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语文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第二单元质量检测试题试卷命题单位:卧龙寺中学命题人:吕海艳一、(26分,每小题2分)1.选出音、形、义有误的一组 [ ]A.汜(fàn)南缒(zhuì) 鄙(当作边邑)B.佚(yì)狐不知(知道) 共(gōng,供给)其乏困C.瑕(xiá) 何厌(满足)之有逢(páng)孙D.阙(quē,损害) 行李(出使的人) 失其所与(结交)2.找出没有通假字的一句。

[ ]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B.秦伯说,与郑人盟。

C.河曲智叟亡以应。

D.失其所与,不知。

3.对下列句中加粗字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①晋军函陵②敢以烦执事③以乱易整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 ]A.①军队②对对方的敬称③改变④替B.①驻军②执掌事务③交换④被C.①驻军②对对方的敬称③改变④给予D.①军队②管理事务③交换④是4.下面“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B.夫晋,何厌之有C.君之所知也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5.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不敢与忤视忤:逆。

B.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被:表被动关系。

C.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惧怕。

D.士皆瞋目瞋目:形容发怒时瞪大眼睛的样子。

6.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③顾计不知所出耳②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④荆轲顾笑武阳A.两个\'微\'字不同两个\'顾\'字相同B.两个\'微\'字不同两个\'顾\'字也不相同C.两个\'微\'字相同两个\'顾\'字相同D.两个\'微\'字相同两个\'顾\'字不相同7.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沛公则置车骑置之坐上B.乃令张良留谢则与斗卮酒。

哙拜谢C.樊哙从良坐因击沛公于坐D.距关,毋内诸侯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8.下列对各句加横线词按其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沛公欲王关中②项伯杀人,臣活之③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④沛公军霸上⑤范增数目项王⑥常以身翼蔽沛公⑦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⑧吾得兄事之A.①⑤⑥/②③④⑧/⑦B.①④⑤/②③⑦/⑥⑧C.①④⑤⑥/②③/⑦⑧D.①④⑤⑥/②⑧/③⑦9.下列句子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窃为大王不取也B.亚父者,范增也C.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D.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鲁迅评价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贾谊是西汉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文章以《过秦论》和《论积贮疏》最为著名。

C.《鸿门宴》中“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句中“河”指黄河。

“沛公居山东时”句中“山东”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D.古人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列顺序。

“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季”为老三,“叔”排在最后。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是说项伯是项羽的三叔。

11.下列对省略成分的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A.再拜献(之于)大王足下B.竖子不足与(之)谋C.沛公安在(军中)D.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谢)12.明知“鸿门宴”杀机四伏,不是一次真正的宴会,善于应变的刘邦为何还要“赴宴”呢?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从宴前形势看,项强刘弱,刘邦必须“赴宴”。

B.仗着和项伯有“婚姻”关系,项王讲感情,不会杀刘邦。

C.项王一向自高自大,刘邦会见机行事,投项王之所好,以满足其虚荣心,躲过这一关。

D.不去“谢项王”,会立即遭受全军覆灭之灾。

13.在项王即将来犯,形势万分危急之时,张良见了刘邦,既不提议备战,更不主张退军,却只要刘邦“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这是为什么?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兵力悬殊,土气不同,“战”必败,“逃”必溃。

B.从项伯的通风报信中可以看出项伯这人十分重“义”,有恩必报,确信项伯可以利用。

C.张良了解项伯与项羽的关系,分析刘邦只要利用项伯和项羽的这层关系,必能获得效果,尤其是看准了项羽的致命弱点和双方矛盾的焦点,深信:“言沛公不敢背项王”将会解项羽来战之忧。

D.张良才智过人,有未卜先知之明。

二、阅读下文,回答9-12题。

(16分,每题4分)乐工罗程者,善弹琵琶。

为第一,能变易新声,得幸于武宗①,恃恩自恣。

宣宗初亦召供奉②。

程既审上晓音律,尤自刻苦,往往令倚嫔御歌③,必为奇巧声动上,由是得幸。

程一日果以眦睚杀人,上大怒,立命斥出,付京兆④。

他工辈以程艺天下无双,欲以动上意。

会幸苑中⑤,乐将作,遂旁设一虚坐,置琵琶于其上。

乐上等罗列上前,连拜且泣,上曰:“汝辈何为也?”进曰:“罗程负陛下,万死不赦,然臣辈惜程艺天下第一,不得永奉陛下,以是为恨。

”上曰:“汝辈所惜罗程艺耳,我所重者高祖、太宗⑥法也。

”卒不赦程。

14.下面对加粗词的解释都错的一组是 [ ]①恃恩自恣(放肆) ②不得永奉陛下(奉承)③眦睚杀人(瞪眼,发怒,指极小的仇怨)④乐将作(演奏) ⑤以是为恨(怨恨)A.①③B.②③ C.②⑤D.④⑤15.对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16.下列例句中加粗的“以”字与“程一日果以眦睚杀人”中的“以”字在含义和用法上相同的一项是[ ]A.他工辈以程艺天下无双 B.欲以动上意C.徒以吾两人在也 D.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17.下列例句中加粗的“负”字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罗程负陛下②宁许以负秦曲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④廉颇闻之,肉袒负荆⑤秦贪,负其强A. ①②B. ①③C. ③④D. ④⑤18.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访城西友人别墅雍陶澧水桥西小路斜,日高犹未到君家。

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

⑴这首随笔式的小诗,主要写了春郊访友的感受,那么作者对朋友别墅所在地熟不熟悉呢?哪句诗比较明确地透露出了这一信息?(4分)答:⑵本诗题为《访城西友人别墅》,但一直到结束都没有具体写“君家”怎样、“友人”如何,请结合内容谈谈诗人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4分)答:三、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20分)晏子辞千金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

使者反,言之公。

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

\'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

晏子辞。

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

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他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

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

\'景公谓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五百封管仲,不辞而受,子辞之何也?\'晏子曰:\'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故再拜而不敢受命。

\'1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晏子方食方:正B.终再拜而辞曰再拜:拜两次C.进取于君进:前进D.以振百姓振:同\'赈\',救济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4分)A.①分食食之②食之不以其道B.①使吏致千金与市租②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C.①寡人不知②孰谓汝多知乎D.①忠臣不为也②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2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之\'字,全都是代词且指代的对象相同的一项是()(4分)①分食食之②言之公③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④一豆之食⑤夫厚取之君则施之民⑥婴闻之⑦以君之赐⑧寡人之过也A.①③⑥B.③⑤C.②⑧D.③⑤⑦22.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

(2).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17题。

(20分)真正的逍遥我始终觉得庄子是孤独的,是一个寂寞的游吟诗人,他笔下的那些生物也是孤独的。

无敌最是寂寞,亦最痛苦。

试想一下,在遥远的北海之湾,有条叫鲲的大鱼,鲲体形之大,足足有几千里,恐怕寰宇之内都难以找到匹配的对手。

然而,在那个漆黑而深邃的洞里,鲲却是不快乐的,面对黑暗,它的心早就被挖空了。

于是,为寻找更好的风景,它化身为鹏。

鲲的骤变,无论是因为被迫还是自省,都是伟大的,而这只不过是它的第一次解脱。

接着,鹏飞往南海,激起千层浪,这便是第二次解脱了。

鹏在高空飞行,乘风借云,俯视苍天之下的芸芸众生,没人听到它笑,没人看到它哭,它在沉默中越飞越高,离我们越来越远。

你有没有试过一个人的旅行?整个过程中表演是你,观众是你,你唯一的敌人也是你。

鹏的这个寂寞旅程是复杂的,在庄子笔下更是充满了隐喻,鹏所要面对的水气、阻力、云层无疑暗示着世间的复杂纷扰:人际关系、等级观念、繁文缛节等等。

有心人只要稍微斟酌一下鲲的所有变化以及鹏的前进步骤,就不难发现其中包括了几个过程,而每个过程都蕴涵了丰富而深厚的道理。

在鲲变为鹏之前,它需要耐心等待。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孤独的鲲在忍耐中煎熬着,一直到六月,时值盛夏,此刻天地都晴朗了,热气环旋,大鱼把头探出了水面,它要启动了。

接着,鲲感觉到了扑面而来的风,只需等风稍微大一点,它就能乘风了。

顺着风的趋势,鲲一次又一次跃出水面。

鲲很明白自己要做什么,它不是鲤鱼跳龙门,乍起便落,一条鱼要想飞,并且要飞得更远、更持久,就必须先要飞得高一点、再高一点,而要想上升,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利用风。

鲲是冷静的,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它没有自乱阵脚。

风来了,绝不能见风就上,要进行精确的判断分析。

鲲测试了很多次,终于找到最理想的大风了,于是它拼命一搏,双鳍一展,宽大的翅膀就出现了,鲲终于成为了鹏。

虽然鲲变身成功,但此时它的羽翼还不够强壮,还需要一步一步熟悉飞行。

慢慢地,它发现自己在飞的过程中长大了,羽毛丰满了,身体也有力量了,于是它一个侧身,飞到了风之上,驾御着天地之气,试图控制风。

从这一点看,鹏是聪明的。

虽然一开始是风解放了鲲,让这只死守在黑海里的巨兽飞起,但鹏不可能永远被风牵着鼻子走,所以它跃到了风之上。

当它发现自己离南海越来越近、身后风景人是物非、再也无法回头时,它也自由了。

于是,进行到最后一个过程,鹏丢弃了风,不再依恋外物,而只凭自己,它甚至听不到风声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