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脑血管痉挛

脑血管痉挛

脑血管痉挛是指颈内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动脉硬化斑块使血管腔狭窄和出现血流涡流。

当涡流加速时,刺激血管壁致血管痉挛而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旋涡减速时症状消失。

但一些学者认为由于脑血管结构的特殊性,不易发生痉挛。

不过多数学者认为血管痉挛无疑可以发生于颈内动脉与脑底动脉环,脑血管造影可见大动脉痉挛;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引起广泛的和局灶性脑血管痉挛;脑部手术时对脑的大动脉进行操作时,可见动脉的管径显著变细。

因此在持脑血管痉挛一、脑血管痉挛性头晕的特点:头晕呈持续性,也可以呈发作性,主要表现为旋转性眩晕,头晕发作时不敢活动,卧床不起,特别不能活动头部,严重时伴恶心,剧烈在呕吐,或者伴随耳鸣、头鸣,呈持续性低音调的耳鸣或头鸣,心情烦躁焦虑,或胸闷,心慌,气短,呼吸紧迫感,头脑不清晰,思维与记忆受影响。

二、脑血管痉挛性头痛的特点:持续性的头痛、头部闷痛、压迫感、沉重感,有的病人自诉为头部有"紧箍"感。

脑血管痉挛发生后,临床上常出现颅内压增高(头痛、呕吐、眼底水肿出现或加重),意识障碍加重。

病人由清醒转为嗜睡或昏迷;或由昏迷(早期脑血管痉挛多在2天内恢复)→清醒→昏迷(再次脑血管痉挛)。

这种动态的意识变化是脑血管痉挛的突出特点。

同时还常有不同程度的局灶性体征出现或加重,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等。

病人持续发热,周围血象白细胞持续增高。

而上述症状的加重,又难以再出血(如腰穿未能证实再出血)和颅内血肿等解1、血尿常规、血沉、血糖、血脂及心电图应列为常规检查项目。

2、脑脊液。

3、脑血管造影。

4、头颅CT扫描。

5、磁共振(MRI)。

一、局灶性癫痫各种类型局灶性癫痫发作的表现与TIA有相似性,如癫痫感觉性发作或运动性发作易与TIA混淆。

无张力性癫痫发作与猝倒发作相似。

较可的是进行24小时脑电Holter 监测,如有局灶性癫痫放电则可确诊为癫痫,如无异常则考虑为TIA的可能。

CT或MRI检查发现脑内有局灶性非梗死性病灶,也可考虑为癫痫。

二、美尼尔病眩晕发作持续时间较长(可达2-3天),伴有耳鸣,多次发作后听力减退,且无其他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三、晕厥病前多有眼发黑、头昏和站立不稳,伴有面色苍白、出冷汗、脉细和血压下降,和一过性意识障碍但倒地后很快恢复,且无神经定位体征。

多于直立位发生。

四、偏头痛多起病于青春期,常有家族史,发作以偏侧头痛、呕吐等植物神经症状为主,较少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丧失,发作时间也较长。

无论何种因素所致TIA都应看作是发生完全性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尤其是短时间内反复多次发作者。

本病可自行缓解,治疗着重于预防复发。

脑血管痉挛查找原因和进行积极治疗,尤应加强对动脉粥样硬化等的防治。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原因,可能是由于血肿或血凝块,对颅底动脉机械性牵拉、压迫,下丘脑释放的神经介质改变了交感神经张力,通过神经反射引起脑血管痉挛。

体液中的血管收缩物质增多,如血栓烷素A2,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等5 羟色胺增高是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主要原因。

脑血管痉挛是指脑动脉在一段时间内的异常收缩状态、常见于颅内动脉瘤破裂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

有人统计,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达16%~66%,其发生时间,一般多发生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2~3天,7~10天达高峰,以后逐渐缓解。

少数发生较晚(2周后),或持续时间较长(达数周至1个月)。

个别发生于30分钟或1~2天内,即所谓急性脑血管痉挛。

一、药物治疗1、脑血管扩张剂及扩容剂早期使用可明显减少和终止TIA临床发作。

可选用倍他啶20mg加入5%葡萄糖500ml,或低分子右旋糖酐或706代血浆500ml静滴。

维脑路通、西比灵等也可能有一定效果。

2、抗血小板聚集剂可减少微栓子的发生。

如无溃疡病或出血性疾病者常用阿司匹林治疗每日50mg--300mg不等,多数认为以较小剂量为宜,若长期服用剂量还可减少。

潘生丁(25mg 每日3次)与阿司匹林合用可起协同作用,且可减少阿司匹林剂量。

如病人不宜用阿司匹林或服用阿司匹林疗效不理想者,可改用噻氯吡啶(Ticlopidine200--250mg每日1--2次)或力克栓(ticlid)250mg,每日1次),治疗中,均需注意加强对出血等毒副作用的防治。

3、抗凝治疗对发作频繁、病情严重和逐次加重,且无明显抗凝治疗禁忌者,及早进行抗凝治疗对减免发作和预防脑梗死均有积极意义。

常用肝素12500U加入5%葡萄糖生理盐水中缓慢静滴,同时第一天可口服新双香豆素300mg或双香豆素100--200mg或华法令4--6mg。

每天检查凝血酶元时间及活动度,待稳定后每周测一次,以调整口服药量,要求静脉凝血时间维持在20--30分钟,凝血酶元活动度在15--25%。

以后维持量为新双香豆素150--225mg,双香豆素25--75mg或华法令2--4mg。

治疗期间应注意防治出血并发症。

停药应逐渐减量,以免发生"回跳作用"。

由于此治疗难以控制药量,且出血并发症多,目前中国较少采用。

脑血管痉挛4、钙拮抗剂能选择性地作用于脑血管平滑肌的钙通道,阻止钙离子由细胞外流入细胞内,具有防止脑动脉痉挛、扩张血管、增加脑血流和维持红细胞变形能力等作用。

一般多选用西比灵5--10mg,每日一次。

5、其它如体外反博、紫外线光量子疗法和血液稀释方法,以及川芎、丹参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中药也可选用。

用药建议:尽早应用尼莫地平以减少SAH相关的严重神经功能缺损。

尼莫地平可减少SAH相关的严重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状况良好的患者(Hunt & Hess分级Ⅰ、Ⅱ、Ⅲ级)应尽早给药(10mg~20mg,静点1mg/h,连续14天),此期最易因血管痉挛导致神经功能缺损。

最近的研究表明:尼莫地平还能降低Ⅳ、Ⅴ级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在上述剂量下,一些患者会出现低血压,可减慢速度或减量。

经回顾性研究还未有其它专门针对SAH有效的治疗药物。

二、外科手术治疗经血管造影证实有颈部大动脉有明显狭窄或闭塞病变,药物疗效差,病人一般情况允许,且有条件者可考虑颈内动脉内膜剥离术、支架放置术或颅内颅外血管吻合术。

对消除微栓塞、改善脑血流量和建立侧支循环均有一定疗效。

由于并非根治方法,且手术指征及效果尚未肯定,国内尚较少采用。

脑血管痉挛病史:明确的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SAH,病人有典型的剧烈头痛发作史。

其他情况还包括颅脑损伤、血管内介入治疗、颅脑手术或其他颅脑疾病史。

典型症状:脑血管痉挛本身并无典型的特异性临床表现,一般在SAH后3~5天,如果出现意识状态的恶化,甚至伴随新出现的局灶定位体征,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以及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如头痛、呕吐等,临床除外电解质紊乱(高钠血症),CT检查除外继发性脑积水及颅内血肿等后,需高度怀疑脑血管痉挛的可能性。

还有不明原因的体温升高、白细胞增多也需引起临床重视,存在脑血管痉挛的可能性。

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一、局灶性癫痫各种类型局灶性癫痫发作的表现与TIA有相似性,如癫痫感觉性发作或运动性发作易与TIA混淆。

无张力性癫痫发作与猝倒发作相似。

较可的是进行24小时脑电Holter 监测,如有局灶性癫痫放电则可确诊为癫痫,如无异常则考虑为TIA的可能。

CT或MRI检查发现脑内有局灶性非梗死性病灶,也可考虑为癫痫。

二、美尼尔病眩晕发作持续时间较长(可达2-3天),伴有耳鸣,多次发作后听力减退,且无其他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三、晕厥病前多有眼发黑、头昏和站立不稳,伴有面色苍白、出冷汗、脉细和血压下降,和一过性意识障碍但倒地后很快恢复,且无神经定位体征。

多于直立位发生。

四、偏头痛多起病于青春期,常有家族史,发作以偏侧头痛、呕吐等植物神经症状为主,较少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丧失,发作时间也较长。

无论何种因素所致TIA都应看作是发生完全性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尤其是短时间内反复多次发作者。

本病可自行缓解,治疗着重于预1、精神不安。

轻易发怒,易冲动或闷闷不乐,由此引起的精神紧张、不安、焦虑、烦躁等情绪极易诱发脑血管痉挛。

2、过度疲劳。

脑力劳动或体力劳动,过度的劳累也是诱发脑血管痉挛风的危险因素之一。

3、睡眠不足。

由此会使血压升高,精神不安,心情烦躁,血压不稳定。

4、运动不适。

适当的运动使人身心轻松,但运动剧烈或过度对身心有害。

5、身体肥胖。

肥胖会增加心脑负担,加速动脉硬化,使血压升高。

6、寒冷刺激。

寒冷刺激会使血压突然升高,易发脑血管痉挛。

7、饱食美食。

8、摄盐过多。

大量事实表明,摄入食盐愈多,脑血管痉挛发病愈高,死亡率也较高。

9、饮酒过量。

经常饮酒过量的人,脑血管障碍发病率高。

脑血管痉挛情绪波动、生气激动、心理障碍、紧张压力是发生脑血管痉挛最常见的原因,病人多数是学生,特别是高中高考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睡眠时间不足,完全没有放松的机会,最容易发生脑血管痉挛,失眠也可以引起脑血管痉挛。

青年女性,脑力劳动者发病率相对较高。

脑血管痉挛是在SAH后,颅底容量大血管迟发性收缩,常在血管造影或脑血流上表现为受累血管远端区域的灌注减少。

造影上血管痉挛有典型的短暂过程--出血后3~5天开始,5~14天狭窄到最大,2~4周后逐渐恢复。

约半数病例血管痉挛表现为迟发性神经系统缺损,可缓解防治脑血管痉挛(1)、合理膳食。

建议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少食油腻食品。

推荐饮用红葡萄酒(50~100mml)和绿茶,食用黄色食品(如胡萝卜、红薯、玉米、西红柿等)黑木耳和燕麦片。

(2)、适量运动。

最好的运动是步行,掌握“三五七”的运动是很安全的。

“三”指每天步行3公里,时间30分钟以上;“五”指每周运动五次以上;“七”指运动后心率加年龄约170。

这样的运动量属中等强度。

此外,还可以根据个人的情况慢跑、俞迦、打太极拳、骑车、游泳等。

有报道说,在运动量相当于步行或慢跑3公里者中,可以预防脑动脉硬化。

(3)、戒烟限酒。

吸烟的危害不容置疑,应下决心戒掉。

如尚不能彻底戒烟,建议你每日吸烟限制在5支以内。

可适量饮酒,建议饮少量红葡萄酒,啤酒不宜超过300ml,白酒不宜超过25ml,决不可酗酒。

(4)、心理平衡。

健康的生活方式很重要,所有保健措施中,心理平衡最为关健。

消除对疾病的顾虑,树立正确的对待疾病的态度,保持平静的心态和快乐的心境,避免情绪激动,几乎可以拮抗所有的内外不利因素。

脑血管痉挛的饮食注意事项1、增加纤维膳食:膳食中纤维有降低血清胆固醇浓度的作用。

膳食纤维含量丰富的食物主要是粗杂粮、米糠、麦麸、干豆类、海带、蔬菜、水果等,每日摄入纤维量35克—45克为宜。

具有降脂功能的常见食品还有洋葱、大蒜、香菇、木耳、芹菜等。

2、多吃鱼和鱼油:鱼油具有明显的调节血脂功能,能够预防动脉硬化。

大量摄取富含ω-3的鱼油可对心血管疾病有积极的预防作用。

国际营养组织建议:人们每天摄取2500千卡的能量,相应的应该摄取0.6—1克以EPA和DHA形式存在的ω-3脂肪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