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教学模式让课堂更生动
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教学越来越显得重要。
一方面,信息技术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使学生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
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工具,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必要的基础。
我们一直在强调信息技术课是一个操作占主导的技能课程,而且在目前”任务驱动”基本上已经成为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的默
认选择,然而大概是各自的理解不同吧,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是这样把两者结合起来的:先向学生展示自己完成的作品效果,谓之激发学生的动手欲望;然后一步一步演示如何操作,接下来再
让学生完成作品,学生操作实践过程中老师进行辅导。
一般的结果是学生都是按照教师的演示来进行,完成后的作品可以和教师的作品几乎完全媲美,教师在评价和展示时也主要是选择这样的作品,
因为大家都是按照他演示的步骤来进行的,差别只是有些人完成的快,有些人步骤完整,有些人忘记了步骤。
这样的信息技术课看起来一节课的教学要求进行完了,教学任务也完成了,可是针对学生
的教学目标呢,学生在实际中究竟掌握了几成的目标能力要求。
一般来说,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充其量只是个容器,用来收藏教师硬
塞给他们的东西;很多同学在操作实践中并不去多想,也不需要多
想,因为什么都是已知的,这样造成了学生的惰性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方法的掌握。
学生照猫画虎完成了任务,对一些操作的疑问和探索激情也随之消散了,更谈不上再有创作的激情和信心,或者说是冲动,这样统一的课堂看起来很美,实际上是用封建手段禁锢了灵活的信息技术课堂。
记得又一次,我让学生用考试客户端做练习,仿照教师所做的内容完成一幅图画的完成。
才过10分钟,我便发现小亚同学不但没有做图,反而戴着耳机,听着歌曲,嘴里不时的哼唱着,自我很放松,瞧那悠闲的样子,真是投入啊!这怎么能行?不听老师要求,不好好做图,我当时心想一定得给他点颜色看看!
于是我悄悄的,转过去,站在他背后,猛地一拍他的肩膀!“听得还不错吧?东西拿来”见我如此表现,他先是吃惊,随后便底气十足的回答:“老师,我做完!”“作完了?和老师的一样吗?”我提醒他。
“当然,你看,老师,和你的一模一样,我全画完了!”哦,原来如此,怪不得这样理直气壮!这时,有个同学说道,“就算做完了那可以作的漂亮点呀!”“哦,那我赶快试试!”当时,我楞到那了,我的确真没想到,这么短的时间内,学生做的和我一模一样,更没有想到会有别的学生提醒他做的更好点,于是我也接着说“再把图画做的精致些,加点想法,自己创造一下,一定也能做个满分!”小亚把耳机摘掉,关了mp3,开始继续作题。
事后,我仔细的想了想,小亚听歌曲的这一事件其实是表象,为什么听歌?一方面是在出色完成任务后,自我的奖赏,另一方面也是
由于教师的导入不到位,没有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使一个作业轻而
易举就完成了。
我们老师们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或理由,常常忽略或吝啬对学生的实质性的鼓励与表扬,学生便自我表扬与鼓励。
学生也是一个正在发展的、活生生的个体,非常渴望得到他人的赏识,当这种赏识无法从外界获得时,便自我赏识。
小亚现象绝不是个例。
课堂上学生在干自己的事情时,先别说学生的原因,从老师本身来看,至少我们应该这样来审视自己的课堂:
1、课堂任务的设置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是否照顾到层次不同的学生的不同的学习需求?是否有魅力以吸引学生?
2、老师是否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之中了?学生是否也受到了老师的感染了呢?
3、是否根据课堂的进展情况,随机应变了吗?还是依然按部就班呢?
4、一堂课是否发挥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否发掘了他们的潜力,是否禁锢了他们的想象能力?
5、是否对学生的成绩寓意鼓励,得以承认,由此使学生更加有信心上好这堂课?
……
当课堂出现卡壳而受阻时,应当多从自身找找原因,尽力改变
自己,从课堂教学的设计、自我知识的积累、课堂表演的技巧方面,
给自己增加一些压力。
我们有理由相信,老师自身知识的积淀、能力的提高、情感的丰富,带来的必将是课堂氛围的融洽、学生自我才能的展示、学习过程与效率的双丰收。
由此可见,如何上好一节课,与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息息相关,同样的内容不同的方法课堂效果却有很大的差异。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初始动机,也是有效的学习保证。
学生既然有兴趣,任课老师一定要给与热情的支持和指导,反之,如果学生没有兴趣,任何活动都会让他们觉得乏味。
由于初一的学生无意注意还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奇刺激所吸引,计算机作为信息技术技术教学的媒介,能演示多变的图形、动听的音乐、绚丽的色彩,强烈刺激着学生的视听感官,吸引着学生的注意。
既然学生想玩,那么我们就让他们玩,中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正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
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
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这也就要求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要选择学生身边比较
贴近的生活事例来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引起注意,培养他们的
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课与其它中学课程有所不同,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
操作技巧。
我们也可以利用计算机教学这一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电脑知识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
我们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
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
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
”信息技术就是要鼓励学生创新,要做到与众不同,发展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
信息技术中留给学生创造的空间有许许多多,如“画图”中的自由创作、word、中的电子作品创作……这些都是学生进行创新的范围。
在教学中教师要切记千万别要求统一,不要让学生按部就班,照猫画虎,大胆放手,让学
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技能,在评价时也要灵活多样,注重能力方面的评价。
大力夸奖完成动作比较好的学生,满足其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其充满信心。
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随着学生对信息技术兴趣的产生,练习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从
而达到培养信息素养的目的。
除了教师直观指导外,我们还可以采用一帮一互助的小老师制度,即有一定基础的同学如果能快速完成任务那么他的第二个任务就是当小老师教会一个不会的同学完成任务(老师监督一定是教而不是代劳);完成所有任务后才可以获得自由上机的机会。
通过这个环节,我认识到:①可以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快速完成任务打高分成了荣誉,认真听课快速完成任务就能获得更多的自由上机时间。
需要注意的是:事先老师需精确计算普通基础学生
完成任务大致需要时间,一般控制在15-20分钟,加上15分钟的教学,认真听课并完成任务的同学可以获得10-15分钟的自由上机时间。
②协调好基础不同学生之间的差距(基础好的可以帮助基础不好的,从教别人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提升)。
③有了小老师制度,老师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帮助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
④认真听课出色完成任务的同学获得自由上机时间可以锻炼自学自由发挥特长的能力。
⑤通过长期的任务完成程度以及每个学生的记录掌握各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喜好,从而更好的掌握教学的内容和方向。
由此可见,多元化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面对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多学习、多钻研,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更加得心应手,信息技术的教学一定会变得举足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