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损伤诊治策略
可预测,发病率高
病因及发病机理
特异体质性肝毒素
大多数肝毒性药物均为本类 剂量无关 个体敏感性有关 很难复制模型 引起肝病潜伏期变化大(数月) 仅在少数患者产生肝损害
不可预测
易患因素
年龄:>60岁,异烟肼、呋喃妥 因、氟烷、曲格列酮;儿童多见: 丙戊酸、水杨酸类
性别:女性多见: 氟烷、双氯 灭酸、呋喃妥因;男性多见:阿 莫西林/克拉维酸、对乙酰氨基 酚、硫唑嘌呤
药物性肝损伤的治疗
1. 停用和防止再使用引起肝损伤的药物(避免 同类结构/作用)
2. 误服大量肝毒性药的处理同中毒一样 3. 加强支持疗法,维护内环境和重要脏器功能 4. 应用特殊解毒剂和防治肝损伤的药物 5. 重症肝功能衰竭建议人工肝,肝移植
支持疗法: 1.卧床休息 2.摄入足量热卡和蛋白质,维持水电平衡
4.
3+ 1或2排除
疑似病例
1. 用药及肝损伤之间存在合理的时序关系, 但同时存在可能导致肝损伤的其他病因或 疾病状态
2. 用药及发生肝损伤的时序关系评价没有达 到相关性评价的提示水平,但也没有导致 肝损伤的其他病因或疾病的临床证据。
建议采用国际共识意见的RUCAM评分系 统进行量化评估
RUCAM简化评分系统
其它肝炎 90%
其它肝炎 60%
流行病学
美国15-25%的爆发性肝功能衰竭由药物不良反 应引起,病死率高达50%
药物性爆发性肝功能衰竭所占比例
药物性 25%
50% 死亡
引起肝损害的相关药物
203例
肝损 害
西药
中草 药
构成比 (%) 55%
45%
肝损害
构成比(%)
抗生素(包括抗真菌药) 降血糖类药 抗甲亢药 解热镇痛药(包括抗风湿) 抗结核类 镇静、抗惊厥类 抗肿瘤药 心血管药 其他
6.主要因素:甲、乙、丙型肝炎;胆道阻塞;酒精肝病,
近期有血压急剧下降史。
其他因素:本身疾病并发症;巨细胞、EB或Herpes病毒感染
(1)除外以上所有因素
+2
(2)除外6个主要因素
+1
(3)可除外4—5个主要因素
0
(3)除外主要因素<4个
-2
(5)高度可能为非药物因素
-3
7.药物肝毒性的已知情况
单纯化疗
易善复有效防止药物性肝病
易善复对于肿瘤化疗患者肝脏保护作用
44.16%
50%
易善复组
单纯化疗组40%来自16.83%17.75%
30%
13.85%
20%
2.50%
2.97%
10%
ALT升高 P<0.0001
肝功损伤 P<0.001
24.1 17.0 11.6 9.8 8.9 7.1 6.3 6.3 8.9
发病率
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主要原因
40% 35%
36.60%
30%
25%
20%
15%
10%
5%
0% 中药类
19.50%
抗结核药
17.10%
抗肿瘤药
7.30%
抗菌素
Ref: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4年 2月;12(2):488-490 ,
药物性肝损伤诊治策略
概况
在已上市应用的化学性或生物性药物中,有 1100种以上具有潜在的肝毒性,很多药物的 赋形剂 中草药及保健品亦有导致肝损伤的 可能:急性肝损伤--90%以上 慢性肝损伤
少数可发生爆发性或重症肝功能衰竭,威胁 生命
药物肝毒性是临床用药过程中需要重视和 监测的问题.
•Chin J Dig,Nov,2007,Vol.27,No.11,P 765
2. 胆汁淤积性肝损伤:(ALP升高先于ALT,或 ALP升高比ALT更明显)临床诊断标准:ALP> 正常2倍,ALT正常或ALT/ALP≤2
3. 混合性肝损伤:ALT和ALP同时升高,其中ALT 须>2倍,ALT/ALP≈2~5.
急性药物性肝损临床调查
肝细胞性占(51.8%~80.4%) 胆汁淤积性占(16.1%~26.5%) 混合型占(3.5%~25.93%)
药物
代谢产物
CYP450
脂肪变时,对药物损伤
敏感性
5倍
亲电子基团
烷化物
自由基
脂质过氧化物
及肝细胞共价结合
肝细胞损伤、坏死
肝纤维化
肝硬化
Lee et al. Aliment Pharmacol Ther 1993; 7:477-483; Sherlock S&Dooley Alcohol and the liver . Diseases of the liver and biliary system. 1993; 322-389
2. 有停药后异常指标迅速恢复的临床过程:肝细
胞性ALT峰值在8d内下降>50%(高度提示),或 30d内下降≥50%(提示);胆汁淤积型ALP或TB180d内 下降≥50%。
3. 必须排除其他病因或疾病导致的肝损伤。
4. 再次用药反应阳性:肝酶升高至少大于正常值上限
的2倍。
5.
1+2+3,或其中2项+4,确诊
抗结核药物联合化 疗: (利福平+乙胺 丁醇+异烟肼 +VitB6 +安慰剂
/PPC
对照组中血清转氨 酶水平通常较PPC 组升高2.3~2.5倍
易善复有效防止药物性肝病
易善复有效防治抗结核 药物引起的药物性肝炎
66例抗结核化疗患者进行 非随机开放对照研究
易善复保肝组(n=22):易 善复每次2片,每日三次口服
病因及发病机理
脂溶性药物
第一相反应(氧化) P450细胞色素氧化酶
水溶性代谢产物
第二相反应(结合) 葡萄糖醛酶 谷胱甘肽(GSH)
高水溶性代谢物
发病机理
药物
毒性代谢物
直接损伤肝细胞
药物在肝内生物转化
非特异性肝毒素
特异体质性肝毒素
肝损害 肝毒性物质
病因及发病机理
药物直接肝毒性
短期内(数日)引起急性肝损害 剂量相关 个体敏感性无关 复制成动物模型
常规保肝组(n=22):口服 肌苷、Vit C、复方Vit B
无保肝组(n=22):不用任 何保肝药物
易善复有效防止药物性肝病
易善复对于肿瘤化疗患者肝脏保护作用
125例实体肿瘤化疗患者进行非随机开放对照研究 易善复组(n=70,化疗202次)
化疗+易善复每日三次,每次2粒
单纯化疗组(n=55,化疗231次)
促进细胞代谢、解毒
还原性谷胱甘肽 葡萄糖醛酸内酯
降酶作用为主
五味子类(如护肝片、联苯双酯)
甘草甜素类(如美能、甘利欣)
褪黄 淤胆或瘙痒 促肝细胞生长
腺苷蛋氨酸 门冬氨酸钾镁 茵陈 熊去氧胆酸 促肝细胞生长素
易善复
抑制P450
脂溶性药物 含量及活性
第一相反应(氧化) P450细胞色素氧化酶
水溶性代谢产物
剂量:血浓度及肝毒性有关: 某些草药;部分及剂量有关:抗 癌药,哌克西林,氧青霉素类
遗传:家族史:氟烷,苯妥英 钠,磺胺类;及HLA有明显相关: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其他药物反应:交叉过敏反应: 氟烷,红霉素类,布洛芬
合用药:异烟肼,AZT,苯妥因, 对乙酰氨基酚
酗酒:降低发生肝毒性阈值 营养状态:肥胖增加发生率:氟烷,
第二相反应(结合) 葡萄糖醛酶 谷胱甘肽(GSH)
增强谷胱甘肽 还原酶活性
高水溶性代谢物
易善复
特异体质性肝毒素
增强细胞膜稳定性 降低抗原作用
结合肝细胞表面大分子物质抗体→新抗原 → 损伤肝细胞
刺激细胞膜的合成和再生 保护及修复肝细胞
易善复有效防止药物性肝病
上升%
50 45 40 35 38.5%
7.30%
激素类
导致肝损伤的药物分类
急性肝损伤
重症肝损伤
8.4%
20.6% 21.9%
12.1% 28%
26.6%
抗结核药物 抗甲状腺药 其他 多种药物
中药 抗肿瘤药 麻醉剂 化疗药物
抗生素 免疫抑制药 NSAIDS
病因及发病机理
900种以上的药物明确 可以导致药物性肝病
草药同样可以导致严 重的药物性肝病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定义
采用国际共识意见---肝损伤(liver injury)
是指由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 损伤,病程一般在3个月内,胆汁淤积型病程 较长,可超过一年.
定义: ALT或结合胆红素升高至正常上限2 倍以上; 或AST、 ALP和TB同时升高,其中 至少有一项达正常上限2倍以上.
曲格列酮,他莫西芬,甲氨蝶呤;饥 饿增加发生率:对乙酰氨基酚 HIV/AIDS:过敏反应增加,磺胺药 肾功能减退:增加肝毒性 肝移植:硫唑嘌呤、硫鸟嘌呤增加 血管毒性 历有名. 中华肝脏病杂 2004 ; 12: 445
历有名. 中华肝脏病杂 2004 ; 12: 445
肝脂肪变对药物性肝损伤的作用
1. 是否完全排除肝损伤的其他病因? 2. 是否具有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血清学指标改
变的时序特征?(首剂用药至肝损发生一般 在5~90d内;停药后恢复迅速;再次服药又出
现指标异常(再用药反应阳性) )
3. 肝损伤是否符合该药已知的不良反应特征?
诊断标准
1. 有及其发病规律相一致的潜伏期:初次用药一
般5~90d内,有特异质者可<5d,慢代谢药物可> 90d。停药后的潜伏期≤15d,胆汁淤积型≤30d。
排除标准
1. 不符合药物性肝损伤的常见潜伏期:即服药前 已有肝损伤或停药后间期>15d,胆汁和混合型 >30d(除外慢代谢药)
2. 停药后肝功能异常指标不能迅速恢复:肝细胞 损伤型ALT峰值30d内下降<50%;胆汁淤积型 ALP或TB在180d内下降<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