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现状研究及建议

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现状研究及建议

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现状研究及建议作者简介:徐林兰(1988.10~),性别:女,籍贯:湖北荆州,单位:武汉工程大学法商学院,学历(2012级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组织管理;院校研究。

摘要:近年,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念的研究存在着依附性发展的倾向,致使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一种可以普遍实行的、能够有效指导实践的管理理念。

我们必须把握国际高等教育学生事务管理的普适性与国内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特殊性,树立以生为本、专业化、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完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制度,培养专业化学生管理人才,为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学生事务管理高校制度
“学生事务管理”作为高等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因此,如何积极落实学生事务管理的工作在各高校日常工作中越来越受重视。

一、学生事务管理现状
1.国外学生事务现状
英国:以专项服务取代来的“家庭教师”式的学生工作,对学生进行学习、就业指导、心里咨询、经济资助等方面均有各自的特色,重视学生事务管理内容的研究。

德国、法国等高校在学生非学术性事务管理方式属于外部型学
生事务管理组织模式。

比如德国高校大学生生活服务中心,法国高校的大学生事务服务中心等机构,均为此类模式的典型代表,学生在机构中参与管理和决策。

日本:日本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属于内外部结合型的组织模式。

有社会机构参与也有诸如学生部等高校内机构参与。

2.中国学生事务管理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高校面临的社会内、外部环境变化较大。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出现了许多问题。

如:学生思想状况,旧的学生工作体制与方法不能适应新形式学生等。

为了学生全面的发展,学生事务管理需要实现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

3.中、外学生事务管理比较
西方: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化服务;注重课外活动和非学术性事务;强调教育管理的意义;部门设置比较独立,直接面向学生;国内:强调社会本位,注重社会意识形态的引导;注重学生思想教育和日常事务管理服务。

当前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呈现出由单一教育向教育、管理、服务相结合发展的趋势。

为此,要改变管理模式,构建综合型、服务型特征的学生事务管理模式。

同时,应进一步提升规范化、法制化的工作意识,积极培养一支适应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模式的学生工作队伍。

二、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问题的研究
1.培养学生“社会本位”的价值观,抑制学生个性和创造力
我国高等教育在19世纪开始,学习、改造国外先进教育制度,但一直以来坚持以儒家教育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式教育策略,强调学生对教师的尊重,服从学术和权力的权威,个人价值取向和需求要服从组织、社会价值取向。

表现在学生事务管理上,是以“社会本位”为指导,进行目的、内容、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各自统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通过严格管理,把学生约束、规范到正确的行为方式上来,确保校园稳定和社会稳定。

这样的教育、管理理念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能力,导致习惯被动地接受管理,缺乏个体主体性,成为教育的客体,由于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设计、控制的意识不够强,进而造成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弱化,也是我国科技创新力相对落后的重要原因。

2.金字塔式、多级党政共管型学生管理组织机构,信息沟通不畅
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党政共管体制,学校党委领导、校长负责主管。

学校提出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学生工作处负责日常的学生工作,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奖、助、贷学金及勤工助学等方面的管理,并督促执行;团委主要负责学生的课外活动;教务处负责教学和学籍管理;后勤公司负责生活管理;招生就业办负责招生工作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院系一级由院系党委书记负责,由院团委书记、辅导员等共同参与工作。

高校内部的学生工作形成了“党政合一、多级管理”的结构,机构设置实行从学校到院系的多级式管理。

但这种“金字塔”式、多级的组织管理结构严重影响了信息的通常。

从信息学视角看,传统组织的信息传递是逐层进行的,高层占有的信息多于低层占有的,信息分配的多少决定权力的大小。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和信息得以有效、快捷地传输,这种组织结构形式的弊端日渐突显。

学生的信息,往往需要经过学校、院系、辅导员、班干部才能最后传送到学生个人。

从学生的视角来看,由于层级多,图一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组织结构简图这种结构对学生需求的反应也较缓慢,学生的意见和需求难以快速传达给学校领导,而且,管理层次多,容易导致各层级职权分工不明晰,管理幅度力度不够;学生管理人员多且杂,使得学生管理趋于半封闭状态,不利于提高管理效率。

3.缺少专业学生工作人员,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程度不高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积极配备学生工作人员。

但这支队伍的能力层次不均:从专业上讲,由于我国还没有开设学生事务方面的专业,从而相近专业如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学、心理学等毕业生较少,大部分是其他各学科的毕业生或本校留校生;从学历层次讲,大部分是本科生,有少量专科生,具有硕士学位的人数较少。

所以,我国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

另外,许多人将辅导员工作当作暂时性的过渡,难以
形成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队伍。

同时,一些高校的规定导致了辅导员从事的工作内容繁杂,涉及面广泛,辅导员疲于应付而不能深入做好学生工作。

把学生成长和成才的职责都归到辅导员身上,这也是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程度不高的重要原因。

三、培养优秀学生事务管理人员的几点建议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学生事务管理教育服务理念
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多停留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的干预控制式管理,这种理念让学生习惯服从,自己设计和个人张扬不足。

要实现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发展,必须更新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服务理念,促进学生自我管理和健康成长。

要将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理论创新成果与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实践相结合从而推动学生事务管理理论专业化的发展。

2.构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体制、机制
在体制、机制问题上存在选聘用人上对专业背景没有限制,过于宽松,大量专业不对口者进入事务队伍;职责模糊不清,身兼多重身份,没有明显分工,多重管理、效率不高等不足,这些都要求我国相关构建和完善资格认定、晋升制度、考核制度等。

3.加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议
要实现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专业化发展,就必须要有规范的职业准则和专业标准。

在构建队伍来源上限定为高学历专业化、职称评定上设立系列化、专业人才有良好的(出)入口关,这样才
能保证队伍专业化建设。

(作者单位:武汉工程大学)参考文献:
[1]朱炜,发达国家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
[2]刘敬敏,中美高校学生工作与学生事务的比较分析[j],世界教育信息,2007(5)
[3]黄晓波,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题与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9( 07)
[4]李晓一,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对策研究[d],东北大学,2008
[5]王莹,时长江,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信息共享一站式服务模式构建[j],管理学理论,2010( 29)
[6]邓续周,高校学生事务结构的改进与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2007 (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