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略谈中国翻译研究的局限性及其不成流派的原因

略谈中国翻译研究的局限性及其不成流派的原因

略谈中国翻译研究的局限性及其不成流派的原因_张瑶贾文波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流派的形成是研究深化的一个表现,流派意识体现了清晰的理论意识。

中国翻译理论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翻译学是否成立、翻译定义、翻译标准等方面还处于一个争论的状态,还没有形成清晰的流派。

本文分析了我国翻译研究中学术流派眉目不清的若干原因。

事实上,中国翻译研究在理论研究的深入度、研究的独立性、国际交流、学术研究氛围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不足。

[关键词】翻译研究流派理论意识
学术研究中的学派或流派.一般指具有共同理论背景或者理论方法特征相似的若干研究者所形成的群体。

流派的形成是研究深化的一个表现.流派意识体现了清晰的理论意识。

因此,某一学科的发展史往往体现为学科内不同学派或流派的此消彼长、相互继承.或互为补充、共同发展。

那么.我国翻译研究领域的情形如何7笔者认为中国翻译理论研究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的同时.还没有能够形成一个独立的流派。

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将阐述自己的观点及理由。

一、中国翻译研究在理论上的局限性2O世纪后期,特别是最后2O年问,中国的翻译理论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各种新理论层出不穷。

翻译理论家开始打破学科壁垒,纷纷以其他学科的各种理论为依托.建立了各种翻译理论模式。

不能否认.中国翻译理论研究文献对理论方面的很多问题例如翻译标准.定义都曾有过类似的讨论,甚至有同样的观点.思路和做法:或者在翻译的基本问题上各种翻译的标准具有一定的继承性。

中国翻译界没有形成明确的流派那些零星的翻译标准并不能构成体系。

我国有十分灿烂的文化交流史曾经涌现出无数闻名世界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

从玄奘到严复,从林纾、鲁迅.瞿秋白到傅雷.他们的翻译和翻译思想“至今仍有方法论和价值论的生命力“(刘宓庆.1990:iii)。

但是.在肯定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中国翻译研究与批评在理论性上有明显的局限与偏颇。

钱冠连先生不久前谈到.我国语言学家不热衷于成体系的理论创造,学派、流派意识淡薄,以至于长期维持有学术而无学派的现状(钱冠连.2002),笔者认为这个分析是很准确的。

一门独立的学科.应该具备自己的理论支柱、研究对象、内在体系和研究方法。

国际学术研究界普遍认为.一个成熟完善的现代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形成的重要标志就是具备严密的属于系统、理性的话语规范、客观的理论框架、完整的分析手段稳定的解释力等等.使一个理论成为一个可证实、可证伪、可操作可互动.可持续发展的体系(王宏军.2008)。

基于此点.严格的说.中国翻译学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就翻译的定义来说我们也没有达成统一的规范化的认识。

在中国.很多人给翻译下了定义,诸如北宋赞宁”翻也者,如翻锦绮背面俱花.但其花有左右不同耳.宋僧法云”如翻锦绣,两面俱华.但左右不同耳”.鸠摩罗什的”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昧.乃令呕哕也“:老舍的“翻译不是结结巴巴的学舌而是漂漂亮亮的再创造:傅雷的翻译如临画.如伯乐相马”i”重神似,不重形似”;翻译家萧乾的翻译好象走钢丝,实在艰难…;郭沫若的创作是处女,翻译是媒婆”等。

传统语言学阶段的这些比喻带有强烈的主观性,不能准确揭示翻译本质.并且违反了给概念下定义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即不得用含混的语词定义.不得用比喻代定义”。

因此,上面这些翻译的比喻算不上翻译的定义。

同样,中国译学理论和古典诗词中一些独特的概念术语.一旦被译成英语,意义大多受到曲解。

同时
我们自身对翻译学术研究中的一些术语概念的表述也不甚规范、系统,这导致中国的翻译研究在国际译学界受到局限。

另外,翻译标准五彩纷呈翻译标准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也是翻译理论研究的中心课题。

翻译界就此产生过激烈的争论.提出过许多标准,这些翻译标准理论属”经验式”.随想式”的散论.笼统.抽象.模糊,缺乏系统性和精密性。

二、中国翻译不成流派的原因探析总的来说.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有多种因素,其中包括学术的和非学术的因素,主要是洽学方法和思路.观念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1.在总体倾向上不善于上升至理论.多止于经验体会究其原因,大约和东方式的模糊思维方式有关。

但是,如果缺乏理论上的提炼,一些研究就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比如对我国传统译学.除总结其观点、挖掘其内涵以外.还非常需要梳理其理论脉络,建立较为清晰的概念体系。

又如,由于翻译的复杂性质很多人都早就感觉到.单凭语言学、文学等某一学科来解决翻译研究中的诸多问题是不行的,却又很少有人明确地做出这种归纳。

2.在具体方法上不求深入缺乏严谨精密的研究精神点到为止.重视悟性,以不言而言之.这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也是写文章的一种策略.但对于学术研究来说.仅仅点到”却是远远不够的。

问题总是弄不清楚.不停地”初探”,结果只能是重复劳动,多年在原地打转研究止步不前。

笔者认为,不仅是翻译研究.任何~门学科要发展,研究者的理论意识和方法论意识都是不可或缺的必备条件。

对这一点,翻译界不是没有人提过.但还是任重道远.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几次全国研讨会上都把理论意识和方法论意识作为一个重要的《商场现代化》2009年6月(中旬刊)总第578期@
--------------------------------------------------------------------------------
Page 2
字研讨内容提出来予以强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这个问题对我国翻译研究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出于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治学传统,我国学界在方法论特点上的强项是定性方法和综合性方法.定量方法和分析性方法相对较弱,这种现象在治学方法乃至学风方面的负面影响.比如研究的随意性、缺乏承继观念、缺乏严谨的论证习惯等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阻碍了我们的发展。

因此.笔者认为,在充分注意到无需将方法论的重要提高到不适当的程度、以至于以繁复的程序掩盖了内容的苍白{和课题选择、资料的整理和利用有关)这一前提下.针对我们的弱项.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方法和程序对研究质量的保障意义.在这方面.我们还是有”课”要补的。

3缺乏对外交流翻译作为人类带有普遍性的文化交流活动.其中必然有许多共性或规律,各民族必然积累了可以相互启发和借鉴的经验.无视或鄙视国外译论并不符合吸收人类一切有用的文化成果的精神。

战后西方翻译研究更是欣欣向荣,翻译流派异彩纷呈,翻译大家层出不穷,翻译思想、翻译方法、研究角度日新月异。

译介和引进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成果,加强中西译论的交流与对话.无疑对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研究大有裨益。

实际上.从我国目前的译论研究状况来看我们对国外的译论了解和研究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太片面了。

最近几年,我国翻译界开始注意主动地对外交流,努力融入当代的国际学术社会.争取同步发展。

但是.就总体而言.还远远不够,基本上形不成整体印象。

不介入.则无以比较,无以提高而失去理论源流的撞击和融汇.学派,流派也就没有了基础。

即便是关起门来专心致志地搞它一个“中国学派”.没有比较.也无从说起。

4.学术讨论气氛存在问题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学术界内部的讨论气氛一直存在一些问题。

争鸣和交锋总是比较敏感.学术争论很容易个人化,情绪化.批评弄得像大批判.会攻击不会讲道理,而接受批评会变成一件很严重的丢面子的事。

有时争论者自己倒没什么.反而是周围的气氛使之复杂化。

正常、健康的讨论习惯仍然处在艰难的诞生过程当中。

当然,刚刚过去不久的那个年代给人们留下的创伤尚未完全愈合.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观念也在起一定的
抑制作用。

但是.只有充分的讨论,不断质疑、去伪存真、相互补充、相互启发才能弄清事实、讲清道理,推进研究的发展,为形成具有某种理论特色的学派或流派创造条件同时,活跃健康、卓有成效的学术讨论,也是-C3学科富有活力和发展潜力的一个体现。

5.”自谦”的误置的确.学派、流派一般是自然形成、可以公认的,底气不足.自立一个学派也没用。

但是其一.本文所说的实际上是一种学派意识体现的是理论思路上的清晰和自觉这对每一个研究者都是有意义的而平时观察他人研究成果时看到的所谓理论上的“路子.其中就蕴含着学派或流派的朦胧意识其二.学术本是囝商场现代化》2。

9年6月(中旬刊)总第578期公器.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才是对学术的负责。

需要注意的是来自另一个方向的问题,即以非学术的因素自立门派.如有意强化地方色彩,却缺乏学术上的特征,这对手学科缓展来说倒确实是没有多大意义。

三.结语流派的形成需娄发展蓟一定骱段,有了一定的积累才有可能.而我们目前并不是两手空空.近二十年来国外翻译理论的引进更是丰富和活跃了国内的译学研究.这其中所蕴含的价值是不应忽略的。

为避免二十年后仍在“重新发明轮子.在分析我们现有的研究成果时,还是看得细一些为好.指出问题的同时,我们自己需要调节整理.并且最重要的,就是应具有明确而清晰的理论意识.并以方法论的手段予以保障其实流派云云只是袭象.其实质是理论研究的状态问题。

眼睛只放在圄多卜,自然看不见我们自己有什么研究;看不出理论的绵延线索.一味从头开始,也不免盲目:若果真连”理论”二字都避之唯恐不及.中国的翻译研究也就只能持续地”模糊”下去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