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物学教学大纲

动物学教学大纲

楚雄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动物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0521922060课程中文名称:动物学课程英文名称:Zoology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使用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开课学期:第一学期总学时:54总学分:3预修课程:无课程简介:动物学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主要基础课。

随着科学的发展,动物学的研究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分出许多不同的分支学科。

由于学科发展和广泛的交叉渗透,使动物学研究向微观和宏观两极展开又相互结合,形成了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群体、生态系统等多层次的研究。

“动物学”课程可为学生学习后续相关专业课程做必要的准备,也为学生今后从事科研、教学、生产和开发工作打下比较牢固的专业基础。

本课程突出了动物演化上的主线内容,系统地介绍动物形态、分类、进化等知识(生态内容在普通生态学中学习),注意体现结构和机能、机体和环境的辨证统一关系。

本课程在注重“双基”的前提下,注意适时补充动物学的最新前沿知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使我们的动物学教学在内容上能够跟上学科的发展变化和人才培养规格。

教材建议《普通动物学》刘凌云,郑光美主编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年。

参考书1、《动物生物学》许崇任,程红编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7。

2、《普通动物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33、《动物学》华中师院南京师大湖南师院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44、《动物学》(上、下册),华中师范学院等合编,1983,高等教育出版社。

5、《无脊椎动物学》,任淑仙主编,1990,北京大学出版社。

二、课程性质、目的及总体教学要求课程的基本特性动物学是生物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主要基础课。

动物学是研究生命科学的一个基础分支,主要研究动物各类群的形态结构,分类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

其目的是阐明动物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利于动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动物学是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

本课程着重加强对动物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通过介绍国内外动物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和科技成果,使学生掌握动物学的系统知识和发展趋势。

课程的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动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加深对以动物的代谢和适应为中心,发育为主干及动物界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统一、形态与机能的统一、机体与环境的统一的动物学原理的理解,为后续专业课和今后从事专门研究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培养学生具备胜任中学动物学教学,开展科技活动的技能。

本课程要求学生从理解中去记忆,从实践中去综合分析,达到具有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在教学中适当多开“窗口”反映学科间的交叉、渗透、综合,反映现代动物学和前沿科学的最新进展和成果,使学生认识到动物学基础知识与生命科学各分支学科发展的密切关系,看到动物学知识在现代生命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

还要适宜地安装“接口”,与后续课接轨,为后续课学习奠定基础。

课程的总体教学要求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和结构;2、牢固掌握动物各门及主要纲的特征;重要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与机能的适应;动物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主要门类的演化关系;动物地理分布的基本知识和了解动物学科的发展前沿;3、在实验和野外实习中,着重提高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开展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学时分配和安排本课程讲授按每周3学时安排,总学时共54学时,3学分。

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进行教学。

三、章节教学内容与要求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动物学学习的目的、任务以及研究方法和分类知识。

熟悉:动物学的概念,重点:动物分类的知识。

难点:动物的命名。

教学内容:第一节生物的分界及动物在生物界的地位第二节动物学的概念第三节动物学发展简史第四节动物学的研究方法第一章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动物四大组织的结构与机能,熟悉:动物细胞的构造;组织、器官和系统的概念。

了解:动植物细胞的基本区别。

重点:动物的组织。

难点:细胞周期。

教学内容:第一节细胞第二节组织和器官系统的基本概念第二章原生动物门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原生动物门的特征和草履虫形态结构及生理机能熟悉:原生动物各纲的特征重点:原生动物为什么是最原始、最低等的一类动物。

难点:草履虫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

教学内容:第一节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第二节鞭毛纲第三节肉足纲第四节孢子纲第五节纤毛纲第六节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第七节原生动物的系统发展第三章多细胞动物的起源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多细胞动物个体发育的各个阶段熟悉: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了解:个体发育和系统发展的关系及多细胞动物起源的学说重点:多细胞动物个体发育的过程。

难点: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的各阶段。

教学内容:第一节从单细胞到多细胞第二节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第三节胚胎发育的重要阶段第四节生物发生律第五节关于多细胞动物起源的学说第四章腔肠动物门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和水螅的形态、结构及生理机能了解:腔肠动物各纲的特征及重要类群;腔肠动物在演化上的意义。

重点:水螅体壁的各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海产腔肠动物发育的世代交替现象。

教学内容:第一节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第二节腔肠动物门的代表动物——水螅第三节腔肠动物门的分纲第四节腔肠动物的系统发展第五章扁形动物门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和涡虫的形态结构及生殖特点;寄生吸虫、绦虫的结构特点、生活史及对人的危害了解:扁形动物在演化上的意义及其各纲的特征。

重点:涡虫与自由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和吸虫、绦虫与寄生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

难点:中胚层的产生在动物演化史上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第一节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第二节涡虫纲第三节吸虫纲第四节绦虫纲第五节寄生虫和寄主的相互关系及防治原则第六节扁形动物的系统发展第六章原肠动物门(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原腔动物的特征和蛔虫的形态结构特点、生活史及对人的危害熟悉:线虫动物、轮虫动物、腹毛动物的主要特征了解:寄生虫与寄主的相互关系。

重点:蛔虫与寄生生活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难点:原体腔的形成及特点以及原体腔的产生对动物体的影响。

教学内容:第一节原腔动物门的主要特征第二节本门重要的纲第三节经济价值及防治原则第七章环节动物门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和蚯蚓的形态结构特点;多毛纲、寡毛纲、蛭纲的特征了解:环节动物在演化上的进步。

重点:蚯蚓的形态结构。

难点:体节、真体腔的出现在动物进化史上的意义。

教学内容:第一节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第二节代表动物——环毛蚓第三节环节动物门分纲第四节环节动物门的经济意义第五节环节动物的系统发展第八章软体动物门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和无齿蚌的形态结构特点熟悉:单板纲、无板纲、多板纲、腹足纲、掘足纲、瓣鳃纲、头足纲的特征了解:软体动物的重要经济种类。

重点:无齿蚌的形态结构、外套膜的形成及机能、蚌体内的水流途径及生理意义,头足纲动物适应运动的形态结构变化。

难点:蚌鳃的结构。

教学内容:第一节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第二节本门重要的纲第三节软体动物的经济意义第四节软体动物的系统发展第九章节肢动物门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和蝗虫、沼虾的形态结构与生理机能;甲壳纲、、蛛形纲、昆虫纲的特征熟悉:有爪纲、肢口纲、多足纲的主要特征及昆虫纲重要目的简要特征了解:有经济意义的节肢动物种类及节肢动物的系统发展。

重点:节肢动物种类多、分布广与体制、结构的关系,昆虫适应陆地的特征。

难点:节肢动物各类群的附肢及昆虫的足、翅、触角、口器的结构类型。

教学内容:第一节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第二节节肢动物门的亚门及纲第三节节肢动物的经济意义第四节节肢动物的系统发展第十章棘皮动物门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棘皮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了解:棘皮动物的系统发展。

重点:门的主要特征。

难点:体制结构。

教学内容:第一节棘皮动物门的主要特征第二节棘皮动物的代表——海盘车第三节棘皮动物门的分纲第四节棘皮动物的经济意义第五节棘皮动物的系统发展第十一章半索动物门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了解:半索动物在动物界的地位。

重点:门的主要特征。

难点:体制结构。

教学内容:第一节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及代表动物第二节半索动物在动物界的地位第十二章脊索动物门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熟悉:头索动物、尾索动物的结构特点了解:脊索动物门各亚门的简况及脊索动物在动物演化上的意义。

重点:门的主要特征及其与无脊椎动物相似的、不同的特征。

难点: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亲缘关系。

教学内容:第一节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第二节分类概述第三节起源与进化第十三章圆口纲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圆口纲的主要特征,了解:圆口纲的起源演化。

重点:主要特征难点:七鳃鳗的结构。

教学内容:第一节圆口纲的主要特征第二节分类概述第三节圆口纲的起源和演化第十四章鱼纲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熟悉:我国鱼类重要目的特征及主要经济种类了解:鱼类的生态习性和起源演化。

重点: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难点:鱼类的骨骼系统、排泄系统。

教学内容:第一节鱼纲的主要特征第二节鱼类的躯体结构概述第三节鱼纲的分类第四节鱼类的起源和演化第五节鱼类的经济意义第十五章两栖纲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两栖类从水生过渡到陆栖生活的特征;两栖类的变态发育;两栖纲重要目的特征了解:我国两栖类资源。

重点:适应两栖生活的形态、结构、发育特点。

难点:两栖类的起源与演化。

教学内容:第一节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第二节两栖纲的主要特征第三节两栖纲分类第四节两栖纲的起源与演化第五节休眠第六节两栖纲的经济意义第十六章爬行纲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爬行纲的主要特征和羊膜卵出现的意义熟悉:主要目的特征了解:爬行动物的起源演化及与人类的关系。

重点:陆生脊椎动物的结构特点。

难点:羊膜卵结构,爬行动物的起源与演化。

教学内容:第一节爬行纲的主要特征第二节爬行纲分类第三节爬行纲的起源及适应辐射第四节爬行纲的经济意义第十七章鸟纲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鸟类适应飞翔生活的特征熟悉:主要目的特征和重要生态类群了解:鸟类的起源与演化。

重点:与飞翔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

难点:双重呼吸、双重调节。

教学内容:第一节鸟纲的主要特征第二节鸟纲的分类第三节鸟类的起源及适应辐射第四节鸟类的繁殖及迁徙第五节鸟类的经济意义第十八章哺乳纲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哺乳动物的进步性特征熟悉:各亚纲、重要目及重点科的特征了解:主要类群与人类的关系;哺乳动物的起源与演化。

教学内容:第一节哺乳纲的主要特征第二节哺乳纲分类第三节哺乳类的起源及适应辐射第四节哺乳类的经济意义第十九章动物进化概述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动物进化的证据了解:进化的学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