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上半年经济运行分析与三季度预测分析报告今年上半年,经济形势总体良好。
国民经济在高位景气水平上出现加快增长的态势,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得到加强。
但国际贸易顺差继续大幅度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居高不下,货币供应和贷款增长偏快,工业生产高位加速,这些情况表明,我国经济运行出现了偏热的势头,经济运行的结构性矛盾仍然较为突出。
由于党中央、国务院及早察觉到这些问题,并制定了一系列调控措施,有些措施已经显现出积极效果。
因此,当前工作重点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国务院的各项政策,加大贯彻实施的力度,在保持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的情况下,适时微调,化解经济运行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保持国民经济稳定较快增长。
预计三季度外贸顺差增幅和投资增长可能出现小幅下降,经济增长速度小幅回调,但比上年同期仍将明显提高。
上半年经济运行态势与分析(一)社会总需求快速扩张,对经济增长形成较强的拉动作用今年上半年,消费、投资和出口增速都不同程度的加快,呈现出全面加速增长的势头。
1.消费品市场更加活跃上半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3.3%,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4%,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4个百分点。
分地域来看,上半年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3.9%,比上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2.0%,比上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说明农村居民的商品性消费增长也在提速。
上半年消费品市场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速逐月加快,在二季度没有出现下降,反而出现继续提高的情况,这是近年来较为少见的现象,说明消费品市场在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的拉动下,出现了加速增长的趋势。
2.投资增长高位加快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371亿元,同比增长29.8%,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4.4个百分点。
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6368亿元,增长31.3%,加快4.2个百分点。
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开发投资7695亿元,增长24.2%,加快0.7个百分点。
投资增长高位加快,一方面起因于在建规模较大,新开工项目增加较多。
截止到6月底,城镇50万元以上施工项目累计17.08万个,同比增加3.16万个;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6.64万亿元,增长26.6%;新开工项目9.89万个,增加1.83万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3.65万亿元,增长22.2%。
另一方面起因于投资资金较为充裕,上半年城镇投资到位资金44127亿元,同比增长32.4%,高出投资增长1.1个百分点。
其中,国内贷款增长29.8%,利用外资增长26.6%,自筹资金增长37.6%。
上半年自筹资金增长明显快于其它资金来源增长,自筹资金占资金来源的比重明显提高,说明企业自有资金较为充裕。
3.贸易顺差继续加大上半年,我国出口额4285.93亿美元,同比增长25.2%;进口额3671.46亿美元,增长21.3%。
上半年累计实现贸易顺差614.5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18美元。
近几个月贸易顺差呈现逐月加大的势头。
外贸顺差的加大,主要是由于世界经济增长加快、对我国商品需求增长加快所致。
2006年一季度,各主要贸易伙伴经济增长都保持较高增长率,美国GDP环比增长折年率5.3%,较2005年四季度提高3.6个百分点;同比增长3.6%,较2005年四季度提高0.4个百分点。
日本2006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3.1%,虽然较2005年四季度3.7%的增长率降低0.6个百分点,但仍然是近年来少见的较高增长率。
欧洲国家的经济增长也普遍加快,欧盟25国整体经济增长率GDP同比增长2.6%,较2005年四季度提高0.8个百分点;其中最大经济体德国增长2.9%,较2005年四季度提高1.8个百分点。
(二)工农业生产快速增长,供给能力进一步提高1.农业生产形势良好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各部门、各地区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动手早、效果好,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5.71亿亩,比去年增加700万亩,为全年粮食稳产增产打下基础。
夏粮总产量达到1138亿公斤,增产74亿公斤,增长7.0%,是近20年来第二次连续三年增产。
2.工业生产高位加速上半年,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17.7%,增幅同比提高了1.3个百分点。
6月份当月工业增加值增长19.5%,增幅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工业生产呈现出全面加快的势头,39个大类行业中,一半以上的行业增速加快;国家统计局公布的7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一半产品产量的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
(三)经济结构调整取得进展,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得到加强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加快也得益于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主要表现为: 1.农业结构优化和科技进步取得明显进展今年以来,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力度继续加大,各地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
优质专用小麦占小麦总面积的比重达到54%,比去年提高6个百分点;“三夏”机械化收割比率突破80%,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2.工业结构有所调整,煤电运供求紧张状况得到缓解随着近几年煤电方面投资的高增长,煤电产能和运输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煤电供应紧张状况得到缓解。
尤其是发电装机容量增长较快,电力供应紧张状况得到明显缓解,上半年全国拉闸限电条次明显下降,仅有山西、辽宁、浙江等3个电网发生了拉电情况;发电企业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明显下降。
上半年煤炭产量增长12.8%,比上年同期增长率提高3.1个百分点,煤炭产量增速的提高,使得煤炭供应紧张的状况得到明显改观。
除了煤电供给能力增强、运输能力提高的影响之外,煤电运供求紧张状况缓解还得益于工业产品结构的调整,使得工业对能源和运输需求的增长放慢。
上半年耗能强度较高的生铁产量同比增长20.8%,增速比上年同期降低12.3个百分点;粗钢产量同比增长18.3%,增速比上年同期降低10个百分点;而耗能强度较低的程控交换机同比增长32.6%,去年同期为下降31.4个百分点;电工仪器仪表同比增长28.8%,去年同期为下降10.4个百分点;集成电路同比增长45.7%,去年同期为7.3%,提高38.4个百分点。
经济运行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依然较为严重一方面来自于较大的外贸顺差,同时,由于国外机构预期人民币存在升值压力,大量资金以各种途径流入中国。
从上半年的情况来看,实际利用外资和外贸顺差之和仍然低于外汇储备增加额,这种情况与2004-05年人民币升值之前的情况类似,说明仍然有较多国外资金进入中国。
货币供应过于宽松的局面没有得到有效抑制,贷款增加偏快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8.4%,狭义货币供应量M1同比增长13.9%,流通中现金同比增长12.6,都较上年同期和上年末明显提高,说明货币供应过于宽松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有效抑制。
从存贷款的情况来看,各项贷款仍然增加较多。
6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1.53万亿元,同比增长15.2%,增幅比去年同期高2.9个百分点。
上半年新增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2.18万亿元,同比多增7233亿元。
从结构上看,短期贷款增加2034亿元,同比多增603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636亿元,同比多增366亿元;票据融资3508.08亿元,同比多增2052.97亿元。
贷款增加偏多,首先是由于在人民币升值压力较大的背景下,外贸顺差和资本流入几乎全部转化为外汇储备,从而以外汇占款的形式形成大量货币投放,造成流动性过剩局面的出现,加大了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
其次,2005年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普遍提高,资本充足率要求对商业银行贷款的约束弱化。
再者,由于商业银行改革步伐加快,商业银行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动机增强,在储蓄存款增长较快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放贷的积极性较高,加之上次调整利率时仅调高了贷款利率,没有相应调整存款利率,使得存贷款的利差扩大,不利于抑制商业银行的贷款积极性。
投资增速逐月提高,投资反弹冲动明显今年投资反弹的重要原因是“管住土地、管住信贷”的调控措施没有得到坚决贯彻,除银行贷款增长偏快外,违法违规用地行为有所抬头,土地管理对固定资产投资的约束力减弱。
仅以房地产为例,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开发土地面积1097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4%,而上年同期增速仅为3%,增幅同比提高31个百分点。
房地产价格涨幅依然较高,各种价格指数涨幅普遍出现反弹目前,房地产价格仍然保持较快的上涨态势,并且近几个月也出现了加快上涨的势头。
2006年6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8%,近几个月同比涨幅呈现逐步提高的趋势。
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首先与人民币存在升值压力和货币供应宽松有密切关系,在此大背景下,必然有大量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其次是实际利率偏低。
各国的经验表明,实际利率对资产价格具有重要影响;三是房地产供应与需求结构不对称,适合中低收入居民的房地产供应不足。
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上涨仍然是刺激房地产相关产业投资的重要因素,上半年城镇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出现逐月提高的走势。
货币过松局面的延续,使3月份以来消费价格指数同比涨幅持续提高,剔除季节性因素的影响,近几个月环比涨幅也呈加快上涨的趋势。
更加引人注目的是,5、6月份,主要价格指数都出现了明显反弹。
其中6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3.5%,涨幅比5月份提高1.1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6.6%,涨幅也比5月份提高1.1个百分点。
从经过季节调整之后的数据来看,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扭转了2005年下半年涨幅下降的势头,涨幅有所提高。
三季度及全年经济走势预测根据当前的情况和未来影响因素分析,我们认为,今年三、四季度,国民经济仍将保持增速较快、物价涨幅较低、效益较好的基本特征。
由于党中央和国务院已经采取一系列降温调控措施,随着这些措施的效果进一步显现,目前经济增长加速的势头将会减弱,经济运行趋热的态势将逐步得到抑制。
(一)世界经济处于强势,外贸顺差规模有可能继续扩大1、外部需求仍较旺盛,出口将继续保持较高增速从近期各主要经济体的情况来看,各国经济增速都有所加快,并且高位增长的态势将保持一段时间。
根据7月上旬德国IFO研究所发布的经济预测报告,2006年下半年欧元区经济将继续呈现较快增长势头,预计全年增长2.1%,较上年提高0.5百分点。
从最近OECD发布的23个成员国先行指数的情况来看,多数国家保持平稳上升态势。
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最近发布的关于西方七大工业国和韩国的先行指数,多数都出现了上升势头。
由于各国经济在2006年一季度以来保持较快增长,将对中国的出口产生拉动作用,考虑到从各国需求的变化到我国出口之间存在大约半年到一年的时滞,2006年下半年外部需求对我国出口的拉动作用依然较强。
2、外贸顺差规模将继续扩大,但增幅较上半年将会缩小从外贸进出口变化的情况来看,2005年上半年我国外贸顺差将近400亿美元,下半年大约620亿美元,较上半年高出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