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具身认知

具身认知


四、镜像神经元——具身认知的神经生物学证据
镜像神经元的最初发现是意大利科学家Rizzolatti等人的功劳。他 领导的团队使用单细胞电极植入法记录恒河猴皮层区域的电生理活动。 他们发现恒河猴腹外侧运动前皮层F5区的神经细胞与恒河猴指向某一 目标行为的动作相关联,如抓握食物、剥花生、撕纸等等动作都可以 激活该区域的神经元。后来又发现这些神经元在猴子观察其他猴子甚 至实验者在实施同样的行为时,也会被激活。 “似乎这些神经元可以在观察者的大脑中直接映射其它个体的动作” 所以科学家命名这些神经细胞为“镜像神经元”。
举个例子:中文的“忍”字。忍是一种复杂的情绪感受。怎么 理解这种情绪感受?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象形文字。文字和文字指涉 的对象之间具有一种形象上的类似关系。但是“忍”象什么?“忍 字心头一把刀”。刀插在肉里是什么滋味我们是知道的, 那么刀插 在心头上是什么滋味就可想而知了。用刀插在肉里的身体体验来隐 喻忍的情绪感受, 这种复杂的情绪体验就易于为人们所理解了。
人类的语言中常常用洁净概念表示道德问题,如汉语中“这种做 法很肮脏”、“他是一个纯洁的人”等。当人们面对生理性不洁和 不道德行为时,都会产生厌恶的情绪反应和面部表情,以及退缩的 身体姿势,这说明道德概念可能是通过与洁净相关的知觉经验发展 的。 另有研究发现,身体洁净后人们会认为自己与他人相比具有更 高的道德品质;嗅觉洁净与视觉洁净情况下,人们也更愿意做出互 惠行为和慈善行为,洁净提高了人的道德标准,促进了美德行为。
而传统的认知心理学就是以这种身心二元论为认识论的基础 , 把认知作为独立于身体的表征。
也就是关于在信息加工中,认知“ 软件”和大脑“ 硬件”的划 分,出现了“ 离身的心智(认知) ”认知虽然表现在包括大脑的在内 的身体上 ,但是却不依赖于身体,其功能是独立的。认知虽然表现 在包括大脑的在内的身体上 ,但是却不依赖于身体,其功能是独立 的。
联结主义以“心理活动像大脑”为隐喻基础,在结构和功能上模 拟人脑。“联结主义的信息处理系统被设想为由许多简单单元构成 的大规模并行处理设施。一个单元的活动受临近单元活动的调节, 并通过激活联系或抑制联系与后者相连,激活联系或抑制联系的强 度可以按照设计和学习而变化。
本上否定认知主义的核心观念。即认为认知的过程就是基于一定规 则的对于表征的计算。
五、情绪、抽象概念、社会态度和决策的具身化 隐喻是指一个认知域中的概念被系统地用于对另外一个认知域中 的概念进行表达。 人们在建构非直接经验的概念(如社会情感:冷淡、热情等)时需要 借助隐喻来理解与表达,隐喻具有认知功能,能够建立起抽象概念和 具体概念之间的映射。另也有研究表明,诸如重量、温度等一些直接 的身体感知经验都会通过隐喻的作用,影响着复杂的社会认知加工与 判断
例如:“感情是火热的”, “道德是纯洁的”。在这里, 对于 感情、道德这样一些复杂和抽象概念的理解借助了身体的感觉器 官。
比如“时间”作为重要的抽象概念,就是人类在对具体空间理 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且人们通常借助空间概念来表示时间跨度。 像汉语中的“期限很短”、“长夜”、“前天”、“后天”等词, 表明人们对空间的具体体验影响了对时问的加工。
詹姆斯提出,个体的知觉心态并不直接引发情绪,知觉之后, 情绪之前,必须先有身体的表现发生。个体因为哭所以愁,因为 动手打人所以生气,因为发抖所以怕;并非因为愁了才哭,生气 了打,怕了才发抖。——詹姆斯一兰格情绪理论
六、具身认知的经典实验
——“左好右坏”
——“冷咖啡”和“热咖啡”
——身体模仿对情绪的影响
具身认知 ——认知心理学的新进路
主讲人:XX
一、具身认知的思想起源
1、 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 笛卡尔“ 我思故我在”的哲学思辨是其理性主义哲学思想的经典 而身心二元论就是这一哲学思辨的直接产物。 首先,“ 我”在思考,而思考是一种主观体验,那么就存在一种主 观的世界 ;但是在“ 我”这个主体之外,又确确实实地存在着一个客 观的世界 ,而二者都是一种实在,因此就存在着我们称为心物、主客 或者身心的二元世界。身或物的特征是具有广延,但是不能思想;心的 特征是可以思想,但是没有广延,虽然二者相互影响,但是它们的功能 彼此独立,属于两个世界,身心二元论也因此而确立。
重复实验中,Doyen 等人采用更为精确的红外测速计时设备代替了原先的人工秒表计时,但获得的数据 却并未显示出在启动了不同性质词汇的被试组间存在显著差异,即未支持 Bargh 的社会启动效应
3.方法论层面:
具有还原主义与物理主义的嫌疑与倾向。
八、具身认知的应用
1.特殊的心理治疗: 身体疗法
身体疗法所使用的干预方式在表面上看完全是躯体化的,但它注重通过身 体接触或躯体训练而获得完整的身心体验,从而增进个体的亲密性与敏感性,促 进情绪的释放,疏导压抑心态,诱发积极心理体验。 这与具身认知的基本观点 不谋而合:心理寓于身体,心智具有具身性。
2、海德格尔的“ 存在”观点
德国哲学家海 德格尔就提出 了一个“ 存在”的理念。 他尝试用 “ 存在”来超越对原来二元世界的划分。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并不是一 个单独的主体面对着一个冷漠而 客观的世界。存在,是在世界当中的存在,存在同世界是相互关联的, 是一体的。人和世界是不可分割的、浑然一体的。而人是通过人的身 体以某种适当的方式,来与世界中的其他物体进行互动,进而在这互 动的过程中获得了对其他物体和对世界的认知。而在这一整个过程中, 人的认知是存在于人的身体内的,人的身体是存在于世界中的。而这 一思想,更是成为了具身认知理论中,认知、身体和环境一体化思想 的重要来源。
汉语中有许多描述性格的词语,如态度“强硬”、思维“僵 化”、个性“软弱”等,都是基于人的触觉感受。而且当人们触 摸或接触硬物时,会将他人性格判断为更强硬、严格或稳重,这 说明触感体验影响到对性格的认知。重感是与触觉相关的另一种 知觉体验,汉语中常常使用重感描述价值的重要性,如贵重、器 重、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等,重感影响到人们对重要性的判断, 更强烈的重感体验会导致人们对当前评判事物知觉为更加重要。
2.对学校教育的启发
未来课堂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生命系统。具身认知的 “ Embodiment”一 词形象地揭示了身体不是孤立的,而是一种“嵌入式”的,是与外在环境相联 系的身体,即身体具有情境性。情境意味着整个问题和任务的本质,强调问题 生成的日常生活背景,但并不等同于日常生活。如果教学活动的内容能够体现 理论与实际情况的契合,并且对彼此是有意义、有目标导向的,从而吸引并引 导学生的学习,就可以认为学习内容具有“情境性”。
以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为划界标准, 可将各种理论观点粗 略地划分为“非具身”、“弱具身”与“强具身” 符号本身没有意义, 它的意义是它 ——“非具身”
(1)计算主义, 即认为认知在本质上是一种计算过程; (2) 表征主义, 外部信息通过感觉器官转换成抽象语义符号, 这些符号 表征了客观世界, 认知计算是依据一定规则对这些符号性表征的加工和 操纵; (3)机能主义, 认知机制可以依照它的功能进行描述, 重要的是功能的组 织和功能的实现, 而功能所依赖的结构则相对可以忽略。
所代表或表征的对象决定的。符号 的这种表征功能使得认知过程可以 脱离具体事物, 在抽象水平上高效 率地进行加工和操纵。英文中 “lamb”代表或表征了“羊”这种 动物, 但“lamb”和动物“羊”之 间既没有形状的相似, 也没有颜色 的相同, 其关系完全是人为的
——“弱具身”
Clark 的这种具身观被称为“弱具身”。因 为虽然强调了身体的作用, 但是经典认知科 学的计算和表征仍然保留了下来。区别只在 于计算和表征的内容有了身体特色, 感觉和 运动系统的信息具有了表征作用, 高级认知 过程所加工的内容接纳了身体感觉和运动信解决过程中,身体可以以机器人学的同态计算方式完成计算 工作, 并非一定需要大脑来执行这一任务; (2)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身体的作用是结构化信息流,创建和诱发问题解 决所需要的数据和资料; (3) 身体可以利用并且与环境支持物相配合, 从而扩展和放大认知的效 果。
——“强具身”
强具身观完全拒绝传统认知科学的计算和表征理论, 认为认知和心 智是身体与环境互动的产物, 有什么样的身体,就有什么样的心智, 我们 不能期望一个有着鱼一样身体的动物会有人一般的心智。心智的特殊 性是身体的特殊构造形成的。
3、梅洛庞蒂 “ 具身主体性 ”的观点 法国身体现象学家梅洛庞蒂则进一步提出了反对笛卡尔身心二元 论的观点,并且发展了具身思想 。在他的《 直觉现象学》中,认为 人知觉的主体是身体,而身体是镶嵌在世界的里面,就好比人的心 脏镶嵌在身体里面一样 。知觉、身体和世界三者是一个统一整体 , 人可以产生知觉和认识世界 ,是通过人的身体和世界中的其他 的物 体发生互动的结果 。 梅洛庞蒂强调了“ 体认”知觉的知觉方式,并且提出了“ 具身的 主体性 ”的概念。
那么这些猴子究竟是对动作的视觉特征做出反应,还是对动作的意 义做出反应?换言之,猴子真的理解了动作者的意图了吗? 意大利科学家安排了进一步的实验。在原来实验场景基础上,实 验者对情境做了一些改变:同样让猴子观察实验者抓握食物的动作,不 同的是,抓握动作的后半段用遮板挡住,猴子看到的是消失在挡板后的 手,看不到手有没有抓到食物。在这种实验条件下,猴子只能利用想象 来推测动作的结果。如果猴子事前知道遮板后没有食物,则实验者的动 作并不能激活这些神经元;如果遮板后有食物,尽管猴子看不到手抓握 食物的动作,镜像神经元同样被激活。实验结果说明猴子理解了动作的 意图。
当一只猴子观察另一只猴子的动作时,之所以能理解动作的意 图,不是因为它会推测,而是因为它可以在头脑中模拟那一动作。 对那个动作的模拟激发了那个动作的相关知识,使得理解过程顺利 进行。从这一角度来看,作为认知的理解过程同身体的感知一运动 系统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思维其实不是依赖于语义或者抽象的符号, 相反思维被认为由 一系列的真实世界、 身体状态、 行为内部表征的模拟组成。 因此, 镜像神经系统发现支持了认知的具身特性, 在神经生物学方面为认 知的具身性提供了直接证据。 ——“共情”的神经机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