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意义》教学案例教学内容:分数的意义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分数的现实需要,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
2、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概括等活动,经历主动探究分数意义的过程,理解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并知道分数单位的含义。
3、在分数意义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联想能力及实践能力获得发展,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提高。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概括等活动,理解分数意义中单位“1”。
经历主动探究分数意义的过程,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关键:充分利用教具、学具,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掌握教学内容。
教具准备:直尺、一捆筷子、水彩笔等。
学具准备:每个小组准备一张正方形纸、圆形纸、12根小棒。
教学过程:一、教学分数的产生1、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最美的是什么吗?(笑容)那就请同学们互相笑一笑,好吗?真好!你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美丽的笑容,我想同学们就是美丽中国最好的代言人。
2、分数的产生可是,在远古时期,我们的老祖先们却并不那么容易笑得出来。
你看,他们经常为了一点吃的发愁,甚至发生战争。
你知道为什么吗?是的,往往这些可怜的猎物都会被撕扯的支离破碎。
后来,人们慢慢的学会了数字,就把这些支离破碎的数称为——破碎数。
再后来,人类学会了创造和测量。
比如古埃及人在建造金字塔时,用绳子打结的方法来测量石块的长度,可是会遇到剩下的不够一段绳子的长度。
不仅是测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为了平均分配一些东西,也常常遇到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情况。
课文中的两个同学就遇到了一些问题,看看我们谁能帮帮他们?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破碎数也有了一个崭新的名字,我们一起喊出他的名字,好吗?分数。
像刚才这样,人们在实际生活中进行测量、分物及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候我们常用分数表示。
师:是的,分数的产生来自于生活的需要。
关于分数,我们已经有了一些了解,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让学生举例如5/8)同学们知道的可真不少,我来考考你们。
出示:分数的演变过程图。
师:其实这四幅图,在不同的时代,都表示1/4,早在三千多年前,古埃及人就用嘴巴的形状来表示分数。
咱们中国人也非常聪明,早在两千多年前,就用算筹,小棒来代表分数。
后来古印度人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分数,就是变成了这样的四分之一。
再后来,阿拉伯人发明了分数线,分数就变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
明白了吗?至此,我们已经了解了分数是怎样产生的。
那么,分数又具有怎样的意义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从一个游戏开始,一起来探索分数的意义,好吗?板书:分数的意义二、探索分数的意义1、认识单位“1”(1)游戏折筷子师:下面老师和大家做一个游戏。
老师这里有一根筷子,谁能把它给折断?(找一名学生折)师:你在折的时候有什么感觉?(感觉很轻松不费劲)师:现在老师把10根这样相同的筷子合在一起,用橡皮筋扎好,你现在能把它折断吗?师:你能告诉大家这次折的感觉是什么?(很费劲,折不断)师:那为什么第一次你能轻易地折断,而这次却折不断呢?(因为第一次是折1根筷子,而第二次是10根筷子捆在一起)。
学生回座位。
师:(举起一根筷子)这个可以称为一根筷子,那这个可以称为什么?(一捆筷子)师:这捆筷子是由多少根筷子组成的?(10根)也就是说10根零散的筷子合在一起就变成了什么?(一个整体)师:很好,我们就可以把10根筷子看作一个整体,称为一捆筷子。
(2)分筷子师:(举起一根筷子)你能用现在桌子上的工具,表示出这根筷子长度的1/2吗?(桌子上有筷子,直尺、水彩笔)师:谁会表示,请上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表示出这根筷子长度的1/2的?(让一名学生在实物演示)师:你是怎样把这根筷子平均分成2份的?为什么要平均分?你能告诉大家你表示的这根筷子的1/2是哪一部分?(涂色的部分)那么这个涂色的部分,表示的是谁的1/2?(这根筷子的确1/2)(学生回座位)师:(举起一捆筷子)这是一捆筷子,有10根。
刚才那位同学平均分除了一根筷子的1/2,那谁又能分出这捆筷子的1/2来吗?请上来分一分,说说你是怎样分的?(请一名学生演示)当学生把一捆筷子拆开来的时候,师打住学生问:“你为什么要把这捆筷子给拆开来?”(方便平均分)你想平均分什么(这10根筷子)这10根筷子已经被你拆散开来了,还好平均分吗?(好,可以把10根筷子看作一个整体来分)师:你现在能告诉大家,这10根的1/2在哪里吗?有几根?老师现在知道了,这10根筷子的1/2在这里,有5根,也就是说这5根筷子是谁的1/2?(10根筷子的1/2)还可以说是谁的1/2?(这捆筷子的1/2)学生回座位。
师:(看看这两个1/2)现在老师有点蒙圈了,刚才我们平均分一根筷子的时候已经有了一个1/2,而现在平均分10根筷子的时候,怎么又产生了一个1/2啊?这两个1/2表示的意义相同吗?(学生讨论)师:(小结)第一个1/2是一根筷子的1/2,表示的意义是把这根筷子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
第二个1/2是10根筷子的1/2,表示的意义是把这10根筷子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
师:这两个1/2的分法,你们感觉分的方法相同吗?(不相同)那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第一种分法分的是一个物体,而第二种分法是把好多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来分的)师:我们刚才把这10根筷子看作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
那么还可以把哪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来平均分?你能举出例子来吗?(学生举例)师:像这样的例子能不能举完?(举不完)师:对,像这样的例子是举不完的。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看来真正理解了一个整体。
世界万物,小到一粒沙子,大到宇宙空间,我们研究谁,就可以把它看作一个整体。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人们为了研究的方便,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叫做单位“1”。
出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叫做单位“1”。
师:单位“1”为什么要用引号?“1”不仅表示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表示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这个“1”很特殊,所以我们给它加上引号,把它称为单位“1”。
)2、分数的意义师:一盒粉笔可以看作单位一,一捆筷子可以看作单位一,你可以看作单位一,你也可以看作单位一。
我们每个小组桌子上都有一个圆片,可不可以看作单位一?正方形可不可以看作单位一?一捆小棒呢?分数中还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下面我们就以1/4为例一起来研究分数的意义。
1、动手操作。
师:请同学们利用这些单位一,分一分,说一说,它的1/4是多少。
(1)学生取学具,如:正方形纸、圆形、一捆小棒……(2)教师巡视课堂,帮助学有困难的学生。
(3)同伴之间进行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果。
2、全班反馈,集体交流师:谁愿意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表示1/4的?。
学生汇报。
(强调平均分,)3、观察分析。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刚才的表示过程,说一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相同点:都表示1/4。
不同点:有的用小棒表示,有的用圆表示,有的用正方形表示……)4、看课文中的例子。
师:请大家看课文中61页,谁能说说课文中的1/4的含义。
5、归纳与小结分数的意义。
(1)那么你能结合刚才的这些例子和课文中的例子,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叫分数(请同学们联系自己分的过程概括地谈谈我们是怎么得出1/4这个分数的?)(2)全班交流,形成共识。
引导学生用“若干份”来概括把单位“1”平均分的不同情况,用“一份或几份”来概括表示不同情况。
从而抽象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出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分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6、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62页,我们一起来看“做一做”。
(学生汇报)咱们班一共有52名同学,其中女生有21名,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21/52.7、我们再来看这几幅图。
谁能说说他们的意义是什么?三、认识分数单位1、出示346。
让学生说说整数各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
然后指出分数也有计数单位,叫做分数单位。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
出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
2、考考大家,谁能说出这几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四、巩固练习五、回顾总结,体验收获师:分数在古代被西方人称为“破碎的数”,好多人都害怕学习分数,德国人更是害怕,他们会把某人陷入困境时,称为“掉进分数里去了”。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害怕分数吗?是的,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都要绽开美丽的笑容,因为,你们的笑容,就是美丽的中国。
板书设计:分数的意义一个物体一个整体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教学反思:“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教材安排的一次理论上的概括。
它不仅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更是对分数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体会分数意义中单位“1”、“平均分”、“分几份”、“取几份”的含义,这比枯燥的死记硬背条文要有趣的多,印象也深刻的多。
同样,在分与折中,学生初步感知了分数意义在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应用价值,这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