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痉挛范围分为节段性(局限性)痉挛和弥漫性痉挛,或大血管 痉挛[4]。 笔者认为,外伤后 3~7 d 大血管痉挛高发 期 ,患 者 以 脑肿胀、脑梗死多见,痉挛发生后治疗困难,往往危及患者生 命;7~15 d 是微血管痉挛的高发期,患者以头痛难忍多见。尼 莫地平是一种钙离子拮抗剂,钙离子是肌肉神经末梢等组织 的兴奋-收缩及兴奋-释放偶联中的关键物质,对血管中平滑 肌有重要作用,它主要作用于微循环抑制钙离子进入平滑肌 细胞,抑制细胞外钙离子内流,使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的钙离 子减少,进而能缓解这种持续的血管痉挛状态,同时抑制了 内皮细胞和血小板释放血管活性物质。 此外,钙离子拮抗剂 有 助 于 增 进双 侧 循 环[5],而 且 尼 莫 地 平 可 以 使 脑 缺 血 和 脑 梗 死造成的死亡率显著下降。 临床上应该重视患者脑血管痉挛 的防治。 有文献报道 DCVS 发病率为 22%~66%, 于 SAH 后 3~4 d 发生,可持续 12 周。 本组资料 DCVS 发病率为 62.3%, DCVS 时 的 临 床 表 现 :DCVS 的 发 生 与 年 龄 、性 别 无 关 ,与 高 血压病史无关,但 SAH 再发出血与 DCVS 的发生有关。 动物 实 验[6]研 究 证 明 ,二 次 蛛 网 膜 下 腔 注 血 致 DCVS 的 发 生 率 比 一次注血明显增高, 三次注血 DCVS 的发生率又高于二次, 说明颅内大血管周围凝血块的持续存在, 是产生并加重 DCVS 的重要因素。
(3):87. (收 稿 日 期 :2010-11-19 )
!!!!!!!!!!!!!!!!!!!!!!!!!!!!!!!!!!!!!!!!!!!!!!!"
液正常、1 个月后头颅 CT 正常、再出血及并发症等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另外,SAH 并 DCVS 的主要病因
是颅内动脉瘤破裂,与动脉瘤的部位及大小无明显关系,DCVS 的发生与年龄、性别无关。 结论:基底池中凝血块的
存在是产生 DCVS 的直接原因。 尼莫地平治疗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显著。
17
18
18
1
2
对照组
4**
5**
9*
与 治 疗 组 比 较 ,*P<0.05 ,**P<0.01
7*
3
5*
Compared with the treatment group, *P<0.05, **P<0.01
3 讨论 外伤性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指外伤致蛛网膜下腔出血一
段时间后出现的脑血管痉挛性疾病[2]。 SAH 并 DCVS 的主要 临 床 体 征 是 意 识 障 碍 (73.7%)及 神 经 示 位 体 征 (44.7%)。 脑 血 管痉 挛 可 以 根 据 病 程 分 为 蛛 网 膜 下 腔 出 血 (SAH)后 的 急 性 脑血管痉挛和迟发性脑血管痉挛[3]。 急性血管痉挛多于 SAH 后 24 h 内发生, 有时自行缓解,DCVS 多于 SAH 后 3~4 d 发 生,1 周内为发病高峰,可持续至 3 周。 也可以根据部位或者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尼莫地平
[中图分类号] R743.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1)01(b)-051-02
Clinical features and treatment of delayed cerebral vasospasm
ZHOU Pingping (Cerebrovascular Hospital of Daqing Oilfield General Hospital Group, Daqing 163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icacy of the clinical treatment for the delayed cerebral vasospasm.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42 patients with delayed cerebral vasospasm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06 to February 2010 were retro 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patients were symptom relief after 1 week, 2 weeks mitigation of meningeal irritation, 4 weeks normal cerebrospinal fluid, after 1 month CT normal, then bleeding and complication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P<0.01). In addition, SAH and DCVS were the main causes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 rupture. And the location and size of the aneurysm was no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DCVS occurrence was no relationship with the age and sex. Conclusion: The existence of the base pool is to produce clot direct cause of DCVS. Nimodipine treatment of delayed cerebral vasospasm has significant effect. [Key words]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Delayed cerebral vasospasm; Nimodipine
所有观察病例均给予常规绝对卧床休息,给予脱水降颅
表 1 DCVS 与颅内动脉瘤部位的关系
Tab.1 The relationship of DCVS and parts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部位 大脑中动脉分支瘤
对 照 组 (n=21 )
数量 百分比(%)
4
23.5
治 疗 组 (n=21 )
本组资料根据我院 2006 年 3 月~2010 年 2 月 收 治 入 院 的 DCVS 患者 42 例,其中,男 23 例,女 19 例;年龄 21~78岁, 平均 48.7 岁。 均急性起病,且多在活动中发病,剧烈头痛、喷 射状呕吐、意识障碍轻、颈项强直征阳性;腰椎穿刺为血性脑 脊液;头颅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影,部分伴有脑室内高密度影。 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 21 例 ,给予 常 规 方 法 治 疗 ;治 疗 组 21 例,采用常规治疗配合尼莫地平治疗。 两组脑血管造影 下发生颅内动脉病变的部位关系见表 1。 DCVS 与颅内动脉 瘤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SAH 并 DCVS 的主要病 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 ,DCVS 的发生与动脉瘤所在的部 位 无 关。 1.2 治疗方法
2011 年 1 月第 8 卷第 2 期
· 临床研究 ·
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周萍萍 (大庆油田总医院集团脑血管医院,黑龙江大庆 163001)
[摘要] 目的:探讨迟发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 2006 年 3 月~2010 年 2 月收治入院的迟
发性脑血管痉挛患者 42 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治疗组患者经治疗后 1 周后症状减轻、2 周脑膜刺激征缓解、4 周脑脊
表 2 DCVS 与入院时临床级别的关系(例) Tab.2 The relationship of DCVS and the clinical level (case)
组别 对照组 治疗组
Ⅰ级 4
3
Hunt-Hess 分级
Ⅱ级
Ⅲ级
Ⅳ级
6
7
2
4
7
5
Ⅴ级 3
4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见表 3。 两组患者经治
统计分析采用 SPSS 13.0 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 计数资 料采用 χ2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CHINA MEDICAL HERALD 中国医药导报 51
· 临床研究 ·
2011 年 1 月第 8 卷第 2 期
2 结果 2.1 病情程度
依据 Hunt-Hess 分级的方法作为判断病情轻重的标准 , DCVS 的临床分级关系见表 2。 由表 2 可知,治疗组入院时临 床 级 别 与 对 照 组 比 较 ,差 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P>0.05 )。
Tab.3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after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 (case)
组别
1 周后症 2 周后脑膜 4 周后脑 1 个月后头 有高血 再出血及 状减轻 刺激征缓解 脊液正常 颅 CT 正常 压病史 并发症
治疗组 14
疗 后 ,1 周 后 症 状 减 轻 、2 周 后 脑 膜 刺 激 征 缓 解 、4 周 后 脑 脊 液正常、1 个月后头颅 CT 正常、再出血及并发症等均优于对 照组(P<0.05,P<0.01)。 研究结果表明,尼莫地平治疗迟发性 脑血管痉挛患者效果明显。
表 3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例)
数量
百 分 比 (%)
8
25.8
后交通动脉瘤
4
23.5
13
41.9
颈内动脉分支瘤
3
17.6
5
16.1
前交通动脉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