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及答案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及答案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及答案本试卷共8页,分三部分,共21小题,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卷上用黑色笔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同时填写座位号。

2.所有答案必须用黑色笔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写在答题卷各题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改动后的答案也不能超出指定的区域;不准使用圆珠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卷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需将答题卷上交,试题卷自己保存。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共28分)一、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6小题,共13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凫.水(fú) 争讼.(sòng) 幽悄.(qiāo) 无人问津.(jīn) B.亢.奋(kàng) 褶.皱(zhě) 追溯.(sù) 风雪载.途(zài) C.潺.潺(chán) 冗.杂(rǒng) 磅.礴(bàng) 黄发垂髫.(tiáo)D.腐蚀.(shí) 领域.(yù) 灯盏.(zhǎn) 金吾不禁.(jīn)2.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A.狩猎邀请鸡犬相闻草长鹰飞B.静穆晦暗人情世故戛然而止C.滑翔羁拌水尤清冽窈窕淑女D.雾霭怅惘海枯石烂哀草连天3.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出了三峡,江面宽阔,眼前豁然开朗....。

B.这次的演出,集合杰出的艺人同台亮相,其精彩程度令人叹为观止....。

C.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而同学们还沉醉在老师美妙的故事中。

D.小伙伴们在花园里玩捉迷藏的游戏,不一会儿,大家都销声匿迹....了。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为了防止暴力恐怖案件不再发生,各地交通部门都加强了安全保卫工作。

B.临近期末,同学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都有很大的提高。

C.妈妈语重心长地给我讲了沉迷于网络的害处,举了许多同学因上网而荒废学业的例子。

D.当蒲公英随风飘舞时,令我看到它正以一种独特的美装点着这个世界。

5.下列选项中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2分)①人们已认识到,家风是一辈又一辈先人生活的结晶,所以要向后代传递出正能量。

②古人撰写在门框上的“忠厚传家久”“持家尊古训”,就是一种传统的家风。

③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是对古今家风的一种诠释。

④家风就是家庭的风气,它是一个家庭的传统和文化。

⑤而今父母懂规矩,知书达理,有这样良好的文化氛围,后人自会获得很好的熏陶。

A.④①③②⑤B.④③①②⑤C.④①②⑤③D.④②⑤③①6.为了推进广州市“中小学生阅读素养提升”行动计划,广州市教育局组织开展了公益海报设计评比活动。

下面为参赛作品,请欣赏这两幅海报,并按要求作答。

(3分)(1)甲、乙两幅作品,你喜欢哪一幅?请结合画面内容谈谈理由。

(2分)(2)结合你喜欢的那幅海报的内容,为本次活动拟出一条宣传口号。

(1分)二、古诗文积累(2小题,共15分)7.古诗文默写(3小题,共10分)(1)下列选项中正确的选项是()()(4分)A.优哉游哉,碾转反侧。

B.扬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

C.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D.烟笼寒水夜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E.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F.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2)上下句默写(六选四)(4分)①,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陶渊明)②,君子好逑。

(《关雎》)③荡胸生曾云,________________。

(杜甫《望岳》)④_________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⑤___________________,丰年留客足鸡豚。

(陆游《游山西村》)⑥双兔傍地走,________________。

(《木兰诗》)(3)理解性默写(2分,二选一做)①《凉州词》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木兰诗》中描写战事频繁而惨烈,经历了长期战斗岁月而木兰最终英雄般凯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同样都是对远行友人的劝慰,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与高适《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意境相似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5小题,每题1分,共5分)(1)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乃:____________ (2)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寻:____________ (3)伐竹取道,心乐.之(《小石潭记》)乐:____________ (4)勾画了了..《核舟记》)了了:___________ (5)诎.右臂支船《核舟记》)诎:_____________第二部分阅读与鉴赏(共32分)三、古诗文阅读(4小题,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9.翻译下面句子。

(4分)(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全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记叙了渔人进出桃花源的经过,末段以历史上确有其人的刘子骥的“规往未果”印证了当时关于桃花源的传闻是真实可信的。

B.桃花源中民风淳朴,主要从热情好客、辛勤劳作等描写可见。

C.“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不仅表现了桃花源人对来之不易的安定生活的珍惜,也为下文人们找不到桃花源埋下伏笔,看似闲笔却匠心独运。

D.《桃花源》中与“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相近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1.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

(2分)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2题,共4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唐)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解释以下词语:涵虚,端居。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欢迎您的关注和推荐,获取更多免费好资源您的支持,是我们努力的动力!四、现代文阅读(8小题,20分)(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8题。

(5小题13分)清明节的人文精神邢莉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

我国传统节日的形成与二十四节气有关。

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先秦古籍《逸周书·时训》中说到:“清明之日,桐始华。

”这里记载的节气不等于节日,节气是季节时序的标记。

清明节气的重要特点是冬季即将过去,春天已经降临,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这个时候人的活动要与物候相对应,将社会活动的节律与自然的时间进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

学术界认为清明节的起源与寒食节有关。

关于寒食节的起源有各种说法。

有的学者认为由春秋时纪念介子推起,推而广之要祭拜自己的祖先。

后来,由于清明和寒食节的日子接近,而寒食节是民间禁火的日子,渐渐地,清明就与寒食节合二为一了。

现在寒食节在某些地区已消失,而清明节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节日流传至今。

我国的传统节日都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清明祭祖,符合人们春祈秋报的心理。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祭祖敬祖的传统,尊重祖先,尊重祖先创造的优良传统,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这种传统已经积淀为一种民俗文化心理,成为人们的集体意识。

清明节的习俗又与现在消失了的节日上巳节有关。

农历三月三日的上巳节有两个活动内容:一是人们在春天到来之时到野外踏青嬉戏;二是招魂续魄,召唤亲人的亡魂,也召唤自己的魂魄回归。

随着原始信仰的淡化,上巳节演变成了春游,上巳节消失了,这个文化因子却在清明节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人们在节日里踏青郊游,尽享春光。

或家族合欢,或交友团聚,总之在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强凝聚力。

清明节的另一项民俗活动是插柳,清明节又叫“插柳节”。

插柳有多种形式:有的插在家里的门楣上,有的戴在头上。

柳枝插在门楣上,其文化含义在于辟邪除灾,民间认为这样做是图个吉利。

另外柳枝插在门楣上,还意味着家庭兴旺。

而把柳插在头上,为的是求生保健,青春永驻。

中国人喜柳爱柳,柳树是旺盛生命力的象征。

经过历史的演变,现代清明节主要的民俗活动是扫墓和植树。

这是传统继承中的变异。

但是无论如何变异,都存在着古老的文化因子。

农历节日及其习俗是几千年文化积累的结果,民众习惯用它们来表现自己心中的价值,走过有意义的人生历程,这种价值与文化形态的契合是很难改变的。

清明节是中国民众共享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

保护和弘扬清明节文化,可以提升民众的文化认同意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财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