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刑事错案之现状_成因及对策_以呼格冤案为视角
中国刑事错案之现状_成因及对策_以呼格冤案为视角
图谎称被害人没死,利用呼格尿急的内在生理压力,以让其上厕 所为诱,并作出“讲完就可以回家”的许诺,诱使呼格作出了有罪 供述。
2.检察院作为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的法律监督机关,拥有侦 查监督权。《刑事诉讼法》第七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 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保 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但在司法实践中侦检机关配合得多,制 约得少。并且,刑事司法活动中检察院对公安机关的违法侦查行 为缺乏强有力的机制进行约束。检察机关的监督具有明显的置后 性和被动性,从而难以有效地预防和及时纠正违法侦查行为,也 不利于保障犯罪嫌疑人及其他公民的权益免受非法侵犯。 检察 院监督权没有发挥应有的纠错和预防功能,是导致侦查人员滥用 权力酿成冤案的原因之一。
4.冤假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形同虚设。我国规定刑事错案责 任追究制度,目的在于使在办案过程中因自己的错误而酿成错案
多在讯问室秘密进行,检察机关在这一环节不能发挥监督作用, 的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和法官承担不利后果,起到既严惩刑事司
律师在侦查阶段也被排除在刑事诉讼活动之外。另外,公检法互 法活动中枉法失职的司法人员,又警戒其他司法人员严格依法办
◆法律经纬
2015 · 3(中)
中国刑事错案之现状、成因及对策
——以呼格冤案为视角
周跃飞
摘 要 中国进入近代法制社会后,冤案错案的发生仍然屡见不鲜 。近期才得以平反的呼格吉勒图冤案,再次暴露出我国
刑事诉讼在体制、制度以及理念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和弊端。本文将以呼格吉勒图案为视角,立足于我国错案频发的现状,
2.有罪推定理念。我国侦查人员初步确定犯罪嫌疑人后,往 往先入为主,将嫌犯推定为罪犯,然后不择手段地获得口供后再 行证据调查之实。在有罪推定的观念指导下,加之司法人员“宁 枉不纵”的倾向,发生错案在所难免。
体现在:一、司法人员一旦确定了犯罪嫌疑人,就将其认定为罪 犯,在羁押状态下进行讯问以获取承认有罪的口供;二、犯罪嫌疑 人、被告人一旦不能提供证明自己无罪的证据,就会被认定为有
常有限,而且在案件类型上也不多。一项对 1998 年至 2008 年的
减少刑事错案的发生,除了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司法环境以
23427 份刑事裁判文书的案例分析发现,在被判处死刑的案件中, 外,还需要有与司法体制相配套的制度保障,在立法和执法两个
有 DNA 鉴定的案件占全部死刑案件的比值,最低的年份为 0,最 层面减少错案的发生。
高的年份为 30.49%,11 年的总比值为 8.11%。 在呼格吉勒图案
首先,要完善证据制度,落实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由于我国
中,在受害女性体内曾发现并提取了作案人的精斑,可是办案人 当前的证据制度很不完善,非法证据难以排除,所以侦查人员经
三个方面的规则:一、疑罪从无规则。对任何一个案件的认定必 序,因为办案人员为了保住乌纱帽一直想方设法阻止翻案。当年
须依靠确实充分的证据,如果控诉方提出的控诉被告人有罪的证 这批制造冤案的司法人员,不仅没有被追究刑事责任,反而得到
据达不到证明标准,不足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就会形成疑案,应当 了不同程度的升迁。
一、中国刑事错案的现状 中国进入近代法制社会后,司法实践中冤案错案的发生仍屡 见不鲜。河南赵作海杀人冤案,湖北佘祥林杀妻冤案,云南杜培 武杀妻冤案,河北聂树斌强奸杀人冤案,广东孙志刚被收容遣送 伤害致死冤案,以及近期才得以平反的内蒙古呼格吉勒图冤案 等,都让人感到我国刑事诉讼活动中在追究犯罪时冤假错案频 发,现状不容乐观。被发现并得以平反的冤案尚有如此之多,那 么那些最后死无对证导致没有被发现的错案又有多少呢?我国 冤假错案的不断暴露使得我们不得不反思我国刑事司法体制和 诉讼制度等诸方面的弊端。 二、中国刑事错案的成因 刑事错案可能发生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的各个不同阶段,这决 定了刑事错案的成因具有多重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在呼格冤案 中,呼格吉勒图仅在案发 62 天后就被枪决。这其中与公权力滥 用、刑讯逼供、诱供、漠视被追诉人权利等原因有关。但究其根 本,错案发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良好的刑事司法环境 1.公安机关“命案必破”的原则规定和“限期破案”的督办命 令,使承办人员为快速取得证据采取非法手段,如刑讯逼供、诱供 等。可以说,“在每一起刑事错案背后,基本上都有刑讯逼供的黑 影”。 在内部规定和上级命令的压力下,为求快速破案了事,公 安人员往往不管认定的犯罪嫌疑人是否确有罪行可供交代,而把 精力由全面调查取证转移到想方设法让犯罪嫌疑人“交代罪行”。 从媒体披露的呼格案取证情况看,呼格吉勒图在侦查阶段的有罪 供述是在其人身完全失去自由,警方采用了多种为刑事诉讼法明 令禁止的方法进行了逼供和诱供后产生的。 警方曾对呼格吉勒
没能举出自己无罪或罪轻的证据即认定其有罪并作出不利的判 在重要位置上,为了保护社会整体利益,维护社会秩序,往往牺牲
决是不合理的。 辩方可以不向法庭提供任何证据,仅对公诉人 提出的证据进行质疑,就是完成了辩护的任务。三、沉默权规则。 又称为“米兰达规则”,与控方举证规则密不可分,保护辩方不被 强迫自证其罪的权利。沉默权赋予了被告人自由决定是否行使
款规定:“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 行政化运作的特点。 第一,死刑复核程序自动报核、自动适用的
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应 原则与审判程序中的“不告不理”原则背道而驰,且死刑复核程序
当予以排除。收集物证、书证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严重影响司 只查阅卷宗笔录,不开庭审理,实际上是一种内部的、单方面的
相配合多于制约,“三家变一家”也使得被告人对非法取证的陈述 案的作用。但是在司法实践中该制度流于形式或者处于搁置状
得不到重视和调查。因此非法取证行为一般难以被发现,非法证 态。根据《法官法》《检察官法》和《警察法》的规定,可以对有违法
据顺利通过各个环节最终成功将被告人定罪也就在所难免。
行为的法官、检察官和警察进行惩罚,但是,这些都是司法机关内
3.轻视 DNA 鉴定。DNA 鉴定已经成为今天极为重要的生 物识别的工具和科学方法,在排除了假性材料和偶然性之后, DNA 鉴定是最具有说服力的证据。但是国内司法人员并不重视
◆法律经纬
2015 · 3(中)
DNA 鉴定,运用 DNA 鉴定作为判案证据的案件不仅在数量上非
(二)完善刑事诉讼制度的立法,保障刑事诉讼制度的实施
法公正的,应当予以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不能补正或者作出 “案件流转过程”,行政色彩浓厚;第二,死刑复核案件的审理缺乏
合理解释的,对该证据应当予以排除。”立法机关将非法证据排除 检察机关和辩护律师的参与,控辩双方无法充分参与和监督,在
规则写入《刑事诉讼法》,是为了规范司法人员的取证行为,防止 法院提审被告人时没有辩护律师的介入,被告无法获得最后的司
司法人员使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收集证据,保障犯罪嫌疑人的 法救济;第三,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死刑复核案件的审理期限,超长
权利。但在现实的刑事诉讼活动中,侦查人员为了尽快获取证据 期限的审理会拖延诉讼时效,不利于证据材料的保全,被告人权
以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往往使用刑讯逼供、诱供、指明问 利也就得不到保护。所以,我国的死刑复核制度由于立法的缺陷
供等非法手段获取有罪供述,非法取证行为屡禁不止。这让人不 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救济和纠错功能。笔者认为,呼格冤案的发
由得发问:既然有法律明文禁止,为什么现实中非法取证行为仍 生也与我国死刑复核制度的弊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如此猖獗?笔者认为原因在于司法实践中对这一规则的具体落 实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机制。侦查工作具有隐蔽性,对嫌犯的讯问
◆法律经纬
到引诱取供,其在被枪决一个月前在接受呼和浩特市检察官的讯 罪,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而被定罪处理;三、犯罪嫌疑人如果面对办案人员的讯问保
问中也坚称自己是无辜的,但是都没有引起检察人员的重视,逞 持沉默,可能被以“拒不交代”的理由加重量刑。这是在实施上的
论进行调查了。漠视人权,可以说是错案频发的根本原因。
缺陷。基于我国刑事司法领域的无罪推定原则在立法和实施上
个人的利益和权利。因此在刑事司法活动中,侦查起诉阶段犯罪 嫌疑人的人身自由没有保障,刑讯逼供、暴力取证行为频发;案件 审理阶段控辩双方不平等,被告人常被当做诉讼客体对待。由于 传统政治文化根深蒂固,漠视人权保障的司法观念一直是导致错
反驳控诉的权利。
案频发的根本原因之一。
相比国际社会所公认的无罪推定原则,我国立法实际上并未 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沉默权。因此可以说我国法律尚未确立 与国际接轨的真正意义上的无罪推定原则。这是在立法上的缺 陷。而在司法实务中司法人员也没有遵守这一规则的已有规定,
3.法院受到各种法外因素的影响,难以独立行使审判权。我 国《刑事诉讼法》第二十六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的规定独 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但是实 际上审判活动常受到法外因素的干扰,导致法官不根据案件事实 和法律而屈从于法外因素作出裁判。首先是政法委的干涉。政 法委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内设机构,与同级的公检法机关具有 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政法委可以干涉个案的公 正审判。因其并不具备完全的专业司法知识,政法委的干涉会影 响法官对案件的正确和独立审判,导致错案发生。其次是民意和 媒体的消极影响。媒体有时为了追求报道的及时性,博取公众的 眼球,在还没有完全掌握案件实情的情况下就作出一些不规范 的、未经证实的误导性报道,极易使公众产生认识上的偏差,无形 中对审判施加了“民意”压力,迫使法院“在审理案件时考虑得比 较多的不是案件事实和法律适用问题,而是如何减轻民意和媒体 所施加的巨大压力问题”,最后作出违背法律迎合民意和媒体的 裁判。错案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法律向民意妥协的产物。
2.无罪推定原则立法和实施尚不成熟。刑事司法的主要任 部的惩戒规则,并缺乏应有运行机制,这使得有不法行为的司法
务是在法庭上用证据证明嫌犯有罪,而不是在侦查人员认定某人 有罪之后,履行一个有罪判决的包装。 无罪推定原则具体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