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先天性巨结肠PPT讲稿

先天性巨结肠PPT讲稿


• 其实巨结肠的改变不是先天性的,
而是由于巨结肠的远端肠壁内没有 神经节细胞,使远端肠管处于痉挛 狭窄状态,丧失了蠕动和排便功能, 近端结肠内大便、气体蓄积,继发 扩张肥厚,逐渐形成了巨结肠的改 变。
• 所以目前有些文献将此病称为无神经
节细胞症或无神经节细胞性巨结肠。
(AM――Aganglionar Megacolon)
小肠结肠炎
• 多发生在出生后3个月内,表现为:高
热、腹泻(每日4~5次,甚至10次以 上)、迅速出现严重脱水征象,高度 腹胀,小肠结肠极度充气扩张,呼吸 窘迫、出现中毒症状。直肠指诊:有 大量恶臭、稀水样便或气体溢出。X线 片见多个液气平,血象WBC明显增高, 核左移。
• 3.肠穿孔、腹膜炎:急性肠梗阻时
需作辅助检查:
• 1.腹部X线检查:可见扩张充气的
结肠影,表现为结肠梗阻。
• 2.钡灌肠:小儿需作低压稀钡灌肠。
可以了解病变范围,为术式选择提 供依据。 检查前不洗肠、不扩肛。
• 3.直肠肛管测压:了解肛管有无正
常松弛反射。
• 正常直肠内气囊注入2~3ml气体后,
肛管压力迅速下降,而本病患儿肛 管压力无变化或反而上升,肛管无 正常松弛反射。
• ⑴ 痉挛段(狭窄段):肠管变细,呈
持续性痉挛状态,肠壁暗红、僵硬,轻 度水肿、肥厚。
• 组织学改变:是本病的特征。肠壁肌间
神经丛(Auerbach丛)和粘膜下神经丛 (Meissner丛)内神经节细胞完全缺如, 神经纤维增生粗大,排列紊乱。
• 神经节细胞显著减少或变性,发育不良
又称巨结肠类缘性疾病。
•⑵ 移行段:呈梯形或漏斗状,长约
3~8CM,是痉挛段与扩张段的过渡形 态。
• 组织学改பைடு நூலகம்:同痉挛段,无神经节细
胞,说明此段为痉挛段的被动扩张部 分。
• ⑶ 扩张段:即Hirschsprung所说的先天
性巨结肠部分。在新生儿期扩张形态不典 型,随病程进展,出现结肠肥厚、扩张, 坚韧,颜色灰白。
• 组织学改变:远端神经节细胞可能缺如、
先天性巨结肠课件
• 1886年,丹麦医生Harald Hirschsprung
报告了两例病儿,7个月、11个月,详 细描述了病儿的便秘症状及死后所见扩 张结肠,二年后文章发表,由于他认为 病变部位在巨结肠,所以称此病为“先 天性巨结肠”,并沿用至今。也将该病 称为赫什朋病(HD――Hirschsprung Disease)。
• 4.直肠肌层或粘膜活检:确定有无
神经节细胞。直肠黏膜下固有层组 化染色可见大量乙酰胆碱酯酶阳性 染色的神经纤维。
• 5.病理学检查:根治性手术后,对
大体标本的病理学检查最可靠,并 可了解切除范围是否足够。
【鉴别诊断】
• 1.特发性巨结肠:与排便训练不当
有关,无新生儿期便秘史,2~3岁时 出现明显症状,表现为慢性便秘伴肛 门污粪,便前腹痛,直肠肛管测压有 正常排便反射。
肠壁血运障碍;洗肠时胶管过硬或注 水太多,加之肠壁薄、粘膜溃疡,可 发生肠穿孔,致腹膜炎。
• 4.水中毒:洗肠或输液不当,均可
引起脑水肿、心衰或肺水肿等。故应 严格控制输液量,洗肠用等渗盐水。
• 5.全身性:感染、营养不良、
低蛋白血症等。
【诊断】
• 根据典型的病史、临床表现,易诊
断。
• 为明确诊断并了解病变部位及范围,
• 另外,肛门内括约肌失弛缓也有重要的
病理意义,无正常排便反射,导致便秘。
【临床表现】
• 新生儿为急性肠梗阻的表现—腹胀、
呕吐、不排便气;
• 幼儿和儿童期表现为顽固性便秘和
腹胀、全身营养不良—慢性不完全 性肠梗阻。
• 1.不排胎便或胎便排出延迟:可延
迟至24小时以后,甚至数天后,最 长者生后10天不排便。发展为顽固 性便秘,最初口服缓泻剂或刺激肛 门能排便,以后需洗肠维持排便, 否则3~7天,甚至数周不能自行排 便。
• 人胚5~6周时,仅食管和胃壁内有神经母
细胞;7~8周时,移行到小肠;10~12周, 移行至全部结肠。
• 如果此迁移发育过程在某一处停顿,
则使远端肠道肠壁肌间和粘膜下神 经丛中神经节细胞缺如,导致肠管 持续痉挛,造成功能性肠梗阻,致 近端结肠继发扩张。
• 2.遗传因素:
目前公认长段型患者有家族遗传倾向, 家族发病率为1.4%~7.8%。
• 本病发病率较高,并有逐渐增加的趋
势。国外1951年报告为1/2~3万, 1963年为1/2千~1万,目前为1/ 2000~5000,国内资料为1/5000。
• 男女比率为4∶1,男孩多见。
【病因】
• 1.外胚层神经嵴细胞迁移发育过程停顿: • 肠内神经节细胞是由神经嵴的神经母细胞
从头向尾方向移行、发育来的。
减少或变性;距痉挛段15CM以上的扩张肠 管内神经节细胞已正常。
• 2.病变范围及分型:病变范围指无
神经节细胞的范围或痉挛段改变的 累及部位。根据其进行分型:
• ⑴常见型(普通型):病变范围在乙
状结肠以下,即肛门至乙状结肠远端。 占70%。
• ⑵ 短段型:直肠远端部分,3~8CM
左右。占8%。
超短段型:<3CM,不需手术。
• 2.进行性腹胀、便秘:可见肠型,
左下腹触及粪便或粪石,腹壁静脉 怒张。
• 3.呕吐:呕吐胃内容物,含胆汁,
或粪样物。
• 4.直肠指检:直肠壶腹空虚,退出
手指时有大量粪便和气体喷出。
【并发症】
• 1.肠梗阻:由顽固性便秘、不全肠
梗阻发展为完全性肠梗阻。
• 2.小肠结肠炎:是本病最常见、最
严重的并发症,是先天性巨结肠的主 要死因,亦称巨结肠危象,死亡率高 达50%。 占巨结肠死因的60%。
此外,性别比率与病变范围呈规律性 变化:病变段越短,男性越多;病变段 越长,女性越多。
• 3.肠壁内微环境改变:
细胞外基质蛋白、免疫因素、神经 生长因子等与巨结肠的发病有关。
• 4.其他因素:
巨细胞病毒感染、肠壁缺血、缺氧, 神经毒性物质等。
【病理】
• 1.病理改变:在形态学或大体标
本上可分为三部分:
• ⑶ 长段型:病变范围达到结肠脾曲以
上,甚至达横结肠、结肠肝曲。约占20 %。
• ⑷ 特殊型:病变范围累及全部结肠及
末端回肠,为全结肠型,亦称回肠-全 结肠无神经节细胞症。或全消化道型。 占2%。
• 3.病理生理:
• 病变肠壁内神经节细胞缺如(神经节细
胞有自主控制肠蠕动的功能),使肠蠕 动功能丧失,肠管持续痉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