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元曲五首学习重点 1.熟读这五首曲,体会它们不同的风格。
2.理解口语化的比喻、曲中对比、曲中用典等写作技巧,了解具有时代特点的社会生活,培养富有个性的审美情趣。
一、元曲名句1.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今朝有酒今朝醉,且尽樽前有限杯。
——张可久《正宫·醉太平刺世》2.不因酒困因诗困,常被吟魂恼醉魂。
——白朴《中吕·阳春曲知己》3.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周德清《中吕·塞鸿秋》4.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王实甫《西厢记》二、文本名句1.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白朴《越调·天净沙秋》2.子规啼,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
——关汉卿《双调·大德歌春》3.一春鱼雁无消息,则见双燕斗衔泥。
——关汉卿《双调·大德歌春》4.争名利何年是彻?看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急攘攘蝇争血。
——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5.爱秋来时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
——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6.想人生有限杯,浑几个重阳节?——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文本导学1.读准字音(1)单音字①渔樵.( ) ②巢鸠.( )③蛩.吟( ) ④密匝.匝( )⑤攘.攘( ) ⑥命窘.( )⑦馄饨..( )(2)多音字①囤⎩⎪⎨⎪⎧ 囤.积居奇 粮囤. ②斗⎩⎪⎨⎪⎧ 斗.篷 斗.争2.辨形组词(1)⎩⎪⎨⎪⎧ 蛩 跫 (2)⎩⎪⎨⎪⎧ 熏 薰醺3.选词填空(1)抱怨·报怨①一位消费者________说,这些包装好的食品购买时不可能打开看个究竟,可买回家后发现“上当”的滋味实在不好受。
②中国政府不念旧恶,以德________,妥善地解决了一系列战争遗留问题。
(2)分辨·分辩①我们刚一进去,保安就立刻上前罚款,且不容________,让人感觉好像是他们故意设下的“陷阱”。
②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即便是在仔细观察之下,也很难________出这些牡丹是用手指画的。
1.参看课下注释,理解每首元曲的内容。
2.熟读并背诵《越调·天净沙 秋》《双调·大德歌 春》和《双调·夜行船 秋思》中《离亭宴煞》一节。
1.阅读《正宫·醉太平 刺世》,思考:此曲讽刺了世人在金钱面前暴露出的哪些丑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2.阅读《越调·天净沙 秋》,思考:曲中两幅图景有何不同?答:3.阅读《双调·大德歌春》,思考:该散曲是如何写“思”的?答:4.阅读《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思考:该曲是如何强化主人公的愁绪的?答:5.阅读《双调·夜行船秋思》,思考:(1)题为秋思,但第一支曲子[夜行船]不写秋景,却写迟暮之悲、忆旧之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2)最后一支曲[离亭宴煞],点明了怎样的主题?请简要概括。
答:(3)《正宫·醉太平刺世》和《双调·夜行船秋思》这两首散曲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答:《双调·夜行船秋思》结尾说:“人问我顽童记者:便北海探吾来,道东篱醉了也!”马致远追慕陶诗“采菊东篱下”的闲适心境,自号“东篱老”。
有人认为,马致远其实不能与陶渊明相比。
你怎么看待这种观点?请简要分析说明。
答:链接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1)张可久(约1270—1348后),元代散曲作家。
字小山。
庆元路(治今浙江宁波)人。
专力写散曲,留存作品八百五十余篇,为元人中最多者。
多描绘自然风景,咏歌颓放生活,也有不少写闺情及应酬之作。
有《小山乐府》。
(2)白朴(1226—1306后),元戏曲作家。
字仁甫,一字太素,号兰谷先生。
原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后寓居真定(今河北正定)。
所作杂剧今知有十六种,另有词集。
(3)关汉卿,号已斋叟,汉卿是他的字,元代著名的戏曲大师。
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1229—1241),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1300年前后)。
有人考证他是山西运城人,由于金代的山西南部地区戏曲活动一直很盛,即使在金代末年也未减弱,故关汉卿从小即受到戏剧的熏染,参加戏曲班社的活动,在金王朝灭亡之前,他已经成为一个较成熟的戏剧作家了。
(4)王实甫,生卒年不详。
名德信,字实甫,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著名戏曲作家。
他的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
据贾仲明《凌波仙》词介绍,王实甫在当时即享有盛名,常与演员、歌伎往来。
所作杂剧十四种,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及《韩彩云丝竹芙蓉亭》《苏小卿月夜贩茶船》各一折。
剧中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
他的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5)马致远(约1251—1321后),元戏曲作家、散曲家。
号东篱。
大都人。
所作杂剧今知有十五种,《汉宫秋》较著名。
剧作文词豪放有力,内容显示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但也带有逃避现实、向往仙道的思想倾向。
散曲有辑本《东篱乐府》。
2.背景展示(1)张可久一生时官时隐,劳碌奔波。
生活的坎坷,不免使他抑郁感伤,看透了世态的炎凉。
有时联想到百姓的疾苦和世道的险恶,从而借助元曲这一文学样式揭示了当时社会黑白颠倒、贤愚不分的现实。
(2)白朴原是金朝人,父亲白华担任过金朝枢密院判官的职务。
由于这样的出身,白朴从小就受到金朝大诗人元好问的熏陶,奠定了很好的文学素养。
白朴的一生大都在山水诗酒中纵情度过,因此他的作品总带有文人的雅趣和闲适之情。
(3)关汉卿生活的时代,政治黑暗腐败,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突出,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关汉卿用他的如椽之笔深刻地再现了社会现实。
在他的笔下,刻画了一些性格鲜明的普通妇女形象,充满了浓郁的时代气息。
(4)王实甫早年曾经为官,宦途坎坷,他经常出入于当时的游艺场所,过着吟风弄月、纵游园林的生活,是个不为封建礼法所拘、与倡优有密切交往的文人。
正是有这些特殊的生活经历,所以他的作品中才更多了有关离情别绪的元曲佳作。
(5)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蒙古统治者开始注意到“遵用汉法”和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
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却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志向。
后来担任地方小官吏,也是完全不能满意的。
在这样的蹉跎经历中,他渐渐心灰意懒,一面怀着满腹牢骚,一面宣称看破了世俗名利,以隐士高人自居,同时又在道教中寻求解脱。
这一时期马致远的散曲大都直接表露了他对历史上的是非和现实社会的态度以及文人在社会地位极端低落处境下的郁闷心情。
3.文学知识——散曲散曲是继唐诗、宋词后产生的新诗体。
它萌芽于宋、金之际。
金末,已经成熟,至元代,散曲进入了全盛时期。
据不完全统计,元代有散曲家200余人,小令3 800多首,套曲470多套。
在这将近100年的文学创作中,出现了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张可久等一批著名的散曲家,在诗歌体裁和艺术风格方面有新的拓展,使元散曲成为散曲史上最光辉的一面旗帜。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宋元戏曲史·序》)这里所说的“元之曲”就包括元散曲。
文内文外《双调·大德歌春》赏析这支小令,首二句“子规啼,不如归”,既状景物,兼点时令。
意思是讲:春天的杜鹃鸟(即子规鸟)啼叫了,啼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
子规鸟的啼叫声,声声都响在闺中少妇的耳旁,回旋在闺中少妇的心上,因而深深触动了她怀念远人的情怀。
故第三句便落笔到“道是春归人未归”。
意思是讲:你走的时候对我说过春来就归来,而今春天已到,却不见你的踪影。
话语之间,似乎已微露出少妇对远人的不满。
正由于盼人不至,心烦意乱,精神饱受折磨,于是才又引出“几日”两句对少妇愁苦的描绘。
“几日添憔悴”,是说她近日的面色已显得枯槁瘦弱,憔悴多了。
这是从外形上描绘少妇的愁苦。
接着又进一步从内部揭示少妇心灵上的创伤,“虚飘飘柳絮飞”,表面写的是景,实际是借喻少妇的心理状态。
少妇因情侣久去不归,在外是凶、是吉、是祸、是福,都不得而知,怎不令人担心:因而心绪不定,忽上忽下,正像虚飘飘的柳絮,漫天飞扬,无所适从。
作者这样从外而内两个方面刻画,便把一个愁苦的少妇写得真实感人。
柳絮扬花,又正是暮春的景象,作者从中又巧妙地暗示出少妇在等待中度过了一个漫长的春天,同时也使下句的“一春”二字有了依据。
既然少妇一等再等,结果旧时春光已过,不仅人未归,连信息也没得到,最后就不能不伤感地明确点出“一春鱼雁无消息”了。
在这七个字中,虽未着一“思”字,而少妇思念远人的炽烈感情已溢于言表。
不用说,这时的少妇痛苦已极,凄迷纷乱,百无聊赖。
妙的是作者却未从正面明白写出这种感情,而是宕开一笔,用“则见双燕斗衔泥”加以反衬。
显然,“燕”为“双燕”,它们又为筑巢而比赛着衔泥。
此情此景,和孤居独处、落落寡欢的少妇恰成鲜明的对照,怎不使人又添几分苦涩呢?意在言外,忧思无穷,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了。
本曲开头以子规鸟的啼叫引起少妇的思念,用的是起兴手法。
中间写闺中少妇的离别之苦,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最后又以双燕衔泥反衬一春未得信息的少妇的孤独之苦。
全篇紧紧围绕一个“春”字,从各个侧面描绘,突出了少妇的思念。
行文上惜墨如金,不蔓不枝。
类文品悟元曲中落魄文人的呻吟政治垂青了多少文人,也让多少文人落魄呻吟。
元曲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被称为三座高峰之一,而元曲中的文人身处贬谪或不满当时政治或怀才不遇落魄中是如何呻吟的?元代早期的曲人元好问,少有才名,官至尚书省左司都事员外郎。
金亡不仕,回乡中写下了“人生有几?念良辰美景,一梦初过”,从中窥视了他对世间功名看透,超脱无争,淡泊名利,“对芳樽浅酌低歌,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以酒消愁度日,不管人间沉浮、漠视官场,凄然颓废过日的消极思想。
文人受到统治者整治是朝廷的用人制。
元朝刘秉忠可谓少年得志,17岁为府史,他看不惯官场明争暗斗,仗势欺人,搜刮民财的贪官,由于他年轻气盛侠义直言,被贬为庶民,从此遁入空门。
他在《干荷叶》中写道:“干荷叶,色苍苍,老柄风摇荡。
减了清香,越添黄。
都因昨夜一场霜,寂寞在秋江上。
”刘秉忠把自己喻为明净不染的荷花,都是昨天的那场暴风寒霜,才使自己变得如同干荷在秋江上飘荡,毫无光彩,而不为人所认识。
这首短小的散曲,让我们看到了被贬遁入空门的刘秉忠站在寒风瑟瑟中不断呻吟,以其短小精练的寥寥数笔,就把落魄文人悲春伤秋的感慨一丝不挂地裸露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