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老年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

老年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

该理论的基本模式是: 第一阶段,让老人了解到社会上现存的对老年人之偏见及
错误观念。 第二阶段,改善老年人的客 Nhomakorabea环境,通过提倡政府资助的
服务来解决老年人的住房、医疗、贫困等问题。 第三阶段,鼓励老人的自我计划、自我决定,增强老人自
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
启示:社会环境会直接关联到老年人的行为和心理,而社 会上人际关系的互动也会对老年人的自我形象有重大的影 响。因此,老年社会工作者可以凭借着改善环境以便于老 人个性的表达,使得有自贬或自卑倾向的老人得以独立地 作出决定,从而使老人的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能在积极的 互动环境中得到改善。
.
老人人格类型理论对于开展老年社会工作的启示 是,应该根据老人的不同心理特点和人格类型来 确立老人的晚年生活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老人 服务的项目和内容,并且采取符合不同类型的老 年服务对象特点的助人手法。
当然,在老年服务工作中也要小心避免因刻意关 注不同人格类型而给老人贴上人为的标签,从而 给老人造成伤害。
.
对脱离理论的批评
个体差异:与活动理论相似,脱离理论没有说明个人爱好 的可变性。
社会排斥:老年人脱离社会可能不是个人的选择,而是我 们的社会不再为他们提供继续参与的机会。
负面效应:不能认为老年人退出有用的角色对社会必定有 利——基于退休金供给,技能丧失,生产能力等方面的考 虑。
.
小结
理论局限:只注意老年人做什么而不考虑引起老年人这样做 的社会条件和政策原因是不适当的。
因此,接受消极标志的老年人随后会进入消极和依赖 的地位。当他们学会老年人在我们的社会“应该”如 何行事的方式时,原先的独立自主能力便会衰退。他 们感到自己没有能力,于是便开始越来越消极。
.
案例:社会的不良标签
有时老年人一些正常的情绪反应会被他人视为病兆而作出过分的 反应,从而对老人的自我认知带来损害。例如,因患老年病而健 康受损的老人,询问子女自己是否应该搬过去与其同住。这种询 问就很可能被子女视为老人无能力再作任何决定的表现,从此凡 事处处为老人作决定。这种关心久而久之就会对老人产生一种消 极暗示,让老人觉得自己的确缺乏能力而把一切决定权都交给子 女。也就是说,接受消极标志的老人随后会进入消极和依赖的地 位,丧失原先的独立自主能力。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案例表明, 对老年人的过分关心导致老年人认为自已无用的错误认知,从而 对老年人的身心带来损害。
1、相关因素:社会经济、生活方式、代与代之间的关 系等可变因素可能比在活动性与生活满意程度、健康、 幸福之间已认可的关系更为重要。
2、个体差异:有些老年人活动不积极却很快活;而另 一些老年人活动积极却不快活。
3、前提假设:(1)未必想继续他们过去的活动。 “什么也不干”、“坐在摇椅里”。(2)成年时他们 未必积极活动。对比有成就的人,有依赖性和内向的 人可能甘愿在晚年维持相反的状况。
.
老年次文化理论对开展老年社会工作有很大的 指导意义,即需要根据老年群体所遵循的价值 标准和行为规范来和老年人互动与对话,并根 据老年人次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来设计老年 社会工作的服务项目,应该尽量避免用其他年 龄组群体的文化强加于老人身上,或者以此来 衡量老年人的价值标准、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这种理论认为,个人为满意的衰老过程规定自己的标准,而 不是试图适应共同的规范。
.
对连续性理论的批评
行为的延续性:老年期的生活方式是由早先的生活方式 发展起来,并持续至老年的?——单线决定论
改变的可能性:例如,许多妇女在老年时接受了比较典 型的“男子汉”性格;而有些老年男子却有通常被称之 为“女性化”的倾向。
2、摇椅型——这类老人属于依赖型的人,不拘小节,也 无大志,把退休看成是解除责任的一个有利时机,正好安 享晚年而不用在工作单位里忙忙碌碌。他们对于老迈并不 恐惧。
.
3、防卫型——这类老人防卫心很强,固执刻板,通常在年 轻时工作勤奋负责,遵守规范,重视事业方面的成就及贡献。 退休后比较不能适应晚年生活,依然想寻找工作,期望通过 忙碌的工作来保持活力和消除对衰老的恐惧。
.
十、社会化理论
社会化是一个终身的过程。 美国著名学者M·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一书中提出三种不
.
二、活动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 1、老年是中年期的延长,老年人仍与中年时代一样可以
从事社会上的工作,参与社会活动; 2、活动水平高的老年人比活动水平低的老年人更容易感
到生活满意和更能够适应社会; 3、老年人应该尽可能长久地保持中年人的生活方式以否
定老年的存在,用新的角色来取代因丧偶或退休而失去角 色,从而把自身与社会的距离缩小到最低限度。
例如,我们社会的大多数男子都有关于在适当的年龄 从学校毕业、开始工作、结婚、建立家庭,然后达到 他们专业的顶峰和退休的预期。
.
一、角色理论
每一个社会通过社会化传达年龄标准。人们的 终身经历就是去学习如何扮演新的角色,适应 不断改变的角色和放弃过去的角色,从而使自 己与社会一体化。
我们往往认为社会化主要发生在儿童期,但我 们一生都在不断地适应新的角色;老年人要适 应随着老年而来的许多角色。
.
九、老年亚文化理论
老年次文化理论认为:老人由于身心社交等各个方面 的衰退,所以适应环境和年轻人相比有更多的困难。 这种状况会导致老人之间的互动较于其他年龄组的人 的互动为多,换句话说,老人之间比较谈得来,容易 相处,与年轻人相处总觉得兴趣及价值观点不相符合, 话不投机甚至互相排斥,如此就会产生老年次文化, 即老人独特的价值观点、态度取向以及行为。互相交 往、聚集,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老年文化,这种文化 是对社会主文化的补充,同时又和其他年龄组的社会 群体的文化相区别。
老年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
.
理论:何谓与何为?
我国《现代汉语词典》: “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
会的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
.
美国《哈珀柯林斯社会学词典》:
理论: (1)由逻辑的或数学的陈述所连接的一组假设或命题,它
对经验现实的某一领域或某一类现象提出解释。
“理论是一组相互联系的命题,其中一些命题可以通过经验检验。”(林南)
.
四、连续理论
无论年轻或年老,人们都有不同的个性和生活方式,而个性 在适应衰老时起着重要的作用。总是消极或退缩的人不可能 在退休后成为活动分子。同样,一贯活跃自信和参与社会的 人在老年时不可能安静地坐在家里。
主要的个性特点和价值观念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更加突出。 如果一个人在逐渐变老时保持一种成熟和完整的个性,那么, 她或他便会有一个结果良好的老年。
在这个重建的过程中,老年社会工作者可以尝试从上述三 个不同阶段上的介人而协助老年人去适应社会互动中所带 来的困惑。
.
七、人生回顾理论
布特勒(Butler)在1963年提出这个理论。认为有许多老年人 在老年期的一个基本人格特征就是喜欢回顾往事。这种特征 的产生主要缘于老年人的一种观念,认为自己已经日渐暮年, 余日无多,因此在心理上产生“人生回顾过程”。
事实上在海外专业的老年个案工作中确实已经 采用了这种辅导技巧。
.
八、老年人格类型理论
美国有心理学家按照人格与调适情况,将老人分为下列五 种类型:
1、成熟型——具有这种人格特性的老人从幼年至中年, 环境顺遂事业成就,从而能够平稳地进入老年,对于退休 和老化能够理智地表示接受,不悲观、不退缩、既不过于 进取也不过于自我防卫。
5.自怨自艾型
这种类型的老人和愤怒型的老人相比较,相同之处在于 年轻的时候事业都没有成就,或者遭受重大挫折,总之, 人生处处不顺利或不得志。
两者不同之处在于愤怒型的老人常把自己的不得志都归 罪于别人,而自怨自艾型的老人则只埋怨自己,认为都 是自己不努力或者没能力才虚度终年。
因此,心里郁闷、沮丧、消沉、常有“人老珠黄不值 钱”、“活着没有意思,只有死才能解脱”的消极、悲 观的思想。
这两种理论的潜在危险是社会和老年人可能把它们解释成约 定俗成的规矩,例如,老年人可能认为,他们应该以某些方 式行事。两种理论都可以更恰当地被描述为关于在老年时如 何生活的哲学忠告,而不是对衰老过程的解释。在我们能够 解释为什么有些老年人为积极活动的老年期感到快乐;而另 一些老年人甘愿减少他们的活动和参与之前需要考虑更多的 可变因素。
老人们回顾往事的方式包括: (1)与亲朋好友或晚辈谈论往事; (2)怀念家乡,尤其回顾自己孩童时期家乡的生活情景; (3)对镜凝视追忆自己从前的容额并且发出由衷的感慨; (4)一些有较高文化的老人还喜欢撰写有关怀旧的文章。
.
人生回顾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启发在于:在 对老年人开展辅导或个案工作时,恰当地引导 老人怀旧和回顾往事,对老人的自信心和能力 的提升有极大的帮助。
4.愤怒型——这种人格类型的老人通常在年轻的时候碌碌 无为,甚至有失败和遭受重大挫折的经历,因而到了晚年就 非常伤悲,但这类老人常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客观因素,或 者埋怨环境太差使其无法发展,或者指责他人从中作梗致使 自己不能作为,等等,故而常常牢骚满腹,愤世嫉俗,常和 别人发生冲突。情绪方面的失衡,又会导致这类老人在生理 方面的病症,最终影响健康和寿命。
(2)在不太严格的意义上,有关现实某一领域的任何抽象 的、一般性的陈述都可称为理论,它通常包括对一般性 概念的详细阐述。
“理论是对与生活某一方面有关的事实与规律的系统性解释。”(巴比)
.
理论:何谓与何为?
理论是以一种系统化的方式将经验世界中某些被挑选的 方面概念化并组织起来的一组内在相关的命题。
.
三、脱离理论
脱离理论的基础是假设能力不可避免地会随着年龄的增长 而下降,脱离对社会和个人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老年人希望摆脱要求他们具有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社会 期望。因此脱离是一种适应行为,使老年人可以保持一种 平静的感觉,同时扮演比较次要的社会角色。
当老年人脱离了社会的主流时,他们的死亡也被认为不会 破坏社会的最佳功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