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灾难报道中的新闻伦理_基于汶川大地震的案例分析

灾难报道中的新闻伦理_基于汶川大地震的案例分析

灾难报道中的新闻伦理!!!基于汶川大地震的案例分析王卉[摘要]∀5.12#汶川大地震灾难对中国传媒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考验。

我国主流媒体的表现是对信息公开条例精神的一次身体力行。

我们看到,中国记者并不缺乏专业精神,在突发危机事件中,信息公开的原则激发了传媒人专业精神的一次大迸发。

[关键词]5.12#汶川大地震;灾难报道;新闻伦理;信息公开条例中图分类号:G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26(2008)09!0169!05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西部项目∀商业化北景下的传媒伦理研究#(批准号:07XXW001)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王卉,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所研究人员,成都电视台主任编辑。

四川成都610071今年5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开始施行。

根据条例的精神,对突发事件的及时公布,确保人民的知情权,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

在5.12汶川大地震中,主流媒体的表现是对条例精神的一次身体力行。

我们看到,中国记者并不缺乏专业精神,在突发危机事件中,信息公开的原则激发了传媒人专业精神的一次大迸发。

信息公开是灾难报道的基本前提,正是有了这样的前提才可能进入到本文讨论的话题,即在这样大信息量、强震撼力、高度冲突性、深刻社会影响力的灾难报道中,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专业诉求肯定会给记者带来了巨大的情感冲突和伦理抉择困惑!!!也许新闻价值的高度总是跟伦理抉择的难度成正比,正因为如此,中西方新闻界、理论界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灾难报道的伦理思考!!!那么有没有一些被大家所共同认可的职业伦理原则可供参考?在实际的灾难报道中我们又该怎样来具体运用这些原则?这些都是本文希望能够做出回答的问题。

一、灾难报道中的基本伦理原则和纲领在这一部分,我们侧重原则和基础,以排除那些会导致道德困境的无目的争论。

新闻伦理属于应用伦理范畴,媒介实践中职业伦理有诸多为学界和传媒所公认的原则,其中最基本的是真实、公正、客观。

而针对灾难报道,笔者通过整理中西方文献发现,最强调的有以下几个原则和纲领:(一)隐私隐私是关乎人尊严的权利,因此被视为不言而喻、必不可少的权利。

这在不同的文化中都有着共识。

新闻伦理中的隐私原则其完整的句式表达是∀不可侵犯隐私#。

符合康德式的绝对命令∃的要求,属于责任伦理学范畴。

就是说,∀不可侵犯隐私#是一个严格的媒体责任,具有道德上的强制性,从其否定祈使的表述也可见其严厉本质。

在危机关头尤其是在巨大灾难面前保持人类尊严是艰巨的任务。

新闻报道总带有一定侵略性,而悲伤则要求隐私。

甚至有人认为只要媒体在灾难现场,对那里的群众就是一种侵犯。

而巨大的灾难总是会吸引成群的记者,那么问题就出来了:如何在满足知情权和保护隐私权之间作出选择?贝尔塞描述了三种不同的隐私:身体的隐私、精神或交流的隐私、私人信息隐私。

所以灾难报道中,记者应当谨慎考虑如何避免肢残的身体(即便已经死去)过度暴露在公众视线中,以至让当事人的身体尊严受伤;如何让极度悲伤的情绪表情避开特写镜头的强调,以至让当事人的精神尊严受伤;如何避免灾难中个人医疗记录和财务数据等个人信息的暴露等等。

知情权是一个法律术语,不是伦理建构。

为了更好的认识知情权可能涉及的伦理问题,这里要提出另外两个概念!!!知情需要、知情欲望[1]。

当新闻工作者断言,公众∀有权获知#一个事实时,他们的意思往往是公民∀需要#这类信息,以便在日常生活中游刃有余。

而重大灾难中,受众的知情需要突然间扩大了,他们需要更多的信息消除灾难本身的不确定性带来的恐惧和担忧。

受众知情需要是新闻工作者的最主要动力。

知情欲望说的是人类的好奇心。

商业化背景下的传媒常常被∀知情欲望#驱使,导致∀黄色新闻#、∀煽情主义#泛滥。

灾难报道中,媒体仍当小心落入受众知情欲望的陷阱,堕为灾难∀观光客#的工具。

综上所述,在知情权、知情需要、知情欲望三个概念中,只有知情需要最具公开隐私的强制性。

而当一个论点由知情需要引申而来时,它就意味着要平衡和掂量。

比如出于知情需要的考虑我们不能把一个∀没有眼泪的灾难现场#带给大家,出于隐私的考虑,我们又要尽量避免对人物肢残身体和面部痛苦扭曲特写镜头的使用、避免过于惨烈的画面的使用。

(二)最小伤害如果说∀不可侵犯隐私#强调的是行为,那么∀最小伤害#则强调行为产生的结果,属于结果伦理取向%。

在美国职业新闻工作者协会 伦理规范 1996年9月修订版中,∀最小伤害#被列为与∀追寻真相#、∀独立行动#同等重要的地位。

隐私原则只涉及被报道对象中的个体,而最小伤害原则涉及了所有群体所有可能的伤害。

从广义来说,包含国家、社会、个人各方的利益;从狭义来说,强调的往往是易受伤害的弱势群体。

∀保护弱势群体#应是∀最小伤害#的延伸表达。

灾难中的报道对象大都是受灾群众,因此保护弱势群体是灾难报道中的重要原则,而未成年人更是弱势中的弱势。

另外,受众中的未成年人也是传媒尤其是大众传媒需要保护的对象。

平衡各方利益,如国家安全、社会和谐,同时又保护弱势群体,这样做有利于对所有相关问题都有一个反思均衡的过程,这是最小伤害原则带给我们最有价值的地方。

(三)同情与怜悯同情和怜悯是关乎人道德情感的语词,∀在灾难报道中新闻工作者应具有同情心#这样的表述方式属于美德伦理范畴。

现代经济学的开创人亚当&斯密在他著名的 道德情操论 一书中特别强调人的同情心,他是有关同情心的主要阐述者。

他所说的∀同情心#不仅包括同情他人的痛苦和不幸,也包括分享别人的快乐和愉悦。

卢梭则更强调同情中对负面情感的感受,或者说是怜悯。

他认为:共同的需要能通过利益把我们联系在一起,共同的苦难可通过感情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人之所以合群,是由于他的身体柔弱;我们之所以心爱人类,是由于我们有共同的苦难。

同情与怜悯常常在使用的时候可以互换。

中国古代儒家对道德情感的培养有很多深刻的论述。

孔子∀仁#的学说就是立足于对人类和同胞的深刻的同情心基础之上。

而孟子更对∀恻隐之心#做了充分细致的阐述。

不少伦理学家认为同情心是道德伦理的源头和动力。

一个新闻工作者是否优秀,取决于他的知识、理性,更取决于他的道德情感。

灾难报道并不仅仅是提供一些基本的事实资料,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报道在受众和遭受灾难的人之间建立一条感情的纽带,那就是同情。

不少令人生厌的媒体行为归根结底是因为缺乏同情心。

如果他们丧失了怜悯之心,那么他们就违背了选择这一职业的初衷;试图用∀专业主义#为自己的冷漠寻找托词其实是不明白专业究竟为何而用,而且他们的作品也往往枯燥无味。

以上几个原则涉及结果伦理学、责任伦理学及美德伦理学,伦理取向焦点完成了从结果、行为到行为者的圆圈,一定程度体现了灾难报道中人性关怀的几个伦理层次:∀最小伤害(保护弱势群体)、不可隐私侵犯#可归纳为∀底线伦理#,∀同情与怜悯#则是∀高线伦理#,∀应当#而非∀不可#,在强制性上最弱,但其影响是最深远的,在内驱力上也最强。

因为说到底伦理抉择最后还是取决于人的因素。

二、灾难报道形成过程中的伦理关系图面对5.12汶川地震如此巨大的灾难,新闻工作者在各个环节都会遇到非常具体的伦理挑战。

比如在灾难现场,记者是先救人还是先采访?默哀日的时候,我是该默哀,还是该拍照?在悲痛欲绝的人们面前,记者该如何开口提问?在震撼人心的照片面前,编辑应如何选择?讲述真相该把握怎样的分寸、界限在哪里?∋∋所有的困惑其实都应当放到上文所提供的伦理原则中来考虑。

为了更好地梳理问题,我们在这个部分尝试把∀报道#作为动态运动的概念,将报道分为潜报道(采访阶段)、前报道(编辑阶段)、显报道(刊、播出阶段),通过对灾难报道各阶段不同的伦理关系的分析,将讨论锁定在现实的难题上,并把基本伦理原则运用其中,带出更具操作性的建议和指导。

(一)潜报道阶段这个阶段的伦理关系发生在采访者与被采访者、拍摄者与被拍摄者之间。

伦理关系核心主体是记者,被采访者是以具体的个体形式存在的。

首先是记者的角色问题:我是记录者还是帮助者?这个问题本来是不应当存在,因为记录者和帮助者本不矛盾。

记录归根结底是为了帮助,记者最终的目的是要通过自己的职业方式来帮助别人,乃至整个社会。

如果灾难现场记者的采访、拍摄影响了救援行动,记者理当停止或转变方式,否则就会对生命造成伤害。

5.12汶川大地震救援过程中,我们确实在镜头中看到过这样的场景:被埋了几十个上百个小时,一个个伤员已经很虚弱了,急需抢救,记者们还要追着左问右问。

这种执着并不能体现专业精神,恰恰反映出专业素养的缺乏。

当废墟下的呼声传来,而记者是现场唯一可能的帮助者,他要做的是马上着手进行营救。

如果你没能力帮助,那就应该就近寻找专业营救人员。

人的生命价值高于报道的价值,∀先营救,后拍摄#是最小伤害的具体体现。

采访与提问。

很多记者描述自己在大地震灾难现场的感受时都说∀在那里说话都是多余#。

记者面对别人的悲伤、脆弱和无助应该给予最大限度的同情。

不要去采访那些还处在惊恐状态下的人。

记者可以安慰、拥抱他们,甚至为他们服务,当你先做了一个好的陪伴者时,他们往往会自己主动愿意讲一些事情。

对一些焦点人物,比如∀敬礼男孩#郎琨、警察蒋敏等等不要去反复采访。

媒体应当尽量做到资源共享,这样就能够较好地避免有太多的记者采写同一个新闻而导致的伤害。

在采访真正开始后,很多记者由于经验的原因,不知道在采访悲剧事件当事人时该说什么,结果脱口就说错话。

建议记者都应该学习一些基本的心理抚慰常识,避免因无知对悲伤中的人群造成新的伤害。

当然如果可能,应当尽量派经验丰富的记者到现场。

这次大地震中,我们在电视节目中看到很多年轻记者的身影,他们有健康身体,专业的激情,但毕竟在灾难现场,各种人物汇集,各种说法流传,记者如果没有丰富的经验,很难辨别真伪;而且不当的采访还会给别人带来伤害。

相反,那些资深记者在灾难现场的反应会老练得多,比如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节目 新闻1+1 中,白岩松拉着前线战士自进入灾区后从没洗过的衣服说:∀这是最脏的战士!#这样的采访不仅使现场氛围一下就轻松了,而且还能感受到记者的情感。

资深记者成熟的采访技巧不仅能给灾难中的人们带去信赖感,减少采访不当造成的伤害,也能给电视机前的观众更强的说服力。

拍摄者与被拍摄者。

与文字相比,在对灾难的表现方面,图片和图象具有无与伦比的冲击力。

但在潜报道阶段,图片还未发表,图象还没播出,这时的问题在于拍还是不拍?怎么拍?∀先拍,你总是可以事后再编辑。

#这是大部分摄影、摄像记者遵循的普遍规则,他们希望把判断推迟到稍后不那么狂乱的时刻或者留给编辑部去做,因为现场稍纵即逝,不允许有更多的思考判断。

那么这个阶段可能最应当考虑的是∀怎么拍#的问题。

拍摄∀行为#和其后的发表对拍摄对象都同样会带来伤害。

首先是拍摄距离的问题。

摄影者大多能把卡帕的名言放在心上:∀拍的不够好是因为离得不够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