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论灾害报道的社会功能(同名27457)
论灾害报道的社会功能(同名27457)
1.1灾害报道概述
所谓灾害,即指由某种不可控制,难以预料的破坏性因素引起的,突然的或在短时间内发生的,超出本地区防灾力量所能解决的大量人,畜伤亡和物质财富毁坏的现象。灾害具有突发性强,可预知预防性低,损害性大,对外援依赖性高等特点。灾害报道,顾名思义,就是一传递灾害信息为题材的新闻报道。
由于灾难性事件的突发性、紧急性以及发展的不确定性,来自灾难事件现场的快速、准确、动态的"近距离"新闻报道成为政府决策的参考依据和专家开展灾难分析的重要资料。自然灾害成因、重大疫情以及人类活动失误造成的"灾难事件",都有着许多相关科学道理和科技知识。媒体科技新闻报道作为一种信息平台,可发挥独特的"科学"优势,为应对灾难事件提供有价值的科学资料。当前有关灾难事件的科技新闻报道,还存在着灾难事件细节的准确性、灾难新闻报道的知识性、灾难信息受众的针对性、灾难报道内容的服务性和采编人员科学素养等五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引起重视。灾难事件科技新闻报道不但要包括灾难事件新闻的一般信息(即通常所指"5W"),更需要在此基础上向灾难事件信息的知识性、后续性、针对性、服务性方向延伸。因此,开展对灾难事件科技新闻报道的采编人员应具备科学意识,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科技记者还要学会与科学家打交道。
2.2灾害报道负面影响
由于灾难性新闻事件的反常性、震撼性等原因,灾难性新闻事件是各种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但是在新闻实践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因为观念、立场、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一些媒体对于灾难性新闻事件的报道,产生了比较严重的负面影响。
一·从非人性、猎奇角度出发,只关注灾难本身,片面追求感官效果。与灾难事件伴随的往往是人身的伤害,如:洪水中漂浮的尸体,大火中烧的面部,车祸中残缺的肢体,被犯罪分子烧伤、砍伤的面孔、躯体,等等。这些血腥、恐怖的场面具有强烈的感官冲击力,一些记者片面认为,这些画面才是好新闻,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对这些场面不遗余力地加以夸大、渲染,令人毛骨悚然。
3灾害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功能
灾害报道正日益成为媒体报道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媒体在灾害报道中承担着信息公开、维护稳定、信息追踪、沟通合作、舆论引导和社会教育六方面功能。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媒体在灾害报道中体现出多样性、阶段性和类型化的功能特征。灾难事件有时隐藏着失职、腐败等,其中,人为因素造成的灾难背后有更多的黑暗。传媒客观地报道灾难事实,很可能要牵涉到政府部门的不当行为。 新闻报道有时可以达到揭露问题、深挖腐败分子的效果。因此,将新闻监督与人大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联系起来,是达到有效监督的重要方式。大量的报道能为监督解决事件提供舆论基础,可产生多方面的压力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事件的公开公正解决。
回顾2008年汶川地震,地震发生时,所有通讯中断了,外界只知道地震了没人清楚是哪里地震,严重程度怎样,有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等。正在外界猜测疑惑时媒体迅速行动起来,通过一系列的报道让受众逐步了解到汶川地震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外界通过了解到了地震发生后灾区缺水·缺粮·少物资的情况,在媒体的动员下,无论是大型产房专门生产帐篷还是单位集体募捐或者个人争先恐后要到灾区奉献一份力量,都为当时抗震救灾争取了人力物力财力,减少了人员伤亡。这就是媒体面对灾难该有的姿态和社会责任感,只有努力挖掘灾难性突发事件的正面意义,才能真正起到凝聚社会力量和民族责任感的正面作用。网络媒体在灾害性事件报道中有着许多优势,但它毕竟只是一种新型媒体,需要充分挖掘自身有限的资源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实现资源的整合增值,扩大宣传影响。重大突发灾害事件发生后,“传媒介入”是最为重要的社会干预之一。
三、追求“纯客观主义”,无视当事人的隐私保护。灾难新闻的报道中,一些记者在有闻必录、“眼见为实”的纯客观主义理念的误导下,在对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中无视当事人隐私保护的现象十分严重。常见的表现主要有:未经许可,在报道中使用当事人及其家属的详细背景材料,如公开被伤害者的病例记录、相关个人档案;不加任何处理地对伤亡者身体特殊部位损伤的影像画面进行展览,如头面部毁容性损伤、女性特殊部位损伤等;暴露未成年当事人的姓名、影像;直接出现未遮盖脸部的死亡者尸体的画面等。 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媒体及媒体从业人员存在一定程度浮躁心态,以及信息日益公开、社会正处于剧烈变动时期的情况下,注意和防止灾难性新闻报道的负面影响,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我们应当认真解决好这个问题。
1.2灾害报道理念
孙发友教授在《论灾害报道中的“规避”理念》一文中提出:近60年来,我国灾害报道的理念发生了两次历史性变化,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灾害报道的理念从“人本位”向“事本位”转变,灾害报道由追求社会教化功能转向追求事实信息层面的价值,“由此,灾害报道完成了从‘宣传本位’向‘新闻本位’的回归”;第二次发生在当下,灾害报道的理念由“事本位’,转向“规避”灾害,灾害报道由被动地反映灾情转向主动地预防灾害,我国灾害报道又迈人一个新的变化发展时期。笔者认为,灾害是社会危机的一种形式,灾害报道既是新闻的一种类型,又是危机管理的重要途径。从风险社会的视角看,灾害报道能够给社会成员及时提供应对灾害的有用信息,监督政府做好灾害防范和应对工作,尽量减少灾害损失。因此,灾害报道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实践中,不同理念指导下的灾害报道,呈现事实的方式不同,功能也有很大差异。灾害报道的理念成为一个核心问题。这就是说,孙发友教授对灾害报道理念的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灾难报道要坚持报道的主体是人,要注重报道的人本意识和新闻报道的多角度;对灾难事件播报的媒体要在灾难报道中扮演着多种角色等,媒体要注重如何提高灾难事件的传播效果。
2、宣传性——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混淆,把新闻报道当宣传品。灾害报道中看不到灾难,只能看到救灾的人。上海复旦大学王中教授概括当时我国关于灾害报道的观念是:“灾害不是新闻,抗灾救灾才是新闻。
3、稳妥性——对于容易引起社会不稳定情绪的灾害事故,宁可弃之不报。翻看那时的报纸,几乎很少见到车祸、火灾、暴雨等灾害新闻。
灾害报道的新闻价值转变由于灾害报道内容的特殊性,我国新闻界曾经对其采取了审慎的态度,表现在具体操作上就是“报喜不报忧”,对灾害题材或弃置不用或借以讴歌“人定胜天”的革命战斗精神,这一阶段主要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以前,媒体判断灾害事件有无新闻价值是从以下方面考虑的:
1、适宜性——寻求适当的时机公布灾情,不考虑时效性。最典型的例子是唐山大地震关于震情和死亡人数的报道,是在地震十年之后才披露出来。
二“为新闻而新闻”的强盗式采访。由于灾难性事件的特殊性,灾难事件的当事人往往出于保护自己、保护家人的目的,或者因为过于伤心、悲痛,一般不愿意接受记者的采访,但有些记者不顾当事人的感受,用尽浑身解数展开“强盗式”的掠夺采访,硬逼迫当事人或者其亲人开口叙说不堪回首的灾难,特别是提问方式冷酷、轻浮,对当事人或者亲人造成严重心理伤害,无异于在正流血的伤口再撒上一把盐。
新闻传媒以特有的方式——巨细的灾害报道、多向度的信息流动与畅顺的公民意见表达,全方位介入灾害事件的各个环节实施“信息救助”。在现代灾害救助系统中,传媒的角色愈发重要。“时间”概念的注入创新了正统的灾害报道样式,它既是传媒灾害表达的新闻元素,又是灾害报道运作的时间节点。作为新闻元素的时间,充分显示了灾害新闻文本的强大张力,比如“生命时间”的向前推进展示着跌宕起伏的连串的生命故事和生命奇迹。在这个方面,中央电视台直播节目的“新闻特写”镜头不间断向公众传递着惊喜、失落和悲伤的电视时间过程。历时三天的全国哀悼日, “传媒时间”反应在报道文本上,便是频道合并后不间断的“电视时间”、“广播时间”和统一黑白基调的“报纸时间”。通过这样的“传媒时间”,公众情绪与社会心理或者被表达,或者被影响,传媒通过“时间”疏导社会情绪,聚合民间力量。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全球范围内频繁出现一系列危及社会安全与人民生命财产的突发性危机事件,引起了各国政府和社会公众的严重关切。例如:在我国,近些年中出现的SARS爆发、禽流感蔓延、地震泥石流、重大矿难、水灾冰灾,以及空气水体、食品和药品的严重污染等灾难性事件,给我国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新中国60年来的灾难新闻经历了三种报道模式,即"党本位"的单向度闭合模式、"事本位"的多向度客观报道模式、"人本位"的全息化开放报道模式,后者标志着灾难报道的新突破:"全息化的开放报道框架"突破"单向度的闭合报道框架";人性化报道突破模式化报道,"集体呈现"向"个体呈现"转变;平民化视角凸显,展现多元人物的生存状态,避免"英雄神化"与"领袖宣传"。一直以来,如何报道灾难新闻,各国对媒体都有一定的尺度要求。灾难新闻的科学与否,关系着处理危机,稳定民心,维护国家形象等众多方面。灾难报道中,不得干扰救援工作的进行,不得过分渲染血腥的灾难场景,也已经成为媒体的共识。越来越多的报道者愿意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将报道的焦点集中在幸存者、救援者和志愿者身上,而不是那些血腥的现场。这不但是对遇难者的尊重,也是对生者的保护,是对社会责任感的坚守。灾难性报道也是新闻报道中一种常见的报道类型。由于灾难性报道的对象是突发的灾难,多数会伴有血腥、悲惨的场面,这些场面总会带来对社会成员身体或心灵的伤害。正是由于其特殊性,记者在构建灾难新闻中再现现场时,要格外注意把握尺度,经历一些价值与伦理的抉择。灾难性报道在新闻界具有极高的新闻价值,新闻价值与人的接受能力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使灾难性报道成为一种重要且敏感的新闻题材。灾难性报道中媒介从业者面临的一系列伦理选择,需形成一套规范的灾难报道准则的措施,减少错误的判断与抉择,这个体系也就是突发事件伦理选择的规则。
2灾害报道的影响
不同的灾难造成的反应也不一样,而且大脑所产生的影响也不一样,在灾难的时候,媒体大量的图片声音和外部效果,使得一些正常人的脑部也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现在看起来非常危险。美国康奈尔大学人类生态学研究专家曾针对大灾难过后的人类生态研究获得突破,科学家发现在大灾大难过后人类大脑会受到持久的影响和刺激,并且这种影响和刺激结合外部环境的改变会影响大脑的生长,而且这种影响甚至会影响千里之外毫不相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