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分析研究摘要: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根本任务,而作为高校重要组成环节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深刻影响着学校发展的整体质量与水平。
新时期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面临着诸多突出问题,本文通过对国外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成功经验的分析借鉴,并结合当今中国实际,研究和探索新时期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新方法、新思路,以期为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abstract: the fundamental task, namely the cultivation of socialism career successors is undertaken by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owever,the student affairs administration work,a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college,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overall quality and level of college development. it is facing many outstanding issues,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reference of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foreign student affairs management work, combined with reality in china nowadays,this paper studies and explores the new ways and ideas of college student affairs administration work in the new era so as to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china’s college student affairs administration work.关键词:新时期;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key words: new period;chin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student affairs management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2-0156-020 引言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是指高校中通过规范、指导、服务学生以促进其全面发展的非学术性组织活动。
[1]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是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学生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领域,其在高等学校运行、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时期,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大众化、信息化、现代化、国际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面临诸多新型而严峻的挑战。
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差异化,以及学生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参与意识、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等,这些都对我国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本文通过对国外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成功经验的分析借鉴,并结合当今中国实际,研究和探索新时期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新方法、新思路,以期为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1 当前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事务管理理念的滞后性受中国古代崇尚集体主义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根本目标任务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建设受我国“师道尊严”传统文化的影响,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视学生为受教育者、被管理者,通过对学生行为的控制和约束,以维持学校秩序稳定,体现出了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者“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和工作理念。
然而,这种培养模式是没有将师生视为互动的双方,也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特点,随着学生开放性的发展,这种“社会为本”的管理理念和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差异化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90后”学生步入大学校园,高校日常事务管理中的局限性和滞后性日益突出。
“90”学生结构中以独生子女为主,大多自我意识比较强、个性鲜明、能够大胆的讲出自己的想法,所以在面临以往的“教”、“管”时,不同于“80后”并不直接服从,“90后”敢于挑战权威,对自己不能认可的观点往往采取质疑的态度。
所以在对待新时期大学生的时候,更应该淘汰过去过时的管理观,主动由“以师为本”的管理观转向“以生为本”、由“管理”向“服务”转变。
1.2 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缺乏专业性和职业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维护高等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发展,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学生管理的实践经验也进一步验证了: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学生事务管理队伍,是做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和有力保障。
然而,审视我国学生事务管理现状,不难发现:大多数高校并不重视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建设,轻学生管理队伍、重教育学术队伍的现象普遍存在。
究其原因,一方面与高校“以教学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有关,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一个成熟、专业的学生事务管理人才培养计划和体系。
众所周知,现今的高校,不仅承担着培养高等人才的职责;更重要的是要肩负起科研创新的重任。
在高校排名和教师职称评价方面,科研成果的比重越来越大,这使得高校的资源向科研、教学方向大幅倾斜,也使得教学与管理这两支队伍不断失衡。
而且,由于编制等问题,我国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多为专兼结合,甚至有部分高校的参管人和主要负责人从本校不同专业的毕业生或研究生中选拔而来,虽然年轻的管理干部有朋辈的先天优势,但由于缺乏岗前专业的培训指导,凭着仅有的工作热情和良知投入工作是远远不够的。
对于这些“新手”而言,在实际事务的处理中,多是摸着石头过河,凭借不断积累的经验,不断从“新手”向“熟手”成长。
但是,这种成长是有风险性的,会使得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增加不稳定的因素,也会使得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缺乏一定的专业性和职业性。
1.3 学生事务管理方式的落后与单一1.3.1 随着21世纪信息时代的到来,虚拟网络文化给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都带来了极大地冲击和挑战。
网络社区可以说是一个“自由”、“平等”的无序世界,它为诸种文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开放和参与氛围,模糊了多种文化形态和参与者现实身份的传统分界,各种政治文化、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济济一堂。
大学生作为推崇网络的主要群体,既面临着以现代文明为载体的外来文化的冲击,又面临着西方资产阶级人生观、价值观的侵袭,从而使得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外部文化环境更加开放而复杂。
[2]面对复杂而新型的网络问题,有些学生事务管理者应用简单的粗暴的“围、追、堵、截”的管理方式,这样不但不能有效管理学生无序上网、沉溺网络的问题,反而堵住了学生内心宣泄、个性化展示的通道,这只会更加激起学生对于被管理的逆反心理。
1.3.2 现今,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缺少学生和学生群体的主体意识,管理过程体现出了被动性、干预性的状况。
我国学生事务管理强调为教学服务,目标是维稳,工作方式主要是管制[3]。
高校规章制度的制定大多数是从学生事务管理者的理念、角度出发,缺少学生及学生群体的主观意见表达和机会选择,学生事务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往往视学生为被管理者、被教育者,这使学生的教育管理不断被动化,机械化,这种管理方式容易导致管理教育与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相脱节。
这将使学生的主体意识、个性思维极易被忽视,从而大大削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育人功能。
2 新时期不断推进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2.1 转变观念,重塑“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管理理念管理理念是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灵魂与航标。
从美国学生事务管理的历史发展中可以看出,美国学生事务管理历经了从“替代父母制”到“学生人事运动”,从“学生服务”到“学生发展”,这些历程都体现了美国学生事务管理中以“个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以学生为中心”、“以服务至上”的管理理念。
个人为本,强调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去发展而不仅仅是对他进行智力训练。
[4]美国学生事务管理的成功经验展现了倾听学生主观意识和个人需求,尊重学生的尊严权利和个性化发展,塑造学生平等个人和成人形象的重要性。
因此,结合我国学生事务管理实际,结合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发展特质,需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管理理念。
从学生切实利益、实际需求出发,围绕学生成长成才目标任务,通过服务性教育管理引导学生,感染学生,管理学生,发展学生。
2.2 加强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建设,使管理者实现专业化和职业化学生事务管理者是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主体,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并重的学生管理队伍是实现学生管理工作各项任务顺利推进的重要保证。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者作为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的角色定位,只有专业化、职业化的管理者才能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有实效的服务。
为此,当务之急,第一,提升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者与学术教学教师同等的地位,提高学生事务管理人员的待遇,解决学生事务管理人员的动力和信心问题。
第二,加快调整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的结构,在兼顾职业性的前提下,不断向专业化靠拢,适当增加拥有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学位的管理者比例,为构建专业化的学生事务管理体系奠定基础。
第三,建立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的分类定岗制度,充分考虑学生各方面的需求,形成各司其职、功能互补、职责明确、重点突出的学生事务管理体系,设立诸如专业咨询员、心理咨询员、社团指导员的不同职责岗位,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提供全方位的生活服务和校园咨询。
2.3 加强信息化、人性化管理,提升高校学生、学生群体的自治水平,提升学生事务管理的学生参与度和学生主体性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的目标是高效、合理、安全地利用一切学生管理信息资源,促进学生管理工作往现代化方向发展,更好地落实高校育人的中心任务。
[5]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学已然成为了一个基于全世界的教学育人的实践领域,知识信息实现全球共享。
作为新时期的学生事务管理者必须有与时俱进的自觉,充分借助网络计算机来实现学生事务管理的信息化。
使各高校的校园局域网络系统,不单单局限于校园新闻的发布、教师学生信息的查询,而是应该以校园网络系统为基地,拓展网络应用范围,大胆进行网络育人实践,充分利用学生易于接受、便于沟通、反馈及时的新型网络交流平台诸如qq群、微博、博客、微信等,不断拓展学生事务管理的新渠道。
同时,通过和学生在网络交流平台上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沟通交流,充分听取学生的主观意见,反映学生的切实需求,有利于学生对学生事务管理的参与度和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