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家庭经济背景调查………中国改革开放30年农村家庭背景变迁学号:20090230姓名:伍芸玉班级:09市场营销2班二〇一一年八月五日大学生家庭经济背景调查改革开放30年家庭背景变迁调查报告第一部分:调查内容一、方案设计1. 调查的意义及目的社会调查活动是“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广泛、深入的了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了解“三个代表”的践行情况,从而丰富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内容,提高自身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而通过对家庭经济背景的了解,能够加深理解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基本经济知识。
2. 调查地域:重庆市长寿区万顺镇石龙村3. 调查对象:自己的父母4. 家庭背景简介:四口之家,包括爸爸、妈妈、姐姐和我,姐姐在外打工,现读于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经济主要来源于农业产出(如种植蔬菜、玉米、稻谷和油菜等)和打工收入,消费渠道主要是子女教育经费及全家日常开支,子女生活开支共计600元/月;家庭因处于农村,一般自给自足,外加小额开销;父亲大半年在外做建筑工,弥补家庭财政赤字。
5. 时间安排:准备阶段:2011年7月10日--7月25日,问卷设计、收集资料、做父母思想工作等。
调查阶段:2011年7月26日晚8:00;地点:家中客厅;方式:面对面问答;内容:问卷发放与填写、访谈等。
总结成文阶段:2011年8月1日--8月6日,资料汇总统计、撰写调查报告与总结。
6. 调查途径原计划采用访谈式调查,后考虑父母文化水平程度不高,无法接受专用名词词汇,故改进为问卷式与访谈式相结合的调查方式。
二、访谈记录说明:因父母文化程度低,问卷填写采用调查员询问解释,再由调查员填写问卷及作访谈记录。
附表二:访谈内容(口语设计,修正整理后的记录)时间:2011年7月26日晚8:00 地点:家中访谈人:伍芸玉被访谈人:A父亲伍祥荣 B母亲万秀兰记录人:伍芸玉1.您们家庭月平均收入有多少?与本村所有农村家庭相比,能够处于什么位置?A:如果不去打工,最多500吧;如果一人外出挣钱的话,能够达到3000~4000元每月。
与其他家庭相比,大概在50%以上点!2. 去年家庭消费全年共计多少?与本村所有农村家庭相比,能够处于什么位置?A:你回答吧。
B:全年消费差不多16000元吧,与别人比较,肯定在80%以上左右,因为我们家有一个读大学的。
3. 您们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与支出主要去向分别是什么?B:收入主要是在外打工和农副产品,支出主要是子女教育经费。
一个大学生每年的学费就接近8000元。
4.您们家有承包的土地吗?A:现行农村普遍是土地包产到户,我们家承包的土地面积大约是2.6亩。
5. 在农村生活,最大的生活保障是什么?例如土地、打工的收入、子女扶助、家庭成员互助、社会救助制度、政府等。
A:当然是土地了。
当农民的没了土地不就成了流浪汉了吗?自己的饭碗都丢了。
现在的社会,靠子女扶助、社会救助制度、政府补助能过一辈子吗?再说,自己有手有脚,别人能帮你吗?至于打工的收入有可能是最重要的经济来源,但是若在外打工没有挣到钱,回家还不是要靠这一亩三分地过日子。
6.如果现在交出土地您就可以进城生活并享有与城镇居民相同的最低生活保障,您们愿意吗?A:不愿意。
要知道年龄大点的人在一个地方待久了,有了感情,却要搬到另外一个陌生的地方居住,人生地不熟的,那肯定不习惯。
年轻人倒也无所谓。
B:我也不愿意。
在城市生活的人老后,如果社会保障不健全,生疮害病的没钱怎么办啊?捡垃圾吗?还不如待在农村种点粮食蔬菜,生活得过且过算了!7. 现在农民种地的税收基本上都免了,当农民应该可以安稳地过上日子吧?A:哎,不交农业税了,可你种地的投入反而高出很多,比如一年种地的肥料、农药的成本每年都在翻。
再加上现在物价上涨,粮食的价格却涨幅不大,农民难啊!若是遇上风调雨顺也还勉强;若是摊上个天灾什么的,一年的工夫就白忙活了。
B:就像今年,很多玉米、稻谷都被干死掉了,但是我们却一点办法都没有,估计今年的收成连去年的一半都没有。
8. 那现在您们对农村的政策有何看法?主要是指土地政策。
A:以前大集体,自己没有土地想土地;现在有土地了,结果入不敷出,大部分人都宁愿外出打工,大量的土地都闲置着,即使是不交农业税,也很少有人愿意在家务农。
新闻联播里经常传达中央对农村、农业、农民的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土地承包经营制度,还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可农民要了土地没有办法养活家庭,就只有荒着,或者是种树占地而已。
B:农村的政策一天比一天好,但是真正种地的人是越来越少。
在平原地区,倒可以机械化;可偏远的农村呢,只能这样。
农民也要生活,也要养家糊口啊!9.您能展望一下您们心目中的农村吗?A:这个啊,听别人说,机器耕种、播种、收割才是现代农村的新面貌吧。
我们也想这样啊,但是,一方面因为我们这里交通极其不方便,即使有钱请人,人家也不会来的;另一方面呢,我们种的稻谷、玉米大多在山坡上的,这些机器也上去不了啊!只有“弯弯犁头水牯牛”啊。
这些东西我们这代人是实现不了啦!B:平原地区还是有部分机械化种地的,但山区就少了。
A:其实农民最想要的是土地多出点粮食,而且粮食能卖一个好的价钱。
附表一:问卷填写(书面用语设计,调查员询问解释并代填表格)附表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伍祥荣姓名:万秀兰男性别:女高中未毕业学历:初中毕业49年龄:49职业:务农地区:重庆市长寿区万顺镇石龙村产业背景行业(职业)务农,打工产品品种主要是农副产品,包括小麦、油菜、玉米、蔬菜,还有鸡禽、牲畜等。
产品市场范围 1、由生意人收购运往外地销售;2、部分在本县出售; 3、家庭自己消费。
生产规模小农经济,传统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生产规模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产权背景个人产权土地承包面积:2.6亩土地租赁面积:无单位产权农村土地承包方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家庭承包农村集体企业经营方式: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的承包农村经济的分配模式:农村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在此基础上,由统一分配模式向统分结分配背景合的双层经营模式转变。
现代农村经济体制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完善,分配形式主要是家庭多劳多得,以及集体统一分配。
第二部分:访谈成果分析一、根据访谈结果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几条信息:首先,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家庭消费水平普遍偏高,其中大学生是整个家庭中最主要的消费。
基本上每年都在1万元以上。
然而,大学生家庭本身的收入却不见得乐观。
其次,我们可以了解到,农村普遍存在“地多人少,土地荒废”的问题。
原因在于,农村大部分青年劳力都外出打工,家里大多只剩下年世已高的父母。
当然这也难怪,光靠农地的庄稼维持生计到是不难,但是光靠这些庄稼供养一个大学生,那就不行了。
虽然,国家出台了免收农业税的政策,但是随着物价的上涨,农民的收入也不见得乐观。
二、重点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问题土地是农民最为问心的问题,2 0 0 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三十年,回顾三十年的历史,我们以19 7 8年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废除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强调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从此中国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长足进展。
通过对我国实施的农村土地制度和政策的回顾,全面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演进过程,总结其制度变迁的经验教训,从而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现阶段的农村实际的土地制度,这对于实现农村的全面繁荣,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历史经验1、土地制度至关重要,对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尤为如此。
近代以来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建国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今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国最大的国情。
人多地少可以说是我国农村以后一个时期长期存在的农地制度矛盾。
而农村问题,说到底是农民问题,中国革命的成功其关键就在于党实行了正确的土地制度,从而获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
建国以后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也表明:要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要尊重中国最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尊重中国的国情,从实际出发,才能制定出正确的土地制度。
2、土地制度的改革,土地政策的制定,必须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使制度内的农民受益,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可以说,经济上保证农民的物质利益,政治上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是农村改革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始终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改革实践表明,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的生产决策和物质利益问题,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例如,农业税的取消,2004年和2005年实行的“两减免、三补贴”政策,以及近年来农村教育、卫生,村民自治等改革,都使农民得到了直接的好处,激发了农民从事新农村建设的热情。
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其世纪运行中也存在一些必须解决的问题,例如,土地产权不清晰,土地承包期限短和土地的频繁调整,土地流转制度的不健全,以及对农地的非法占用,这都直接触犯了农民的权益,但现行的法律却还不能对农民的使用权实施有效的保护。
因而,这就对新的土地制度的确立提出了挑战,引导土地制度的不断完善。
历史的经验教训启示我们:无论什么时候,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发展生产力,使农民受益并保障农民利益,都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首要目标。
3、土地制度的改革,必须尊重农民的创造性选择。
农民是农村改革发展的主体,蕴含着巨大的创造能力。
制度只要尊重他们的创新精神,维护他们的广大权益,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支持,就会激活他们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我国农村的改革和发展能形成一个创新的长效机制。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历程表明,改革与广大农民的利益息息相关,农民因之具有改革的内在利益要求,他们最富有改革的勇气和活力,能够喷涌出无穷无尽的智慧。
为此,农村土地制度要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尊重农民的创造,倾听农民的呼声,反映农民的意愿,集中农民的智慧和力量去发展我国农村的生产力和各项事业。
只有这样,农村经济才能发展,农村社会才能稳定。
4、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必须循序渐进, 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农村社会稳定。
在我国农村,土地不仅是生产要素,而且也是农民的生存保障和社会福利保障,农民在没有找到固定的职业和稳定的收入之前,不敢放弃用来养家糊口的土地,把土地作为最后的生存保险,用以对抗非农产业中的失业与破产风险,这样,势必妨碍土地的流转和经营规模的扩大,造成土地的粗放经营和大量弃荒,同时,也不利于农民身份的转变,影响我国城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