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分析与规划

区域分析与规划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一章: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发展的概念: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3.区域发展的新趋势:(1)区域分工全球化的趋势更为明显(2)区域间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3)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第二章:1.自然资源的概念: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

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2.特征:(1)有限性。

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是指自然资源的数量供应与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存在矛盾,即用经济学观点看自然资源存在稀缺性;(2)区域性。

任何一种自然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都是不均衡的,无论在数量上或是质量上都有显著的地域差异。

不同区域的各种自然资源在其品种组合上的差异;(3)整体性每一区域的各种自然资源要素彼此都有生态上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即自然资源生态系统。

其中一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就可能引起系统中其他资源或环境要素的连锁反应。

(4)多用途性(5)社会性3.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和物质基础①它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对象、劳动资料)②它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矿藏、气候)③虽然自然资源的范畴在不断扩大,但其自然物质基础的地位未变(技术进步)(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①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②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③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4.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1)自然资源质的评价主要是考察自然资源的可利用价值和对一定生产部门的适应程度。

即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以及需求上的迫切性;(2)自然资源量的评价主要目的是确定自然资源开发规模和自然资源对一定生产部门或区域经济发展与布局的保证程度。

两种指标:绝对指标:反映了区域自然资源的实际规模相对指标:反映了区域自然资源的地位和满足需求的潜力(3)步骤:①要搞清区域各类自然资源的绝对数量,明确区域主要自然资源(开发规模大、重大经济价值、对区域发展产生重要带动影响作用);②对于已开发利用的资源,则应研究其数量对现状生产的保证程度,研究其区域自然资源的优势与潜力;③分析自然资源相对量,进一步明确自然资源对需求的保证程度和开发利用的潜力;④分析比较区域几种资源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明确区域各类资源的数量配合情况以及对区域产业结构及发展方向的保证程度。

(3)自然资源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影响到其被开发利用的先后次序和开发利用的成本及利用效率。

对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有利于揭示自然资源的相互关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明确在一定地域上自然资源对区域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并抓住主要资源或主要矛盾进行分析。

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还是影响地域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

必须搞清主导资源与辅助资源、优势资源与限制资源,分析自然资源组合对一定产业(部门)结构的合适或保证程度。

(4)自然资源可能开发利用的方式或方向,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经济前提的评价应该就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与方向提出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并对各种方案从技术可能性和经济合理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筛选出几个可行方案。

并用时指出各种方案特点,尤其对实施各方案的技术经济前提要特别指出,以利于开发利用之决策与实施.第三章:1.人口素质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的构成情况。

人口素质好的区域,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其产品的技术含量高,人口所创造的价值也高,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就高。

劳动力多,且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则有利于发展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

2.区域人口素质分析人口质量即人口素质,包括三个方面,即身体素质、文化技术素质和思想素质。

(1)人口身体素质对区域人口身体素质的分析应着重分析因营养和地方病因素影响而导致的人口素质问题,主要指标是人口平均期望寿命。

对区域人口身体素质的分析,有助于搞清影响区域人口身体素质的原因,明确区域人口身体素质现状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为制定区域人口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2)人口文化技术素质区域人口素质分析的重点①文化人口比重:反映了区域人口文化素质的总体水平②文化程度:既反映了区域人口的文化水平,又反映了区域“文化人口”的内部结构③教育普及程度(3)人口的思想素质最重要、最难评价分析的一个方面,社会风气、治安环境3.人口容量的概念: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环境人口容量,就是不损害该地区环境质量和破坏资源的永续利用为前提,该地区的资源环境条件在能够充分合理利用的情况下,所能持续供养的相应于一定生活的最高人口数。

第四章:1.技术进步的概念:技术进步是指科学技术通过客观世界认识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步与革命。

在西方经济学中,技术进步又叫技术变化,原意是指技术变革在现实经济增长目标中取得的进步。

2.技术进步的类型学术界对技术进步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狭义的技术进步只是指工程技术即所谓的“硬技术”发展与提高。

主要包括:①改造旧设备,应用新设备;②改进旧工艺,应用新工艺;③采用新能源和新材料;④改进老产品,提高其性能和质量;⑤降低各种生产消耗;⑥提高劳动者技能。

广义的技术进步是指包括“软”、“硬”技术在内的整个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其中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与决策科学技术的发展。

它包括:①生产要素质量的变化;②劳动者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技能的提高;③资源的重新配置和合理应用;④提高规模经济;⑤政策的影响;⑥管理水平的提高;⑦提高资金利用率。

3.技术进步的测算(p111)索洛余值法:在假定资本产出弹性和劳动产出弹性不变的条件下,运用大量的统计资料估算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法:可以综合反映技术进步水平,技术进步率和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4.技术进步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技术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技术进步扩大了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广度和深度,甚至可以变废为宝,变害为利。

(2)技术进步有利于减少区域发展对非地产资源的依赖程度技术进步对生产要素投入的节约,使得区域生产对非本区域尤其是自然资源的依赖减轻,从而提高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增强了区际竞争力。

(3)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结构多样化一方面带来了新产品层出不穷,另一方面,新技术的出现,使原有产品的功能和效用不断的延伸和扩大。

(4)技术进步还为区域劳动就业开辟了广阔的出路技术进步会产生产业关联效应,相应扩大其他部门的劳动需求,使社会在新的水平上增加劳动收入,技术进步实质上是人类向生产的广度、深度进军,从而可使单位产品上劳动投入的节约与社会总体上劳动就业的增加同时并举。

第五章: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总量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NP)、绿色GDP2.平均指标:人均GDP、人均纯收入、人均财政支出、人均消费余额等3.相对指标:反映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反映发展速度的增长率指标:经济增长速度、人口自然增长率反映某项发展在总体发展中所处地位或某项发展的构成方面的指标:产业结构、人口职业或文化构成、城镇化水平反映工业化程度:霍夫曼指数反映消费状况:恩格尔系数反映收入公平分配程度:基尼系数4.区域竞争力的概念:主要是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5.库兹涅茨理论(p159)通过对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探讨,阐明劳动力和国民收入在产业间分布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

从国名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两个方面入手,把三次产业划分为农业部门、工业部门和服务部门。

6.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理论根据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把经济增长的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1)传统社会阶段 (2)为起飞创造的前提阶段(3)起飞阶段(4)成熟阶段(5)高额消费阶段(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7.钱纳里经济发展阶段理论:3阶段6时期钱纳里认为,从任何一个发展阶段向更高一个阶段的跃进都是通过产业结构转化来推动的。

因此,产业结构的变动和升级是划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依据。

第一时期是传统社会阶段第二时期是工业化初期阶段第三时期是工业化中期阶段第四时期是工业化后期阶段第五时期是后工业化社会阶段第六时期是现代化社会阶段8.霍夫曼经济发展阶段理论霍夫曼根据霍夫曼比例的变化趋势,把工业化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在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的生产在制造业中占有统治地位,资本资料工业的生产是不发达的,霍夫曼比例是5(±1);在第二阶段,与消费资料工业相比,资本资料工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显然还比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大得多,霍夫曼比例下降到2.5(±1);在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达到了大致相当的状况,霍夫曼比例为1(±0.5);在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将大于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霍夫曼比例下降到1以下。

第七章:1.产业的划分:按经济活动的各部门中要素密集程度划分:资源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按社会部门的性质划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2.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应具备如下特点:①充分利用区域资源;②技术先进适用;③内部协调;④应变能力强;⑤经济效益高。

所以,关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条件分析应包括下列内容①是否充分利用了区域资源②区域产业的技术结构是否合理③区域内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是否协调④区域产业机构是否有较强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⑤产业结构的效益如何3.配第-克拉克定理劳动力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之间的变动,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由此而导致的人均国民收人的增加关系密切。

随着人均国民收人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

这样,第一产业的劳动力逐渐减少,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逐渐增加。

而劳动力分布结构变化的动力是经济发展中产业的相对收入的差异。

这个定理不仅可以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时间序列纵向分析中得到验证,而且还可以从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同一时间上的横向比较,以及同一国家不同区域之间的横向比较得到印证。

4.偏离-份额分析法的部门优势分析图和部门偏离分量分析图(p217)5.主导产业的概念: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技术经济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和产业结构演化的中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