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美与共教案教学设计

美美与共教案教学设计

美美与共
【教学目标】
1.了解费孝通及《美美与共》的相关内容。

2.通读文本,把握文章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难点:理解作者“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经典文化作品往往蕴涵着深刻的社会道理,有着璀璨的思想光芒、完美的表现形式和精湛的艺术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美美与共》,一起来感受费孝通笔下的世界。

二、作者简介
教师: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了解作者。

费孝通(1910.11.2-2005.4.24),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费孝通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该书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

费孝通先后对中国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进行实地调查,提出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具有全局意义的重要发展思路与具体策略。

同时,开始进行一生学术工作的总结,提出并阐述了“文化自觉”的重大命题,并出版有《行行重行行》、《学术自述与反思》、《从实求知录》等著作,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三、背景介绍
于1990年12月,在东京召开的“东亚社会研究国际研讨会”上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箴言。

四、课文赏析
1.整体把握
本文是针对什么问题而写的?
明确:本文是针对如何对待人类不同文明展开的。

作者认为对待人类文明应该持怎样的态度?达到怎样的境界?
明确:“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达到“天下大同”的境界,这也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解释几个“美”的含义,学生小组讨论解决)
明确:“各美其美”和“美人之美”:第一个“美”都是欣赏、赞美的意思,第二个“美”都是优秀的文化的意思。

“美人之美”是更高一层的文化自觉。

这句话的含义:人们要懂得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懂得欣赏别人创造的美;将各自之美和别人之美结合在一起,就会实现人人平等、自由的社会状态。

(1.2设计意图:把握文章核心内容,解释几个美的含义是让学生明白课文题目的含义,理解语句内在的联系,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


2.梳理段意,把握文章写作思路
第1段:提出处理好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的条件是“平和、谦逊”的心态,即古人所谓的“君子之风”。

第2段:提出中心论点“各美+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并分析了实现这一设想的艰难性。

第3段:具体分析达到“美美与共”境界艰难的原因。

第4段:正确对待本土的历史文化和异文化。

第5段:以历史上日本学习和接受唐文化,获得很多文化资源为例,谈要善于“美人之美”。

第6段:实现“美美与共”这一设想的可能性。

第7段:提出要树立“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建设“和而不同”的美好世界。

(设计意图:对于这篇学术论文,学会概括段意还是必要的。


3.结构特点
(1)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

(2)采用层层深入的论证方式。

先论证基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然后论证更深层次的“美美与共”。

(3)论据典型,结合中国历史,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作业布置】
1.如何解读“美美与共”的内涵?
2.阅读费孝通的其他作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