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男女关系变迁
2001年
理想PK现实
新《婚姻法》明确规定:婚后一 方父母出资为子女购买不动产,且产 权登记在自己子女名下的,应认定为 2011年 爱情PK房子 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
婚姻法修订历程对家庭中男女关系影响
家庭结构——核心化
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由家族制小农经济向商业化、城市化、社会化转变,家庭结构日益 从生产型向生活型转化,由多代共同体“四世同堂”模式向核心小家庭模式转化的过程。因 而,以往家庭作为生产共同体的男外女内模式,及由男子占有生产资料的男主女从伦理,都 只能随着社会的转型而日渐消亡,代之以男女平等基础上的男女平等并立、夫妇伙伴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资源相对来说比较富余,家庭的方方面面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家 庭更趋向核心化。由于家庭的很多功能比如生产功能、对子女的教育功能、赡养功能等等都 有由社会所取代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四二一”家庭(夫妻双方的父母、夫妻、一个独生子女) 出现。
1950年
自主PK包办
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确立了婚 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 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基本原则,明 确废除了包办婚姻。 从1957年到1977年的20年间,中 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运动,这个 时期男女婚姻由组织安排,家庭中 政治气氛浓厚。
政治PK爱情
1960年
五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对1950 年制定的《婚姻法》作了修订,增加 1980年 了实行计划生育的规定,中国家庭开 爱情PK婚姻 始形成以独生子女为支点的三角格局。 2001年《婚姻法》规定禁止“有 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并且对于婚姻 中的弱势或无过错方、家庭暴力的受 害方,设计了更多保障性规定。
社会地位——男女平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1950年通 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这是新 中国制定的首部法律,是进行婚姻家庭制 度改革的重大立法步骤。婚姻法的全部内 容,为一个基本原则所贯彻,就是废除包 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 婚姻家庭制度,实行婚姻自主、一夫一妻、 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和儿童权益的新民主 主义婚姻家庭制度。至此,中国家庭中男 女关系开始发生重大变革。 在当今家庭,传统家长制的权威正在 消失,男尊女卑的观念得到根本转变。家 庭成员之间有事互相商量,共同讨论,尊 重真理,民主决策,呈现民主平等化的趋 势。在家庭经济生活方面,大多数家庭坚 持男女平等,实行民主管理。
“……凡取以配身也,若取失节者以配身,是 己失节也。”——程颐 这对夫妇似乎是新婚不久,从二人彼此显得陌 生的关系里,能够品出男尊女卑四个字的含义。男 的两脚朝外撇着,站立的姿势很放松,至少在他妻 子的面前他是世界的中心。女的却很拘谨,两脚并 得紧紧的,且微微向里。从两人脚的站法,可以看 出他们二人关系的尊卑。。
内院——妇女主要活动区域 内院——妇女主要活动区域 ——
老爷、太太
正房
儿 子 儿 媳
厢房
男仆
倒座房
典型四合院布局
资本主义经济时代家庭中男女关系
经济——女性开始独立
自鸦片战争后,伴随着中外贸易的展开, 商业日渐发展,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 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日趋商业化、城市化, 家庭成员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生活方式变化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随 着经济活动超出家庭而社会化,妇女不再像 传统乡村生活那样,劳动和活动基本被局限 在家庭之内,而是由于日常生活和劳作与市 场发生更多的联系,因而走出了家庭,走到 了社会上就业,如作工、艺人,乃至娼妓, 虽具体职业有所不同,但性质与男子一样, 都是通过市场交换,出卖劳动力换得劳动报 酬为衣食之资,从这点来说,与男子已没有 什么区别,因而开始出现男女并立的观念。
家庭结构——女性走向社会
城市生活使妇女的家务劳动量也大为减少, 生活的市场化及谋生的市场化使她们了解和交换 市场信息的社会交往需求增多,因而需要更多的 公共消闲生活和空间。城市里出现了大量茶馆、 酒楼、戏馆、书场、妓馆、烟馆等公共消闲娱乐 行业,且日渐兴旺,在如上海这样的大通商城市, 这类消闲场所成百上千,起初仍然像传统市镇的 类似场所那样,只是男人所独占的地方,但是后 来也渐有妇女涉足。 这个时期家庭中妇女的生存不再依附于土地, 以及拥有土地所有权的男人,而是依靠市场。她 们的活动范围因而也不再囿于家庭之内,而扩大 到了社会、街市。这种家庭与土地的分离,使妇 女传统主内、守内角色,开始从根本上发生改变。
民国首次集团结婚典礼 集团婚礼的兴起得到了社会的 广泛支持,因为它真正打破了传统 封建婚姻的礼俗束缚,以简洁和隆 重的气氛体现了新时代的气息。尤 其是在婚礼仪式中,男女平等的姿 态从形式上改变了传统婚礼中新妇 受到歧视的境况。同时,这种必须 男女双方申请参加的集团婚姻,男 女均可以通过拒绝登记的手段来抵 制非自己意愿的婚姻,这在一定程 度上给予了男女自主选择婚姻的自 由。
“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当年嫁得君, 为君乘机杼。” ——《织妇词》唐代田园诗人孟郊
包办婚姻下夫妻关系
社会地位——“男尊女卑”
“仁”是儒家中心思想,虽然是一种有等级尊 卑的爱,但“仁”是以人性为基础。虽然传统儒 学也主张孝道和贞洁,但其禁欲的色彩并不浓厚。 发展到理学阶段以后,其已带有浓厚的禁欲主义 色彩。 宋代提倡理学以后,“女靠男养”进而发展 成了“女以夫为天”观念,“男主女从”发展成 了“夫为妻纲”、“三从四德”观念,守内观念 发展成了“谨守闺门”、“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的妇女贞节戒条。这些观念的实质,就是把妇女 作为男性(丈夫和儿子)的附属物,作为男性家庭 财产的一部分,而历代特别是宋以后历朝统治者 以这些观念为正统观念,以此主导社会,并将其 视之为保证社会安定的根本。
中国家庭中男女关系变迁
经济形态变迁下中国家庭的男女关系
分工明确 ,女内男外 小农经济 程朱理学、礼教 资本主义经济 新民主主义思潮 西方妇女解放思想 社会主义经济 婚姻法 • 男女平等 • 男女并立 模式产生 • 女靠男养
女性开始 接触社会
小农经济时代家庭中男女关系
经济——“女靠男养”
男女分工明确 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以男主外女主内两 性角色分工为基本的家庭模式,是适应于 小农经济生活的产物。男子的劳动场所在 家庭居所之外的田地,直接承担粮食的生 产,这是维持家人吃饭活命的衣食之本, 因而其劳动被赋予最重要的价值,男人被 视为养活家口的重要角色;而妇女在家里 所从事的家务劳动,只是在有了物质生活 资料基础上次一级的人的再生产,对于家 口生活来说只是起到辅助、后续的作用, 因而其价值被认为是次要的、是被养活者, 形成了“女靠男养”的观念。 男性占有生产资料——土地 男性占有生产资料——土地 —— 长子与其他的兄弟享有平等的继承权, 女儿没有继承权只有获得嫁妆的权利。
25年 30年 35年 45年 50年 55年 60年 70年
B卧室 T厕所 K厨房 L客厅 五口之家围扩大到社会上,不在安于内,而是到外面活动,出现男女平等的观念。 男女自由交往也增多。由此出现男女并立的模式及其观念。 清朝后期,由于太平天国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的婚姻道德和形式, 拉开了近代中国婚姻革命的序幕。一些新的婚姻政策冲破了几千年来男尊女卑的传统束缚, 使 妇女获得一定程度的解放,使人们改变了对传统婚姻的看法。另外,国民党政府制定的关 于妇女的 法律,有利于妇女的解放,从而推动婚姻观念的变化。
社会主义经济时代家庭中男女关系
经济——男女独立
妇女脱离了原来的家庭生产,转向了城市大生产,经济上不再依附男性,获得独立。 工业革命把妇女从家庭中初步解放出来, 必然催生女权意识的觉醒, 引起男女社会地位与 家庭伦理观念的一系列变革。由于养家糊口创造家庭财富不再是男子的专利, 女性获得平 等的财产继承等法律权利
女仆、女眷
后罩房
家庭结构——“男外女内”
一夫多妻制和家长制
传统家庭内部长辈和晚辈、主人和仆人 有上下、尊卑之分,等级严明。其以男性代 际关系为中心,夫妇关系和伦理只是处于附 属性地位。男女有别、内外有别这些都表现 在居住形态中。正房最高最宽敞处于统治地 位,其余耳房、厢房、罩房的高度都各有差 别。 男性垄断对外交往,女性只活动于家庭内部 男性垄断对外交往, 由于男性生产活动的空间主要在外面,又 作为家长参与家族、村社及其他社会活动, 掌握着家庭与社会的联系,因而家庭之外的 社会活动空间,便为男性所垄断。而妇女的 活动空间则主要在家庭之内,又由于男性继 承制下男子为了保证自己后代血缘的纯正, 防止自家妇女与其他男子交往,因而有意限 制妇女出外活动,遂形成要求妇女“安内守 内”观念。这些由男性家长制及继承制下形 成的妇女在家庭中被养、从属、守内等角色 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