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单元 至爱亲情

第二单元 至爱亲情

七年级语文·上新课标[人]第6课散步1.易错字熬(áo)嫩.芽(nân)水波粼.粼(lín)分歧.(qí)霎.时(shà)鱼塘.(táng) 2.多音字泡(pào)水泡水面上或水里面的半球状或球状气泡。

(pāo)眼泡上眼皮。

背(bēi)背负承当,担负。

(bâi)背影人体的背面形象。

铺(pū)铺床铺设卧具,整理被褥。

(pù)床铺床和铺的总称。

尽(jìn)尽头末尾;终点,结束的地方。

(jǐn)尽管表示不必考虑别的,放心去做。

连词,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

3.形近字熬(áo)煎熬煎干,炒干。

鳌(áo)巨鳌传说中海里的大龟或大鳖。

拆(chāi)拆迁裂开。

析(xī)分析劈,劈木头。

歧(qí)分歧多余的脚趾。

岐(qí)岐黄之术古地名。

陕西岐山县。

信服:相信并佩服。

分歧:(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有差别。

各得其所: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委屈: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莫怀戚,1951年生于重庆。

1980年莫怀戚在大学时开始文学创作,现已从事文学创作三十余年。

他的创作以小说见长,也擅长散文。

他的作品很注意发掘生活中的情趣,颇富人情味,我们从《散步》中可以领悟这一特色。

其代表作有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小说《透支时代》《花样年月》等。

【文题解说】“散步”的意思是随便走走,是一种休息方式。

本文主要写的就是作者一家三代四口人一次典型的散步经历。

文题就是文章主要内容的高度浓缩,也是文章的线索,作者通过把散步中几个相关的细节连缀起来,从而揭示祖孙三代人互敬互爱的主题。

【创作背景】作者写此文之前,确实有一次全家三代四口人散步的经历,里面的真人真景及部分真事也与课文内容毫无二致,但作者当时并没有产生创作动机。

1985年,作者从他的好友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那里得知:在美国人眼里,中国人尊老爱幼、赡养父母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而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

作者听后感慨不已:我们自己丢掉的,发达国家的人却拾起来。

于是作者开始重新审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价值的民族遗产。

写作的念头就此产生了。

作者通过选取祖孙三代在田野里散步这个生活侧面,生动地展示了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真善美的颂歌。

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

所以,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上,学生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应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

所以在教学本课时要贯串这一要求。

本课为2课时。

1.了解叙事类散文的文学常识,识记并积累“熬、霎、粼、分歧”等字词。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3.学习以小见大、结尾提升主题的写作方法。

4.领悟本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方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理解具体的句子来体会文章所散发出的人性美和语言美。

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重点】感悟课文内容,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美。

【难点】领悟本文以小见大、结尾提升主题的写法,以及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第课时1.了解叙事类散文的文学常识,识记并积累“熬、霎、粼、分歧”等字词。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3.初步感悟文中的亲情和文章优美的语言。

初步感悟文中的亲情和文章优美的语言。

,看看它讲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故事。

2.教师出示散文常识及写作背景。

【投影显示,学生自读,师适当点拨。

】(1)作者简介:莫怀戚,1951年生于重庆。

1980年莫怀戚在大学时开始文学创作,现已从事文学创作三十余年。

他的创作以小说见长,也擅长散文。

他的作品很注意发掘生活中的情趣,颇富人情味,我们从《散步》中可以领悟这一特色。

其代表作有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小说《透支时代》《花样年月》等。

(2)散文常识: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

它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

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

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

二、初读感知,自主探究[设计意图]此处设计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本,便于学生对文本“整体美”的充分认识。

1.初步感知。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说说散步过程中的“分歧”以及是如何解决的。

【生边读边标记,在理顺要素的基础上自主概述。

】〔明确〕“我”带着妻子和儿子在初春的季节里到田野去散步。

母亲身体不好要走大路,儿子觉得小路有趣要走小路。

“我”选择走大路照顾母亲,母亲却变了主意要走小路。

“我”和妻子分别背起了母亲和儿子,感觉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2.初读感受。

【听配乐课文朗诵。

】在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你从文中悟出了什么?【生边听边思考,小组内交流意见,指定学生在全班内交流看法,师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及时点拨即可。

】三、合作探究,自主感悟[设计意图]语言的感知与赏析有利于学生的审美教育和主观能动意识的发展,亲情的感悟有利于学生的情感熏陶。

1.交流朗读,感受唯美的语言。

通过听读和朗读,找出你认为最感人的细节,用“我喜欢……因为……”的句式加以品析。

【小组内完成交流,然后在班内展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示例:①我喜欢第4自然段中“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因为这个句子透露出春天的气息,使人感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召唤。

②我喜欢第5自然段中“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这个句子,因为这个句子具有对称美,前后句子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③我喜欢第2自然段中“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因为这个句子写出了母亲很尊重“我”。

母子之间互相尊重,相处和谐,充满骨肉亲情。

2.感悟亲情。

从文中的描写中,你能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用一个词语概述。

【生独立思考,鼓励其说出原因。

】示例:其乐融融、和谐、温馨、温暖、团结等。

散步母亲要走大路↑承上“我”和妻子责任重大→使命感儿子要走小路↓启下第课时一、前情回顾[设计意图]对上节所学课文内容的回顾,便于课上学生对本课重点进行深度思考。

概述本文记叙的要素。

【独立思考,小组互测。

】1.散步的时间是2.散步的地点是3.散步的人物有4.他们在散步中发生了5.在发生分歧时,“我”决定,母亲决定,最终。

二、人物探究[设计意图]对于人物的了解和认识难度不大,学生完全可以在自读课文中充分感悟。

也为下面对课文主旨的探究做了铺垫。

1.人物探究。

【自读课文,品析母亲、“我”、妻子和儿子的形象。

边读边悟,独立思考,组内交流,班内展示。

】〔明确〕“我”——孝敬体贴,有责任感。

母亲——善解人意,疼爱小辈。

妻子——温柔贤惠,尊老爱幼。

儿子——聪明乖巧,非常懂事。

2.深层分析。

如果你手中有一束鲜花,你最想送给文中的哪个人?请说说理由。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及时鼓励,及时肯定。

】三、深层探究[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帮助学生学会“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便于学生理解文章要表现的主旨,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和教育。

1.写法探究。

你认为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在什么地方?【组内交流,互相补充。

】〔明确〕(1)本文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作者选取“散步”这一生活侧面,表现那种对人类社会的繁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道德、情感,用的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文章不长,但是写得情趣盎然。

(2)通过细节描写,展示人物感情。

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我”经过思考决定走大路——走大路方便老人。

“我”理所当然地照顾母亲,反映了对母亲的尊敬。

母亲改变了主意让走小路——走小路孩子感兴趣。

母亲慈祥,想让孙子高兴,改变了主意,体现了母亲对孙子的喜欢和爱护。

这两处情节,反映了两代人的具体心态,表现了一个幸福家庭在散步中互敬互爱、十分融洽的气氛。

2.难点探究。

通过前面的学习,你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含义?【点拨:“我”和妻子在家庭的地位怎样?“我”和妻子背着谁,他们象征了什么?“整个世界”代表了什么?】〔明确〕“我”和“妻子”人到中年,站在人生的中点上,肩负着承上启下的责任。

对上,肩负着赡养老人的义务;对下,承担着培养教育子女的重任。

这句话形象地表明了“我”对生活有一种使命感。

3.主旨探究。

本文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生结合前面的体会,独立思考完成。

】〔明确〕作者通过选取祖孙三代一家人在田野里散步这个生活侧面,生动地展示了这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四、拓展迁移[设计意图]组织学生畅所欲言谈论亲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对亲情的重新感悟认知。

请学生描述自己的家庭生活中最温馨、最动人的一件事或一个片段。

比如一次生日聚会、一份特殊的礼物、一个微笑、一杯牛奶……【组内交流完成,班内展示。

】”散 步情趣盎然 含义丰富 言在意外“我”劝母亲散步全家一起散步选择大路小路的分歧走大路(“我”)尊老走小路(母亲)爱幼“我”决定委屈儿子母亲却依从了孙子“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第7课 散文诗二首1.易错字 匿.笑(nì) 祷.告(dǎo) 徘徊..(páihuái) 攲.斜(qī) 荫蔽.(bì) 菡萏..(hàndàn)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有诗集《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

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他是一位多产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创作了1500多幅画,写了难以统计的众多歌曲等。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著名的诗人、作家、小说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

冰心一生很勤奋。

她有句座右铭:多读书,读好书,读书好。

她的《繁星》《春水》是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小诗集,她的《寄小读者》深受少年读者的喜爱。

【文题解说】 《金色花》题目中的“金色花”是印度圣树,木兰花属植物,开金黄色碎花。

诗中的“金色花”喻儿童,以此为题,点明写作意象和内容,借以赞美母子之爱。

《荷叶·母亲》“荷叶”,莲的叶子。

文题之所以用“荷叶·母亲”,是因为作者于诗中借雨中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的情境抒写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富有韵味。

【创作背景】《金色花》是泰戈尔散文诗集《新月集》中的代表作,是他的早期作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