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佛教与中国文化(上)

佛教与中国文化(上)

佛教与中国文化(上)楼宇烈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课程前言佛教是一种外来文化,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认为人们痛苦的根源是由于在面对世间的种种现象时有分别心,因为分别而产生执着,随之产生烦恼,要消除这种痛苦,就必须认识到一切现象都是各种各件聚合而生的,并不真实。

这就是“空”的思想。

各位下午好,今天要给大家讲的就是关于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这样一个关系问题了,我想关于佛教本身应该也是很复杂的一个问题,我对佛教本身我只能做一个很简略的介绍,主要是讲佛教跟中国文化在互动中间怎么样相互地影响,但是因为佛教是一个外来的文化了,那么这种外来文化就对中国的文化是有极大的影响,有的学者就曾经这样讲过了,如果没有佛教文化的传入,中国现在的文化可能不是这样的面貌,那样一个情况,那么我首先讲讲,简单地回顾一下佛教的创立、发展和佛教的主要的一些教义和理论。

一、佛教的创立、发展与佛教的主要思想(一)佛教概说那么佛教是创立于公元前六世经的古印度,它的创始人是释迦摩尼,释迦摩尼大约生活在公元前的566年到486年,对释迦摩尼生卒年代学术界是有很多的不同的一个说法,因为没有非常确切的一种史料来加以说明,所以大概也就是那么一个时期,他创立佛教在当时印度来讲,是针对了当时印度的一些占主导地位的宗教和学术来讲的,因为印度最古老的他们本土的宗教是婆罗门教,那么婆罗门教是很有古老的传统的,到了公元前六世纪的时候,婆罗门教本身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所以那个时候出现了一股思潮,在印度史上叫做沙门思潮,所谓沙门思潮这个里面就是说有很多对婆罗门教的教义和它的一些修行的方式提出了一种不同的看法,那么这个沙门思潮里面大概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佛教。

它主要是针对当时婆罗门教强调我们的天地万物都是由梵,大梵天那中间流转出来的,所以每个生命其实也就是大梵天的一个可以说是一部分,那么最终他是要跟梵天去合一的,所谓的梵我合一,那么这样也就有点由梵天来决定一切的生命,那么佛教就认为这样一种对生命的产生、万物的产生这样一种解释是不正确的、不准确的,所以它就提出了一种因果的理论来说明万物的生成,特别是生命体的生成,生命体在佛教里面就称之为有情众生,那么同时它也反对那些不讲因果的,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突然而有的,谁也不知道它怎么一下子就出来了,或者说是它自然而然就是,没有什么原因可讲,那么佛教也反对这样一种说法,所以它坚持一种因果的理论,但是又反对那样一种没有原因的说法,而这因果理论它又强调是在事物的本身,这个因是在事物的本身,那么一切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没有孤立的,原因总是会产生一个结果,任何的一个结果都有它的原因,而这个原因都是主要的是在事物的本身,这也就是在因果的说法上面形成佛教的一个最根本的理论,就叫做缘起理论。

这个缘起理论最简单的表述就是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基本表述就是这样一个,这个其实我们可以看一个从时间上面来表述的,此生故彼生,那么这个时间前后的次序,此有故彼有,这是空间的关系,所以事物都是联系在一起的、都是有因缘的,或者是有前面的原因所以产生后面的结果,或者是有周围其他的原因于是就产生这样的结果,那么这些因果里面最主要的因就是在事物自身,那么就是说佛教所讲的业,或者叫做业力,那么做为一个生命体来讲,它是有三业,身、口、意三业,所谓身、口、意三业,身就是我们种种的行为,口就是指我们种种的言论,意也就指我们的一种思想、观念,所以每个人都是通过自己的身、口、意来种下一个因,这个因就叫做业,那么有了这个因它就必然会产生一个果,这个必然当然就要有条件,就是说这个条件成熟了这个因就会变成果,打个比喻来讲,就是譬如有一颗种子,种子我们要遇到适合的气温、适合的湿度、适合的土壤,这个种子就会发芽,就会长出来,这个缘起因果也是这样的道理,它就是强调这个种子主因是你自己,其他的还有许许多多的辅助的条件、环境,这个东西就会长出来了,这个可以说是佛教最基本的一个理论,所谓缘起的理论,当然这个缘起的理论在佛教发展各个不同的阶段它会有变化的,所以缘起理论是强调一切都有因和果,一切都是互相联系在一起的,而这种因果关系它是不断地在转化的。

那么释迦摩尼他悟道的道理,释迦摩尼原来也是属于婆罗门教的,在印度的正统的社会里面他也是信婆罗门教的,后来他观察到人生的这种生老病死之苦,还观察到人生中间的种种其他的这种苦,佛教讲了有八苦,除了刚才讲到生老病死四种苦之外,那么还有爱别离苦,怨憎会苦,冤家聚头苦,还有求不得苦,想得到什么但求不得,还有五蕴炽盛苦,所谓五蕴炽盛佛教认为一切的生命体都是由五个方面聚集而生成的,这就是所谓的五蕴,这五蕴就是指的色、受、想、行、识,色就指肉体方面的、物质性的一些东西,那么受、想、行、识就是指生命体的感觉、思想、精神生活方面、精神领域里面的东西,所以每个生命体,有情的众生都是由这五蕴聚集而生成的,那么这个五蕴不管是自身也好,还是你的感觉、精神这方面都有他自己的一种欲求,那么这种欲求如果无限地发展,就是我炽盛的,“炽”就是炽烈的“炽”,燃烧非常得炽烈,追求非常得迫切,那样的话当然就会给你得不到满足的话,你就是会有很多的烦恼产生,所以除了生老病死之苦之外,还有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和五蕴炽盛这样的苦,所以常常讲了,一个有情生命体就是充满了苦或者烦恼,集中起来就有这八个方面的苦。

那么这八个方面的苦是怎么来的?当然具体地的来讲就是你的那种贪欲、嗔心、愚痴,所谓的贪、嗔、痴三种心,那么佛教也叫做三毒,一切的苦都来源于这三种心,那么问题是怎么样会有这三种心?怎么样会有这个东西?佛教又分析了,这都是来源于你的颠倒妄想,就是你没有认清楚现象世界的真实的面貌,而被这个现象世界迷住了,看不清它的真实面貌,于是你就贪恋,执着于这样的现象事情,这就是所谓的颠倒妄想,用佛教里面的话来讲就是无明,无明也就是愚痴,那么因此佛教告诉你怎么样才能够从这样一个苦、烦恼中间解脱出来?那根本的办法就是要纠正你这种颠倒妄想,使你具备一种正确的认识,这种正确的认识就是让你看到这个现象世界其实都是由种种的因缘聚合而成的,因此这个现象世界它不具有那种真实性,那么这种所谓的真实性就是它有一个恒常性和有一个独立的主体性,那么既然我们就现象世界都是由种种的因缘聚合而有的,所以这个现象世界它没有一个独立的自主性、主体性,也没有一个恒常性,一切因缘聚了就有了,因缘散了就没有了。

所以我们佛教里面可能我们常常熟悉这句话,叫做无常,无常就是说一切现象世界都是在刹那的生灭,所谓刹那的生灭就是很短暂的,刹那是梵语里面表示时间的最短单位的一个词,一刹那我们讲,一刹那之间,刹那就表示最短的时间单位,那么在佛教看来,一切的事情、一切的现象世界都是在不断地刹那地生灭的过程中,当然这个刹那也是相对的了,可能我们就是很长,这个时间很长,你比如人的一生,活了很短的我们说短命,你活了很长的,活了一百岁,这个人很长寿,你就人自身来比较,这个只有活了几岁就死了、夭折了,这个活了一百岁还挺好,长寿,可是即使你活一百岁,跟整个的人类的历史来比,或者跟整个的地球的历史来比,我们再扩大跟整个宇宙来比,那也不就一刹那的事情吗?实际上本身它也是个相对的,所以它通过因缘的聚合而生成各种各样的我们的现象世界,现象世界它是没有这种恒常性,一切的现象世界,不仅仅有情的生命体它有一个生老病死,没有一个不死的,都会有生老病死的过程,即使是没有生命的东西它也有一个成住坏空这样的过程,这个是可以说一切的事物它的不可违背的规律是无常,既然是因缘聚合而成的,所以做为这个事物来讲,它无非是这些因缘而已,它并不是有这样一个主体性,就是它自己这样一个主体性的东西,所以它是不具备一个独立的主体性,就是用佛教的话来讲就叫做无我,所以一切现象世界的真实的面貌就是无常和无我。

但是这个就是佛教讲的不争,无常、无我,所以这个事物是不争,不争是什么意思?就是佛教讲的空,所以佛教讲的空这个概念是在不真实的意义上来讲的,而它讲的空也不是把现象世界的这种暂存的状态,或者我们叫做虚幻的状态去给它彻底地否定掉,不是,特别是大乘佛教发展起来以后,就强调这样一种非有非无,我们讲空的时候不能离开它那个现象的有来讲,那么讲现象的有也不能够脱离了它那个本质的空来讲,所以现象的假有跟它本性的真空这是关联在一起的,所以不能够用本质的真空来否定现象的假有的存在,也不能用现象的假有来否定本质的性空,如果是只讲本质的空不讲现象的有,这是一种偏执,反过来只讲本质的空不讲现象的有,也是一种偏执,所以大乘佛教就强调这种缘起应是一种中道的缘起,既看到它现象的幻有这一面,又要看到它本来的、本质的性空的这样一面,只有这样来认识才这一种正确的认识,才能够把你原来的那种颠倒妄想给它纠正过来,因为原来的这种颠倒妄想造成你很多痛苦,这种颠倒妄想是什么?就是你把现象世界看作是真实不虚的,于是产生了种种的分别心,有了种种的分别心之后,就又产生了对这种你所分别的东西产生了好恶喜怒,有了执着心,所以从分别心到执着心,然后就会产生你这种求不得、渴求、追求这样一种烦恼了,所以佛教就是说,我们从它的人生观或者生命观来讲就一个字可以概括,就是“苦”,所以也可以讲佛教是认为一切皆苦,那么怎么样来解决这个苦的问题?就要让你来认识到这个空,所以这个空也可以就是佛教的一种宇宙观、认识论,所以你只有这样以后才能够不被现象世界扭曲了你的认识,那么才能够从现象世界中间来解脱出来,所以大概可以说是佛教最基本的、最简单的这样一个教义和理论。

那么这样一个教义和理论的形成它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所以释迦摩尼最初建立起来的佛教怎么样才算是挣脱了、解脱了生死?那么最初它是从破除我执入手的,也是就是说我们所以有现在这样一些烦恼、痛苦,就是因为我对外物有所执着,因为我把自己跟一切现象世界的东西都给它分别开来,然后有我的追求,我想得到这个,我想得到那个,可是这些东西常常给我带来了更大的烦恼和痛苦,所以最初释迦摩尼创立的时候就叫破除这种我执,我执也不仅仅是一种物质上面的追求,也包括精神上面的,我比你聪明、我比你有更多的知识,这个佛教里面就叫做我慢,我慢心,所以最初破除这种我执。

那至于对于现象世界它是不是实在的,这个问题没有很深地去追究、讨论,所以如果你能够自己克制自己的种种的欲望,使自己离欲了,不再去贪恋这些现象世界的生活了,觉悟了,那么你就是得道了,那么这个得道就是我们现在在很多寺庙都可以看到的就是罗汉,这就是所谓的罗汉果,罗汉果就是离欲的一种果位了,但是这个问题我可以主观上去把现象世界看清它的虚幻、不实、因缘所生,于是我就去空掉它,那么至于这个现象世界本身是不是也是空的?在早期的佛教里面并没有能够展开,甚至于也有很多的不同意见,那么发展到公元一世纪,发展到大乘佛教的时候,就把这个问题也给它解决了,现象世界本身一切的外在的世界,它本身也是因缘所生之法,既然是因缘所生之法它当然也是虚幻、不实的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