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及其对外贸易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及其对外贸易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及其对外贸易
很多人认为中国是个遥远的国家,人口众多,但是特别缺少其他国家拥有的物品,所以随时准备无限量地购买别国出售的任何货物。

①然而,真实的情况却是这样的:中国既不需要进口,也不需要出口,他们可以没有对外交往而安然独处。

中国有肥沃的土壤,能生产各种各样供食用的作物,中国的气候适宜各种果树的生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把农业提供衣食所需的产业,放在其他一切行业之上,中国不仅有这些,还有更多。

因此,外商从事对华贸易,只能指望以其货物为中国人介绍新口味、开发新需求,并要关注为他们提供真正所需要的商品。

条约第一次规定中外交往时所表达的那种乐观自信的期望,60年之后回首来看,发现从来没有实现过。

当然,贸易确实有增长,从贸易征收的税收也已翻了几倍,但是,远远没有达到我们的前辈所期望的。

其中的原因并非中国政府竭力反对对外贸易,而是中国人民不需要它。

中国有世界上最好的粮食大米,最好的饮料茶,最好的衣料棉布、丝绸和皮革。

中国拥有这些大宗物产,还有无数的土特产品,他们实在不需要从外面购买哪怕是一分钱的东西;而且他们自己的国家幅员如此辽阔,人口又是如此众多,他们自己之间的贸易就构成了庞大的、买卖两旺的市场,真是没有必要向外国出口。

这就解释了条约下的贸易,60年来为什么达不到第一个条约的制定者所预言的目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