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回归自然 寻根文学 正式

回归自然 寻根文学 正式



参加者主要是以‘知青作家’为主的中青 年作家、批评家,如韩少功、李陀、郑义、 阿城、李杭育、郑万隆、李庆西等

他们‘不约而同地谈到了文化,尤其是审 美文化的问题’。会后,与会者纷纷撰文, 发表有关文学‘寻根’的见解。
理论主张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 《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 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 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 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 类生存的迷。"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 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在这一思潮影响扩大的情况下,或者是作 家创作上的有意追求,或者是批评家理论 阐释上文本搜求的需要,一时间,被列为 ‘寻根文学’名下的作品骤增。
系列作品

贾平凹从1982年起发表的 ‘商州系列’,李杭 育的‘葛川江小说’系列(《沙灶遗风》、《最 后一个鱼佬儿》),杨炼包括《诺日朗》、《半 坡》、《敦煌》在内的大型组诗《礼魂》,阿城 的《棋王》、《遍地风流》,郑义的《远村》、 《老井》,韩少功的《爸爸爸》、《女女女》, 郑万隆的《异乡异闻》,王安忆的《小鲍庄》, 扎西达娃的 《系在皮绳扣上的魂》,张炜的《古 船》,以至于张承志、史铁生、陆文夫、邓友梅、 冯骥才的一些小说。
重新建立自然与人的关系

.大自然孕育人类,使之生机勃勃,然而, 作为自然之子的人类却忽视和忘却他的恩 泽,并且为了自己的贪婪欲望或其他原因 对它粗暴践踏。《干草》 宋学武 《青 年文学》1984年第2期 所描述的肥沃的土 地,最后却龟裂。
对大自然的爱慕之情



“为什么要征服大自然 呢”“拥抱大自然吧” 邓刚笔下的海,是运 动的,暴发的 庄子的“天地大美”
对“根”的不同理解

一、把根认为一种具有地域色彩的乡土或 民间文化,比不过在小说中极力表现。如 韩少功《女女女》、《爸爸爸》、等展现 了瑰丽且极具无缝的“楚文化”。李航育 “葛江川”系列在线的是清扬的“吴越文 化”。贾平凹“商周系列”后中的“秦汉 文化”,都带有浓郁的地域色彩

二、少数民族作家笔下的本民族的原始生 活形态 扎西达娃《西藏 隐秘的岁月》 《西藏 系在皮扣上的魂》,探求西藏人民 的生存历史
1985年

1985年这一年发生的许多事件,使这一年份 成为一些批评家所认定的文学“转折”的 标志:对“文革”和当代历史的书写仍为 许多作家所直接或间接关注,但一批与“伤 痕”、“反思”小说在思想艺术形态上不 同的作品已经出现。


• 马原《冈底斯的诱惑》,张辛欣、桑晔 《北京人》,史铁生《命若琴弦》,刘索拉 《你别无选择》,王安忆《小鲍庄》,陈村 《少男少女,一共七个》,莫言《透明的红萝 卜》,韩少功《爸爸爸》,残雪《山上的小 屋》,扎西达娃《系在皮绳扣上的魂》等,均 发表在这一年。
1985年,《上海文学》发表郑万隆《我的 “根”》 1985年,《文艺报》发表阿城《文化制约 着人类》, 还有紧接着李杭育、郑义等展开的“文学 寻根”问题的讨论,这样,“寻根”有创 作实践上升为理论问题。


在作家、批评家‘集束式’的阐述、倡导 的基础上,80年代初以来表现了相近倾向 的言论和创作,被归拢到这一旗帜之下, 使这一事件‘潮流化’,并顺理成章地生 成了‘寻根文学’的类型概念。

韩少功《爸爸爸》则虚构了一个远离现代 文明的荆楚蛮荒之地,在那个几乎与世隔 离的鸡头寨,人与自然存在交互感应的关 系;鸡公岭成了鸡精吃尽了谷子;丙崽娘 弄死一只蜘蛛遭到报应;蛇见了妇女会动 情;一口水井和一棵树因形似男女生殖器 被当作生育神来崇拜……原始思维得到了 生动的体现。

4

按照通常意义上的一种理解,寻根文学直 接肇始于《上海文学》编辑部1984年在杭 州组织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洪子诚先生的描述是相当清晰到位的: “在80年代中期,‘寻根’是重要思想文 化潮流,这一潮流因为发生相关的事件, 获得标志性的命名,也获得推动的力量。 作为一个文学事件,指的是始于1984年12 月在杭州举行的《新时期文学:回顾与预 测》的会议提出的命题,以及会议参加者 后来对这一命题的阐释。
回归自然

早在19世纪的英国已经创造出了一种文学 中的自然主义,(作家对表现大自然的热 衷程度达到痴迷状态),二十世纪初,美 国有出现杰克。伦敦等任务,发出“野性 的呼唤”,呼唤回归大自然。第二次世界 大战时,又出现了海明威这样的作家。同 样,在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学,出现了一种 对自然的崇拜。当然,他和英美的自然主 义有所不同。

“許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 布恩 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父親帶他見識冰塊的 那個遙遠的下午。”

中国文学对《百年孤独》的借鉴最早表现为寻根 文学和一些地域小说普遍显现出一种“神秘化” 的创作倾向。民风乡俗、历史神话和民间传说被 大量挖掘与呈现,一个个充满鲜丽浓郁的地域品 格和民族特色的“神秘中国”在作家笔下得以构 建。被拉美的“响雷”惊醒后,贾平凹由传统社 会写实小说转向以商州的地域文化与民间文化为 背景,传奇性的人文景观、民间风俗和佛道鬼神 观念,借助幻觉和潜意识创造出的种种神秘事物 诸如狼幻变为人,意淫得以怀孕等等,营造了一 个具有幽深的神秘氛围的商州世界
大自然:力的象征


张承志:牧马人与大 草原 邓刚:渔夫与大海 梁晓声:拓荒者与大 荒原
寻根学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 "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 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 为"寻根文学"。

同时,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反思文学的一 种延伸,反思文学所反思的是特定历史阶 段的政治,寻根文学则是沿着反思历史的 精神,把目光追寻到古老的中国文化中, 从近距离的反思走向纵深的反思。从政治 的反思走向文化的反思。和伤痕、反思相 比,寻根文学具有明确的口号和理论主张。
三、把根认为是民族的传统精神信仰或文 化价值观念。 张承志《金牧场》 《黄泥小屋》中体现的 伊斯兰精神,阿城《棋王》中力推的老庄 精神,王安忆《小鲍庄》的儒家仁义精神

不同的态度
张承志、阿城等认同 韩少功、王安忆否定 郑义、李杭育矛盾

出现的原因

1、对当时具有强烈的政治化倾向的主流文 学的反拔,不在局限在现实存在,有意识 淡化政治批判,并用“文化性”的主题取 代“政治性”的主题。

在创作成果上昭示了发生于这一年的两个 重要的文学潮流: • “寻根文学”
• “现代派”文学潮流。

很难确切断定八十年代创作寻根始于什么 时候,文化寻根意识早已经体现在朦胧派 诗人杨炼的组诗里,包括他在1982年前后写 成的《半坡》、《诺日郎》、《西藏》、 《敦煌》 ,小说领域里,则是起于王蒙发表 于1982年到1983年之间的《在伊犁》系 列小说

2、国际接轨,更好与世界文学对话。只有 在民族精神和民族风格基础上,才能独立 于世界文学

3、受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启发,1982年, 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 孤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鼓舞了中国作家。 看到了一天中国摆脱文学困境走向世界的 路径。还有美国作家福克纳、日本作家川 端康成等也对文学寻根的形成有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