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动物学》课程大纲一、课程的性质《经济动物学》是为生物类函授本科各专业的考试课。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经济动物品种资源保护,选种育种,引种驯养,繁殖技术,饲料营养及环境因子的作用等知识;了解主要经济动物的生活习性,饲养管理,繁殖技术,疾病防治,综合利用等内容。
二、教学目的《经济动物学》阐述生物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基本原理,指导人们对生物——这种可再生资源的持续利用。
经过本课程教学,以了解各种经济动物的生物学特性,提高经济动物的生产性能,增加饲养经济动物的生产经济效益为目的;使学生掌握各种经济动物的生活习性,消化生理特点,生殖特点,生产特点。
以便根据动物的特点改进饲养管理方法,增加产品产量;掌握经济动物常见病的诊断,防治方法,做到减少疾病,降低死亡,促进生产的目的;了解国内外对动物产品的新需求,以根据需要,调整生产。
三、教学内容《经济动物学》是生物科学本科的专业课。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经济动物品种资源保护,选种育种,引种驯养,繁殖技术,饲料营养及环境因子的作用等知识;了解主要经济动物的生活习性,饲养管理,繁殖技术,疾病防治,综合利用等内容。
四、教学时数总学时:96面授学时:28自学学时:68五、各章教学纲要第一章绪论教学要求:重点理解家养动物与野生动物的关系。
教学时数:3学时。
面授学时:1学时,自学学时:2学时教学内容:经济动物的概念,经济动物类群与我国经济动物资源。
.第一节经济动物的概念一、经济动物的内容二、什么是经济动物广义上的经济动物,是指具有一定经济利用和开发价值的动物。
狭义上的经济动物,是指介于家养动物和野生动物之间的,处于半驯化状态,或者驯化时间不长,尚未形成稳定的品种,品系的动物。
三、家养动物、野生动物的关系第二节经济动物的类群与我国的经济动物资源一、经济动物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二、经济动物的类群三、我国的经济动物资源据初步统计,我国陆生野生动物中,兽类由428种,鸟类1186种,爬行动物315种,两栖类208种.其中兽类中的130种,鸟类中的150种,两栖类忠20种以上为重要的经济动物;其它陆生动物中的蜈蚣,土元,蚂蚁,蝗虫,蝉等无脊椎动物也因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而被开发利用。
第二章经济动物的引种驯养原理教学要求:重点理解野生经济动物引种驯化应遵循的原则。
教学时数:11学时。
面授学时:3学时,自学学时:8学时教学内容:野生经济动物的引种驯化,野生经济动物的引种驯化的基本原则,经济动物驯养的措施与理论基础,经济动物的引种驯化过程,经济动物资源保护。
第一节野生经济动物的引种驯化一、野生经济动物驯化的意义野生经济动物的驯化饲养,提高其生产能力,及时满足社会不同层面的需求,减轻对野生资源的压力,有利于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保存;(直接利用野生资源,其供应具有不稳定性人工种群向野生环境中的释放,有助于野生种群的恢复,发展。
二、野生经济动物驯化的关键问题第二节野生经济动物引种驯化的基本原则一、利用与保护并重,保护为主的原则生态系统的系统特性:结构性,稳定性等。
适度干预不影响生态平衡,最大收获量。
如: 草场肯食,有利于草场更新。
过渡干预导致生态失衡,生物资源退化,危害人类长远利益。
但目前野生资源危机严重,应以保护为主。
二、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第三节经济动物驯养的措施与理论基础一、经济动物驯养的一些措施二、经济动物引种驯化的理论基础第四节经济动物的引种驯化过程一、济动物的引种引种的途径狩猎——仅限于种群复壮和建立新种群。
直接从其它驯养单位引种,已经有一定程度的驯化,更易于驯养。
二、经济动物的运输三、济动物的饲养管理为获得优质高产的动物产品和经济效益,必须对经济动物实行集约化或半规模化的饲养,使经济动物产生新的种群关系。
1.食物链与食物锥体理论的应用2饲养管理方式3饲养管理的一般原则(1选择优良品种或驯化程度高的品种(2根据动物的食性和营养需要,为其提供营养全面的饲料;(3科学的饲养管理(4良好的环境卫生和有效的疾病防治措施第五节经济动物资源保护一、动物资源的价值对于物种资源而言,保护和合理利用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二、动物资源的危机三、动物资源的保护第三章经济动物的饲料及其营养功能教学要求:重点理解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的消化生理的差异教学时数:17学时。
面授学时:5学时,自学学时:12学时教学内容:经济动物的饲料,饲料养分和营养功能,养分的可消化性及其影响因素。
第一节经济动物的饲料饲料是动物养殖业的物质基础,也是满足动物营养需要,生产动物产品的物质基础。
一、饲料分类1.按饲料的来源,理化性状分类,将饲料分为植物性饲料,动物性饲料,矿物质饲料和其他添加剂饲料;2.按饲料的营养成分和功能等营养特性分类,又可将饲料分为能量饲料,蛋白质饲料,矿物质饲料,维生素饲料,青贮饲料,粗饲料等。
二、各类饲料概论第二节蛋白质的营养功能一、氨基酸的营养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的营养实质上是氨基酸的营养.20种氨基酸在体内能参与蛋白质合成,都是人体所不可缺少的。
二、限制氨基酸限制氨基酸:饲料蛋白质中,按照动物的需要及其比例关系相对不足的氨基酸称为限制氨基酸。
饲料中的限制氨基酸:饲料中最主要酌限制氨基酸为赖氨酸和蛋氨酸。
三、理想氨基酸模式(IAAP四、物对蛋白质营养的消化第三节脂肪的营养功能一、脂肪的分类真脂:饱和及不饱和脂肪酸(甘油+脂肪酸,中性脂。
类脂:磷脂,糖脂,固醇和蜡等。
二、脂肪功能三、必需脂肪酸必需脂肪酸是指人体不能合成的,或所合成的量不能满足人体需要的脂肪酸。
四、动物对脂类物质的消化第四节其他饲料的营养功能一、碳水化合物的营养功能二、低聚果糖三、纤维素四、矿物质的营养功能矿物质与有机营养素不同,它们既不能在人体内合成,除排泄外区不能在休内代谢过程小消失.基于在体内的含量和饲料中需要量不同,它可分成二类。
五、维生素的营养功能第五节养分的可消化性及其影响因素一、可消化养分动物饲料中的营养成分,只有一部分被动物消化吸收,其余部分以粪便的形式排出体外,这部分能够被动物消化吸收的营养成分,称为可消化养分.可消化蛋白质,可消化氨基酸,可消化脂类,碳水化合物等.二、影响养分吸收的因素第四章不同经济动物的营养需要(了解教学要求:重点理解经济动物饲料能量利用基本情况。
教学时数:3学时。
面授学时:1学时,自学学时:2学时教学内容:经济动物对饲料能量的利用,经济动物的维持营养需要,动物生长的营养需要,繁殖期的营养需要,泌乳期的营养需要,产蛋期的营养需要,鱼类的营养需要.教学录像:鸡鸭鹅的养殖技第五章动物繁殖技术(了解教学要求:重点理解与动物生殖活动的不同阶段相对应的繁殖技术.教学时数:8学时。
面授学时:2学时,自学学时:6学时教学内容:动物繁殖技术一览,发情控制,人工授精与冷冻精液,胚胎工程,同期分娩。
教学录像:牛的养殖技术。
第六章动物环境工程与疾病防治(了解)教学要求:教学时数: 6 学时。
面授学时:2 学时,自学学时:4 学时教学内容:动物的环境工程,动物的疾病防治;动物饲养管理的核心目标。
第七章经济动物饲养管理技术各论教学要求:了解各种经济动物的生物学特性,认识各种动物的行为.掌握各种经济动物的饲养管理技术及繁殖特性,防疫技术。
主要掌握各种动物的生物学特性和饲养管理技术。
教学时数: 44 学时。
面授学时:14 学时,自学学时:30 学时教学内容:兽类特种经济动物,主要介绍目前饲养的主要兽类经济动物的生物学特性、繁殖特点和饲养方法。
禽类特种经济动物,主要介绍特种经济禽的特点、饲养管理技术和繁殖与孵化特点。
第一节家鸽要求:了解家鸽的生活习性,掌握训养方法.饲喂方法,日常管理.鸽舍的构建及常见病的防治. 重点:鸽的生活习性及日常饲养管理难点:鸽的育雏第二节:鹌鹑要求:了解鹌鹑的生物学特性,掌握密集饲养技术,掌握饲料配合原则及各种常见病的防治措施。
重点:鸽的生物学特性及日常饲养管理难点:鹌鹑的育雏饲料配合技术第三节:梅花鹿生物学特性要求:掌握饲养管理方法及鹿茸的采收加工方法. 重点:梅花鹿生茸期的饲养管理及鹿茸的采收加工难点:鹿茸的采收,加工处理第四节麝香鼠要求:了解的麝香鼠生活习性.掌握饲养管理方法及麝香的收取方法重点:麝香鼠的饲养管理及麝香收取方法难点:麝香的收取第五节珍珠獾要求:了解珍珠獾的生活习性,掌握饲养管理方法及獾油的采收方法重点:珍珠獾的饲养管理及獾油的收取难点:珍珠獾的幼年期的管理第六节狗要求:了解狗的生物学特性及对狗的品种,掌握狗的繁殖饲养技术及常见疾病的防治重点:狗的繁殖饲养技术难点:狗的适时配种第七节狐要求:了解狐的生物学特性及适合人工饲养的品种。
掌握繁殖,饲养,管理及常见病的防治技术。
重点:狐的繁殖与饲养管理难点:适时配种与幼狐的哺育第八节貉要求:了解貉的生物学特性,掌握繁殖与饲养管理技术。
重点:貉的繁殖与饲养管理技术难点:繁殖技术第九节兔要求:了解兔的生物学特性及兔的分类与主要品种,掌握皮用,毛用和肉用的饲养管理技术与繁殖生产技术,对于常见兔病能够初步诊断治病,预防. 重点:兔的饲养管理技术与繁殖生产技术,兔舍环境控制难点:繁殖技术与兔舍环境控制第十节鸵鸟要求:了解鸵鸟的生物学特性,掌握繁殖饲养技术重点:鸵鸟的繁殖饲养技术难点:鸵鸟的孵化与育雏技术第十一节孔雀要求:了解孔雀的生物学特性,掌握繁殖饲养技术重点:孔雀的繁殖饲养技术难点:孔雀的孵化与育雏技术第十二节乌骨鸡要求:了解乌骨鸡的生物学特性,掌握繁殖,饲养,利用技术重点:乌骨鸡的繁殖,饲养技术难点:乌骨鸡的孵化与育雏技术第十三节山鸡要求:了解山鸡的生物学特性,掌握繁殖,饲养,利用技术重点:山鸡的繁殖,饲养技术难点:山鸡的孵化与育雏技术六、主要参考书 1. 《特种经济动物生产学》 (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余四九主编,北京:中国农业版社,2003. 2.《经济动物学》,塞道建主编,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2001 3.《动物饲养学》,胡坚主编,北京:农业出版社,1999 4.《生态学》,李博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七、命题和考试 1.本大纲各章所提出的考核要求中,各条细目都是考试的内容,试题覆盖到章,适当突出重点章节,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密度。
2.试卷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试题所占的比例大致是:“领会”20%:“掌握”40%:“熟练掌握”为 40%. 3.试题难易程度要合理,可分为四档:易、较易、较难、难,这四档在各份试卷中所占的比例约为 2:3:3:2. 4.试题主要题型有:判断题、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及问答题等类型(见附录)。
5.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
试题份量应以中等水平的自学应考者在规定时间内答完全部试题为度,评分采用百分制,60 分为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