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越战纪念碑与社会心理学分析

越战纪念碑与社会心理学分析

社会心理学指导教师:李香会设计艺术学(视传)学号:11105040406097姓名:李华越战纪念碑越战纪念碑,又称越南战争纪念碑、越战将士纪念碑、越战阵亡将士纪念碑、越战墙等,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中心区,坐落在离林肯纪念堂几百米的宪法公园的小树林里。

是由华裔设计师林璎设于1981年设计的一所标志性建筑。

这座建筑在设计之后曾经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争议存在于多方面,当时代表美国建筑界和艺术届的八位德高望重的大师来作为评委经过两次最终表决,认定是林璎的作品为最佳作品。

但是却遭到了来自越战老兵,还有修建纪念碑的赞助商等部分人群的反对,甚至最后闹到了美国国会。

虽然艺术界与新闻界均对她的作品赞许有加,但退伍军人协会却表示不满越战士兵的雕像。

一些越战老兵认为,纪念碑本该拔地而起,而不是陷入地下,与阿灵顿国家公墓里硫磺岛升旗雕塑那样反映传统军队形象不同,她的这份色调灰暗且朴实无华的设计方案是对战死者的不敬,还有人认为,阵亡者的名字应该按照英文字母的顺序排列,而不是按照他们战死的时间排列;甚至,由于她是华裔,受到种族主义分子和一些越战老兵的抵制。

他们从政治上施加压力,要求评审委员会更改原设计。

但是在重新组织评审团后,第二次评审结果她的设计仍然获得第一名。

委员会为慎重起见,重新仔细审阅了林璎的作品,审阅之后觉得仍然是一个佳作,就拒绝了退伍军人的要求。

当时,内政部长华特还曾经出面,下令暂停工程进度,并要求在V字型建筑的中间,放一座雕像并悬挂一面美国国旗。

林璎面临种种压力仍不肯妥协,毅然要求撤回自己设计人的名字,因为,她觉得如此这般的要求和篡改,已经破坏了她的原设计精神,刻上她名字不但是个谎言,对她来说也是一种侮辱。

在她的坚持下,插国旗之举取消,三位越战军人的雕像也被移往V型碑石的侧面。

林璎的作品之后引发了我们的思考,究竟是评委们是正确的还是那些反对者是正确的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个。

首先是关于设计目标的确立,我们参照设计群体和它的需求层次来分析。

设计目标是对于死亡战士的纪念。

目的是警醒人们不要忘记过去的。

到底建“越战纪念碑”的意义是什么,尤其是一座20世纪的纪念碑的意义是什么?当宝贵的生命首先成为了战争的代价时,这些“人”无疑是第一个应该被记住的。

因而这项设计的主体肯定是“人”而不是政治。

只有当你接受了这种痛苦,接受了这种死亡的现实之后,才可能走出它们的阴影,从而超越它们。

就在你读到并触摸每个名字的瞬间,这种痛苦会立刻渗透出来。

而我的确希望人们会为之哭泣,并从此主宰着自己回归光明与现实。

假如你不能接受这个现实,就永远无法从中解脱出来。

所以一座纪念碑应该是“真实”的写照。

首先要接受和承认痛苦已经存在,然后才有机会去愈合那些伤口。

”按照林璎自己的解释,好像是地球被(战争)砍了一刀,留下了这个不能愈合的伤痕。

黑色的、像两面镜子一样的花岗岩墙体,两墙相交的中轴最深,约有3米,逐渐向两端浮升,直到地面消失。

V型的碑体向两个方向各伸出200英尺,分别指向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通过借景让人们时时感受到纪念碑与这两座象征国家的纪念建筑之间密切的联系。

后者在天空的映衬下显得高耸而又端庄,前者则伸入大地之中绵延而哀伤,场所的寓意贴切、深刻。

在林璎的设计中,设计师所参照的用户群体是设计师本身,而并非是一些受众群体,林英老师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从未改变,因为她以她的理解去读懂历史,她能够将自己的对于战争那种痛苦以自己独特的设计角度来做出判断,是尊重自己,也是对死去的人的尊重。

需求的群体不同,所做的设计也不会相同。

需求和设计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作用。

需求和设计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作用。

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该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需求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人人都有需要,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二是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

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

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

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

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

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

总之,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

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

林英女士对于她自己的设计,完全没有被屈服于部分人的压力,包括起初的那些美国大兵,还有主办方,甚至承建方。

越战纪念碑是林璎要求社会对其的能力的认可和希望得到社会的承认,当纪念碑开放日的时候到今天,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得到公众的认可,它已经成为了美国标志性建筑之一。

最后的设计受众的群体对于这座纪念碑的认可也恰好反映了这种关系。

我们在从建筑设计方法来思考这个问题。

由建筑的内与外的设计来说明,关于具体设计之前的思考.在做设计之前,或者说无具象设计的状态下的时候,自己有没有思考过建筑本身的意义是什么‘?自己对设计又有怎样的追求呢?也就是说如何树立自己的建筑价值取向。

这步至关重要,很多人拿了设计题目后就埋头苦干,集中精力在“做”上面,却没有在“想”上深花功夫。

这样的设计只能说是没有错误的设计,但深度上有所欠缺,所以先建立自己的建筑价值观,定位一个努力的方向是做设计前应该思考的,有个目标后,自身常常会陷入一种自问自答的状态,伴随着越来越丰富的履历与理论的影响,自己该走的那条路也渐渐明晰起来。

在设计之前,设计师经常思考建筑为什么存在,除去功能和最基本的要求,建筑又应该体现什么呢?我认为建筑最终体现的是一种对人文的关怀。

我们现在看到的传统建筑形制是经人类世世代代发展与改进中形成的,然而这些形式上的特征只是表面的表达方式,这种形制的形成是由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方式与心理结构而决定的,形制风格的成熟表明这种建筑适应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心理结构,这就是为什么说建筑是哲学的末班车,永恒的建筑形制必将符合人类哲学理念,这也是隐藏在建筑背后却又是能让建筑散发永恒魅力的关键。

心理学家荣格在精神分析学上发展了弗洛伊德的学说,讲人的精神分为三个层次:意识,个体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处在心灵最深层的集体无意识,是人类演化过程中的精神剩余物,包含着远祖在内的过去所有世代积累起来的经验。

这是一个抽象的事物,而建筑就是把这抽象的事物引导向实体发展,说白了,建筑就是一个载体,承载着像“根”一样植于人类心底的那份情感意识。

好的艺术作品都具备同一点要素,都体现出了人类普遍共有的情感,建筑也不例外,要使建筑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就应该把目光转向历史,转向传统,用建筑来承载与续写文化的精髓。

确定了这个设计目标后,具体的步骤就可以展开了,我习惯于把设计过程分成“内”与“外”的两个部分“内”的研究“内”是指建筑生成的逻辑,要建造一个建筑就必须有场地,而个地方必定有自己的历史,这个历史对于建筑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建筑师,应该去了解场地,了解它的历史,它的根。

在设计时,林璎研究了各个领域艺术和文化,了解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纪念物是如何纪念死者,还阅读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关于战士的杂志。

林璎曾利用假期自费到欧州考察,走访了许多墓园,研究对死者悼念的形式,她觉得墓园设计也是一项专门的学问,两个星期以后,她做出了模型。

“外”的思考“外”是指强调与重视场所对建筑的影响意义。

记得拉菲尔·莫内欧讲过:“场址是一种有期待的实体,它总是等待着它所期待的建筑建于其上,通过这个建筑物来表现它隐藏着的特征。

”的确,在我眼里,场所如同人类一般有着自己的感情与特征,作为建筑师必须静下心来去聆听场地的低声细语。

在我看来,每个场所都是独无二的,都有自己最独特的特征,这些特征是由场地内部与场地周边环境一同影响而生成的,如果不重视场地的话,做出来的设计就会显得与环境格格不入。

正是因为场地间的相异性,才使得相同类型的建筑也可以展现出不同的形态,世界因此丰富与多彩。

越战纪念碑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中心区,坐落在离林肯纪念堂几百米的宪法公园的小树林里。

建筑将设置在越战纪念碑和林肯纪念堂之间的地。

该纪念碑由用黑色花岗岩砌成的长500英尺的V字型碑体构成,用于纪念越战时期服役于越南期间战死的美国士兵和将官,闪闪生辉的黑色大理石墙上依每个人战死的日期为序,刻划着美军57000多名1959年至1975年间在越南战争中阵亡者的名字。

这座有着特殊意义的纪念碑落成向公众开放,迎接每日像流水般朝它走来的人们,现在它已经成为了华盛顿特区游览者最喜欢的去处之一,也已是普通美国人展现现有的以及永久存在的悲痛和哀思的地方这段黑色的墙揭示了美国历史上黑暗的一页,诉说着过往沉重的苦难,但是,它所体现出来的超越于政治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敢于直面历史的勇气,却让参观者对美国人民肃然起敬。

这座看似简单的纪念碑无言地促使美国人正视越南战争的结局,开始了治疗战争创伤的漫长历程,特别在那些越战老兵的心中,这座纪念碑引发了他们无穷的思考,促使他们来到这里,怀念战死的人们,思索生活的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