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届高考地理三轮复习专题训练:地球上的大气

2020届高考地理三轮复习专题训练:地球上的大气

2020届高考地理三轮复习专题训练:地球上的大气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越强。

某校同学通过测量记录地表温度(表1),探究不同下垫面对地面辐射的影响。

读图,据此完成1~2题。

表1地表温度记录表单位:℃1. 依据表中数据,推测地面辐射从强到弱的排序是A.池塘、灌木土地、沙坑B.操场、草坪、沙坑C.草坪、池塘、灌木土地D.操场、沙坑、池塘2. 可以提高实验准确性的措施有A.每天测量一种下垫面地表温度,最后比较数据B.测量塑胶操场不同部位的温度,并计算平均值C.同时测量沙坑不同深度的温度,并计算平均值D.尽量选择草地的边缘测量温度,以免破坏草坪【答案】1. D 2. B【解析】1. 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越强。

表中下垫面的温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操场、沙坑、灌木土地、草坪、池塘,可推知地面辐射从强到弱依次为操场、沙坑、灌木土地、草坪、池塘,D正确。

2. 每天的辐射状况有差异,因此每天只测量一种下垫面地表温度,无论进行比较,A错误。

测量塑胶操场不同部位的温度,并计算平均值,可提高操场的实验准确性,B正确。

实验比较的是地表温度,只测量沙坑不同深度的温度而其他下垫面不是这样测量,则参照的标准出现偏差,C错误。

应选择草坪的中间,可减少其他下垫面的干扰,D错误。

考点:大气受热过程。

“冷岛效应”指地球上干旱地区的绿洲、湖泊,其夏季昼夜气温比附近沙漠、戈壁低,温差最大可达30℃左右,这是由于周围戈壁沙漠的高温气流在大气的平流作用下,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形成一种温润凉爽的小气候。

读图,据此完成3~4题。

3. “ 冷岛效应”会使绿洲地区A. 空气对流增强B. 热量交换变缓C. 水汽蒸发加快D. 地面风速增强4. 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冷岛效应”最显著的是A. 甲地B. 乙地C. 丙地D. 丁【答案】3. B 4. D【解析】3. “冷岛效应” 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大气结构稳定,会使绿洲地区热量交换变缓,B对。

气流稳定,年降水量减少,地面风速减弱,A、D错。

下面温度低,水汽蒸发减慢,C错。

故选B。

4. 读图,图中甲、丁、丙三地的绿洲面积小,“冷岛效应”不明显,A、C、D错。

乙地位于图示西部地区,绿洲面积大,“冷岛效应”最显著,B对。

故选B。

下图为2018年12月9日-2019年1月7日我国降水距平百分率分布图。

读图回答5~6题。

5. 导致这段时间我国西南地区到长江中下游一带地区降水距平百分率数值偏大的原因,该时段与正常年份相比,影响最小的是A. 南支西风偏强B. 副高偏强C. 偏北风偏强D. 空气湿度偏大6. 入冬以来,华北地区降雪极少,很多北方人喊着想看雪,导致北方地区该段时间降雪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A. 气温偏高B. 冬季风偏弱C. 空气偏干D. 气压偏高【答案】5. C 6. C【解析】考查影响天气的因素,常见天气系统与天气。

5. 据图可知,2018年12月9日—2019年1月7日西南地区到长江中下游一带地区降水距平百分率数值偏大,说明该地区降水量比平常偏多,主要是南支西风、副热带高压偏强,来自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水汽偏多,该地水汽充足,阴雨天气多;如果北来冷空气强,该地受干冷气流影响,降水偏少,故C项影响最小,符合题意,故选C。

6. 读材料可知,入冬以来,华北降水比常年降水偏少,主要是空气偏干,难以形成降水,C正确,故选C。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是影响我国大陆的重要天气系统。

我国东部的主要锋面雨带,通常位于副高脊线以北5~8个纬度距离处,并随副高的北进南退而移动。

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副高对我国天气影响示意图。

读图,回答7~8题。

7. 如副高控制区域位于图中位置,则雨带处于A. 南部沿海一带B. 长江中下游地区C. 华北地区D. 东北地区8. 当北方冷空气势力最强盛时A. 我国受副高控制最明显B. 我国锋面雨带控制华北地区C. 锋面雨带已撤离我国大陆D. 台风已蓄势待发【答案】7. D 8. C【解析】试题分析:7. 读图,如果副高控制区域位于图中位置,位于南部沿海地区,则雨带处于副高北部边缘冷暖气流交汇处,图示位置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B对。

南部沿海受副高影响,降水少,A错。

东北、华北地区受雨带影响时,副高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C、D错。

8. 当北方冷空气势力最强盛时,我国是冬季,受冬季大陆冷气团控制,盛行西北风,A错。

此时,雨带已经撤离我国大陆,B错,D对。

台风多发季节是夏秋季节,C错。

焚风效应是由山地引发的一种局地范围内的空气运动形式。

一般发生在背风坡地区,使气温比迎风坡异常变高。

湿绝热变化过程中随着水汽凝结会有热量的释放,导致其气温垂直递减率偏低。

下图为某山体两个坡向气温垂直分布理论模式。

读图完成9~10题。

9. 关于图中的判读正确的是A.曲线a反映的是湿绝热变化规律B.曲线b现象一般会出现焚风效应C.④处气温比①大致高12℃D.曲线b②至③区间的变化是因为水汽凝结释放热量10. 下列地理现象是与焚风效应无关的是A.澳大利亚西海岸出现热带荒漠B.大分水岭西侧草原植被C.安第斯山脉南段的东侧出现温带荒漠D.云南怒江谷地出现热带、亚热带稀疏草原【答案】9.D 10.A【解析】9. 湿绝热会使气温垂直递减率降低,图中a曲线反映气温垂直递减率大于6℃每千米,故A错误。

b曲线显示随着高度从3000米下降到500米气温只升高了10℃,不符合焚风气温高于迎风坡的特点,B错误。

A曲线垂直递减率大致是8℃/千米,④处气温应为23℃,①处气温为15℃,故C错误。

②至③区间海拔上升了3500米,气温只升高了10℃,气温垂直变化率较低,根据材料描述应为水汽凝结释放热量导致出现湿绝热。

D正确。

10. 澳大利亚西海岸出现荒漠的原因是位于回归线附近常年受副高控制干燥少雨导致的,与焚风无关,A正确。

大分水岭西侧的草原植被出现原因是山地阻挡了东南信风在山地背风坡的雨影区出现焚风导致气候干燥形成的;安第斯山脉南段东侧出现温带荒漠的原因是山地阻挡了盛行西风导致背风坡出现焚风形成的;云南怒江谷地出现热带亚热带草原是因为西南季风被阻挡形成的焚风导致的。

故选择A。

2019年1月27日,西安阴,大风降温,无降雪。

1月28日,欣宝随其父母从西安出发驾车去长安区秦岭北麓“南山温泉”度假酒店去游泳、泡温泉,途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新校区时,发现草坪及路边有明显积雪现象。

下图为西安地区简图。

据此完成下列11~12题。

11. 2019年1月27日西安所经历的天气系统是A.暖锋B.冷锋C.准静止锋D.反气旋12. 西安27日无降雪的原因是A.冷空气较弱B.西安空气干燥,湿度低C.暖空气较弱D.西安位于冷空气的下风向【答案】11. B 12. B【解析】本题考查常见的天气系统11. 1月27日,西安阴,大风降温,无降雪。

长安区有明显积雪现象,应为冷锋受地形抬升形成的降雪,1月27日西安所经历的天气系统是冷锋,选B。

12. 大风降温,说明冷空气较强,西安位于冷空气的上风向,没有形成降雪应与西安空气干燥,湿度低有关。

与暖空气弱无关,B正确。

下左图为天山天池气象站周边区域等高线(单位:m)分布示意图,右图为该气象站某日山谷风风速变化状况示意图。

据此完成13~14题。

13. 该日气象站A.以西北风为主B.白天为东南风,夜晚为西北风C.受积雪冰川影响,山风较谷风快D.受河谷地形影响.山风较谷风快14. 有关该气象站山谷风叙述正确的是A.山风较谷风更为湿润B.山谷风转化时间为午后14点左右C.夏季时,受谷风影响时间更短D.谷风转山风时,当地气温显著上升【答案】13. C 14. A【解析】13. 由左图中等高线与河流分布可知,西北部地势低,东南部地势高。

右图中显示气象站白天以谷风为主,夜间以山风为主,所以白天谷风应为气象站吹向左图中东南部山峰附近的西北风,夜间为山峰吹向气象站的东南风,A、B错误;受左图中东南部山峰附近积雪冰川影响,山顶温度进一步降低,加强了山风,C正确。

14. 气象站位于天池的西北方,山风需要越过天池水面,才能到达气象站,较来自河谷的谷风更为湿润,A 正确;冬季时,冰川面积更大,温度更低,导致山风存在时间更长,C错误;山谷风转换均发生在日出、日落后一段时间,温度变化已比较缓慢,B、D错误。

故选A。

右图为2020年3月某时刻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

读图,据此完成15~16题。

15. 关于图中两个锋面相似点的说法,正确的是A.锋线上各处气压都相等B.锋面过境都有雨雪天气C.都是冷气团向暖气团推进D.锋面的前进速度差异不大16. 若天气系统自西向东运动,未来几天北京天气可能的变化A.东南风转西北风B.风力逐渐转小C.天气由阴天转晴D.气温逐渐升高【答案】15.C 16.A【解析】15. 东北方向的锋线上气压不相等,A错误。

锋面过境有无雨雪,得看暖气团水汽情况,B错误。

都是冷锋,因而都是冷气团向暖气团推进,C正确。

东南方向冷锋受冷高压驱使,而西北方向冷锋前方则受冷高压阻挡,因此锋面前进速度不一,D错误。

16. 若天气系统自西向东运动,未来几天北京冷锋过境,过境前为东南风,过境后为西北风,A正确。

冷锋过境风力大,B错误。

天气转为阴雨,C错误。

冷锋过境气温降低,D错误。

【考点】常见的天气系统。

近地面某一个高度范围内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即上热下冷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我们称之为逆温。

当温度降至0℃以下,极易对茶树造成冻害,严重影响名优茶的产量和品质。

读“某年1月底某科研所对江苏一茶园进行的气温测试结果示意图”,完成17~18题。

17.依据图示信息可知A.白天出现了逆温现象B.树冠层的温差可达18℃C.冻害现象发生于日落时D.傍晚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18.为提高茶树树冠层的温度,可采取的措施是A.风扇扰动,使上下层空气混合B.开辟水塘,增大上下层温差C.地膜覆盖,促进空气对流运动D.建防护林,阻挡外来气流涌入【答案】17. D18. A【解析】17. 由图可知,逆温现象出现在夜晚;我国种植的茶树大多植株低矮,树冠层低,从图中信息可知,树冠层的温差最高在15℃左右;冻害现象发生时地表气温降至0℃以下,依据图示信息应发生于18时后,此时早已日落;傍晚离地面1 m处比3 m处降温快。

故选D。

18. 逆温层高度较低,可采用风扇扰动,使上下层空气混合,减少霜冻现象;开辟水塘,会减小上下层温差;地膜覆盖,会提高膜内温度,无法促进空气的对流运动;建防护林,通过增加大气湿度,调节小气候,从而降低霜冻程度,而不是阻挡外来气流涌入。

故选A。

二、综合题。

19.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天气或气象预报是使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未来某一地点地球大气层的状态进行预测,往往是使用收集的大量数据(气温、湿度、风向风速和气压等),结合目前对大气过程的认识(气象学)来确定未来天气变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