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含答案历史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I卷1至4页,第II卷5至8页。
全卷共100分。
考试用时100分钟。
第I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
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 ( )A.百家争鸣 B.焚书坑儒 C.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2.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材料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主张是 ( )A.仁者爱人 B.忠恕之道 C.克己复礼 D.中庸之道3.到山东旅游,导游会带我们去亚圣庙,“亚圣”的政治主张是 ( )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 B.“仁爱待民,以德服人”C.“天道自然,无为而治” 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4.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及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 )A.甲—儒,乙一墨,丙一法,丁一道 B.甲一道,乙—儒,丙一墨,丁一法C.甲—儒,乙一法,丙一墨,丁一道 D.甲一道,乙一墨,丙一法,丁—儒5.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至汉武帝时“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而不可食”。
经济上的变化与下列哪种思想的实施有直接关系( )A.“仁”的思想 B.仁政学说 C.黄老之学D.法家学说6.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过程中,糅合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改造儒家思想的是( )A.荀子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7.“董仲舒是西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
”这一观点( )A.肯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B.肯定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主张C.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 D.否定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8.“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局面的形成,最主要的意义在于( )A.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B.促进了儒家文化发展C.推行了礼治德化教育 D.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9.“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
”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
其上联的“朱子高于孔子”的本义是人的眼珠子在位置上比鼻孔高,其喻意的最佳解释( ) A.朱熹对儒家学说的贡献比孔子大 B.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C.朱熹以后要步人仕途须读儒家经典 D.与孔子相比朱熹的学说更科学10.下面是朱熹为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这些题字反映了 ( )①儒家思想是人身修养的重要内容②书院注重对学子个人品德的养成③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④理学的伪善和欺骗性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11.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C.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12.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
甲徒曰:“风催幡动!”乙徒曰:“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
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 )A.万物皆只有一个理 B.确理而后有气 C.宇宙便是吾心 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13.明末李贽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孔子而后足也。
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其思想核心是( )A.维护封建礼教 B.主张学以致用 C.反对迷信崇拜 D.抨击腐朽统治14.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从儒家思想中汲取了有益的营养,但不完全拘泥于传统旧儒学的樊篱,如黄宗羲继承了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提出了( )A.博学于文,行已有耻 B.天命论、生知论 C.天下为主,君为客 D.工、商皆民生之本15.某中学高中历史选修班学生在课余探讨“明末清初之际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观点的根本原因”时,众说纷纭。
请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黄宗羲总结实践经验的结果 B.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必然结果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社会思想上的反映 D.统治者重视工商业的反映16.作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先后出现了下列具有代表性的主张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③“君臣父子,定位不易,事之常也;君令臣行,父传子继,道之经也”(朱熹) ④“为天下之大害也,君而已矣”(黄宗羲) 这一发展进程反映了 ( )A.仁政思想得到发展 B.思想体系日趋完善 C.社会矛盾走向缓和 D.君主专制逐渐强化17.智者运动是西方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智者学派研究的核心问题是( )A.自然环境对雅典的影响 B.知识与美德的关系C.雅典工商业的发展方向 D.人在社会中的作用18.希腊神话故事里,有一个叫斯芬克斯的怪兽。
它有一个谜语,询问过路的人,谜面是:“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
”许多人因回答不出来被它吃掉。
最终少年英雄俄狄浦斯给出了正确的谜底——“人”。
斯芬克斯听了答案,就大叫了一声,从悬崖上跳下去摔死了。
这一故事体现了古希腊怎样的哲学思想( )A.重视对人自身的探讨 B.尊重自然规律 C.强调认识世界的主宰 D.渴望征服自然19.下图两人分别是这一时期东西方思想领域涌现出的最杰出代表人物。
下列有关他们思想共同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思想研究重点都是人类社会 B.都重视道德的作用C.都反对过激民主政治,主张“劳心者治人” D.政治主张都是为了挽救正在衰落的旧制度第19题图第20题图20.《西斯廷圣母》中的圣母文雅慈祥,让人感到她是一位人类的慈母。
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克拉姆斯柯依说,这幅圣母像“即使到人类停止信仰的时候,仍不失其价值”。
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 A.作品体现了人文精神B.作品艺术价值极高C.《圣经》对西欧的影响深刻 D.作者拉斐尔在绘画史上的地位21.下图是公元前3世纪前后古希腊的著名雕像《维纳斯》,充分反映了人体之美,这种风格的绘画在当时的世界上几乎是独一无二的。
古希腊产生这种艺术的原因不包括( )A.民主政治的发展 B.人文精神的影响 C.工商业高度发达 D.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第21题图第22题图22.右图是1581年欧洲印刷的世界地图。
世界被描绘成三叶草形状,代表基督教国王统治的三大洲,其中心是耶路撒冷。
导致此图产生巨大错误的原因是( )A.基督教神学世界观的影响 B.交通通讯技术的落后C.人们对世界认识能力有限 D.天文地理知识匮乏23.教皇英诺森三世(1198~1216年在位)说:“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就像月亮要从太阳那里得到光辉一样,皇帝要从教皇那里得到政权。
”这说明( )A.宗教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B.中世纪的欧洲教会控制一切C.宗教活动需要国君的认可 D.基督教已经得到国君支持24.16世纪的法国作家拉伯雷曾说过:“我不相信屋顶以上的事”。
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思想主张 ( )A.追求人自由 B.追求现实幸福 C.反对禁欲主义 D.反对等级观念25.马丁·路德反对“赎罪券”,认为“信仰上帝,灵魂便可得救。
”其积极意义是( )A.否定了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的作用 B.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C.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的势力 D.维护了德意志各阶级的利益26.欧洲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伏尔泰、魁奈十分推崇中国文化。
伏尔泰认为,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文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
这足以证明( )A.当时中国的社会制度比欧洲各国优越B.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评价表达了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共同看法C.儒学和欧洲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相同D.中国文化在欧洲启蒙思想家中产生过影响27.雕塑家罗丹(1840~1917)在参观博物馆面对一些人物塑像时,有感而发说:“瞧!伏尔泰对面的卢梭,目光中含有无限精微气息,那是18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
”依你的推论,罗丹所谓的“18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
”主要指的是( )A.以理性的方法,思考人类社会的现象 B.提倡归纳或实验的方法C.尊崇人文主义,否定天主教的教规 D.倾向自由、平等,反对君主政体28.对于伏尔泰和卢梭的评判,歌德说:“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而卢梭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赫尔岑则说得更为坦率:“当伏尔泰还在为了文明与愚昧无知而战斗的时候,卢梭却已经痛斥这种人的文明了。
”他们的评价对卢梭而言主要是针对( )A.天赋人权 B.倡导信仰自由和民主政治 C.人民主权 D.人是万物的尺度29.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相同点是( )A.崇尚理性和科学的结合 B.批判罗马天主教的愚昧统治C.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D.设计了未来理想的社会制度30.欧洲启蒙思想的传播引起了各国君主的极度恐慌。
这是因为 ( )A.天主教会的势力已经遭到严重削弱 B.各国君主还没有摆脱封建神学世界观的束缚C.它反对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 D启蒙思想明确提出要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第Ⅱ卷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6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
……《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五日矣。
”“故一则治,异则乱。
一则安,异则危。
”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
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