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基本问题研究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基本问题研究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基本问题研究
摘要:本文阐述了新型城镇化概念的提出及其原因,并论述了欧美等发达国家城镇化进程及特点,分析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最后就加快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基本问题建议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产业互动、生产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应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一、新型城镇化概念的提出及其原因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在2012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更进一步对如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进行了总体部署。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困难,在带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与出口明显乏力,而内需不足在短时间内又无法获得快速提振。

在投资、消费结构已经接近“临界点”的情况下,
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调整投资结构、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已经迫在眉睫,而传统城镇化模式所积累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这正是国家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宏观经济背景。

二、欧美等发达国家城镇化进程及阶段性特征
欧盟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发达经济体,城镇化走在了全球前列。

十七世纪工业革命后,欧洲各国城镇化即伴随工业化快速发展,至上世纪六、七年代已基本完成。

有关数据显示,2010年欧洲城镇化水平达72.6%。

其中西欧和北欧地区超过了85%。

近年来,欧洲努力探索后工业化时代的城市发展方向,城市建设和治理理念较为成熟先进。

美国是当今世界城镇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十九世纪末,随着工业化的加速发展和对西部地区的开发,美国城镇化进入全面发展阶段,1950年城镇化率达到64%。

此后,制造业衰落,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导致经济活动和人口持续向城市扩散,政府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政策、社会福利和城乡统筹发展,积极引导城镇化进程,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最新资料显示,美国2011年城镇化率达到82%。

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亚洲工业化国家借鉴欧美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并结合亚洲地缘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自身特点走出了“东亚模式”城镇化道路。

二战后,日本百废待兴,政府出台政策走集中型城镇化道路,充分利用资源配置的集聚效应,从1950年开始城镇化率实现了年均1.5%的快速发展,到1977年时城镇化率已达76%。

韩国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以首都首尔为核心,工业发展为纽带,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汉江奇迹”,到八十年代中期城镇化
率已达77%。

通过欧美和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城镇化进程可以看出,城镇化都是以工业化为主要驱动力,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发生阶段,一般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时期,农村人口开始向城市转移;第二阶段即加速阶段,随着工业化推进并向纵深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互促进,城镇人口规模急剧扩张;第三阶段即成熟阶段,第三产业兴盛,代替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经济活动和人口持续向城市集中,实现高度城镇化。

在城镇化的发展后期,城市成本的上涨速度会高出经济产出,造成城市经济效益在到达一个峰值之后开始下滑,经济效益边际递减,城市吸引力开始下降,企业和人口开始撤出中心城市和城市中心地带,向周边的郊区或卫星城镇转移。

在城镇化到达饱和程度之后,城镇化模式会从集中型转向分散型。

三、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人的城镇化水平较低
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镇规模扩大、空间扩张转变为以提升城镇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宜居之地。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让农民拥有市民的权利,如平等受教育权、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权利,而不是简单的居住地和户籍变化。

2012年下半年,中国社科院发布《城市蓝皮书》称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6.91亿,城镇化率达51.27%,但其中有1.59亿农民工,
他们的福利、住房、教育都是农民式的,真正的城镇化率只有40%左右。

新型城镇化要求切实进行户籍制度改革,落实各种福利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实现农民的“安居梦、创业梦、市民梦”三大梦想,将农业人口转变为真正的城市人口。

(二)人为造城现象较为普遍
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地摊大饼,而是城乡居民权利的扩展和更加有效的保障。

现在许多地方依然延续陈旧的城镇化概念,重物不重人。

各地对建立各种经济开发区、新城区热情不减,特别高铁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新一轮城市开发的热潮。

城镇化在某些地方有异化之虞,值得我们警惕。

(三)农民利益保障不力,其主体作用发挥不够
土地不仅是农民的生产资料,在社会保障不足的情况下也承载着部分养老保障功能,尊重农民的合法土地收益十分重要。

近年来各地传出的野蛮拆迁的案例,充分说明了在城镇化进程中对农民利益的保障不力。

农民失地又失业的问题突出,亟待解决。

搞新型城镇化,政府只要管住规划,应让农民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同时放开不同市场主体参与城镇化建设。

四、我国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城市总体规划,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城镇建设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使城镇规划在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中始终处于先行和主导地位,从而解决大城市建设混乱、小城镇建设散乱、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等问题,坚持走可持续发展
之路。

(二)因地制宜,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多元化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发展很不平衡,在确立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中国城镇化实现的途径应当是多元的。

中国东中西部不一样,山区、平原不一样,不同的发展阶段要求不一样,不同地域特色不一样,不能强调甚至只允许一种发展模式。

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处理也应该有多种方式,有的是同步,有的可能要超前。

(三)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农业现代化是密不可分的。

农业实现现代化,对于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经济效益和人口集聚都有重要推动作用。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无论在速度上、规模上、还是在效益上,与世界现代农业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还十分漫长。

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推广农业高科技,努力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四)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目前我国所有县级行政区已全部纳入新农保、城居保试点,标志着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制度都已经建立起来,中国基本实现了世界最大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全覆盖。

现阶段工作重点应放在新农保上,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是一项重大的惠民工程,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个重大举措,是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内容之一。

今后要抓紧扩大覆盖面,继续完善政策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五)重视文化引领作用
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的古国,文化传统积淀深厚。

要通过文化对人的教化作用,提升整体国民的人文素养,让中华传统文化融合到现代生活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

要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将文物保护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加大对城市绿地、文化建筑、艺术中心和博物馆等设施的投入,丰富城镇化的文化内涵。

五、结束语
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化不仅创造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也是促进产业升级和发展转型的重要举措。

据统计,我国目前的工业化水平为47%,城镇化化水平为51%,而发达国家这两项数据则分别为26%和70%,这意味着我们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还远远不能满足工业化发展的需求,只有进一步推进城镇化水平才是中国的未来发展之道。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重在转变粗放的发展方式,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可借鉴发达国家城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之路。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鉴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2012年11月8日
[2]魏静,《日本城镇化:突破70%后基建投资才放缓》,中国证券报,2012年11月15日
[3]钱彤、顾立林、季明,《新型城镇化要“新”在哪里》,新华网,2012年11月11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