土壤:赤道――――――――――→ 两极
二、地带性分异规律 1、地域分异规律 分异规律 成因 自然带分布规律
从赤道向两极 受太阳辐射随纬 度递减的影响, 的地域分异 水平 以热量为基础 分异 规律 从沿海向内陆 受海陆分布的 影响,以水分 的地域分异 为基础
东西延伸、 南北更替、 高、低纬最明显
南北延伸、 东西更替、 中纬度明显
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高山草甸带 落叶阔叶林带 常绿阔叶林带
热带疏林草原带
热带雨林带
基带
纬度地带性
通过观察山地由基带到山顶垂直带谱变化和 从赤道到两极自然带变化。
垂直地带性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与山 体基带所在纬度(该地)向极地(较高纬度) 地区出现的水平地带性变化规律相似。
北 H G F E D C B A F E D C B A 东 G H
热带雨林带(A站)
热带季雨林带(B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C站)
苔原带冰原带F站
亚寒带针叶林带(E站)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站)
大陆东岸自然带由低纬度向高纬度分异
(一)、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纬度 不同
热量 差异
(基本因素)
景观 差异
东西延伸
南北更替
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
山地基带
西
南
垂直地带性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与山 体基带所在纬度(该地)向极地(较高纬度) 地区出现的水平地带性变化规律相似。
特别提示: (1)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很大 一般地,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据此可知: 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 分异(下图)。
山地的垂直自然带
1.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
法
主要看自然带的延伸方向和更替方向。一 般来说,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的是由 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最明显的大 洲是非洲;南北延伸、东西更替的是从沿海向 内陆的地域分异,如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 海向内陆自然带的变化;从山麓向山顶更替的 是垂直地域分异,如喜马拉雅山等中、低纬高 山地区自然带的分异。
(一)、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第七站 第六站 第五站 第四站 F站 E站 D站
第三站
第二站
C站
B站
第一站
A站
热带雨林带(第一站)
热带草原带(第二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