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3章-生态学理论基础2016

第3章-生态学理论基础2016

15
(五)大气和风的生态作用
✓大气为生物提供生命元素-氧、碳和氮; ✓大气组分的失衡对生物产生不利影响,如 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效应; ✓风有利于生物基因交流(如风媒花) ; ✓风可以来影响生物的分布和生长,如地形 雨、焚风(foehn)效应等。
三、生态因子的作用特点
综合性 主导性 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 阶段性: 限制性 直接性和间接性
8
二、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二)生态学的宏观研究对象 ✓生物个体或物种(species):能够实际 地或潜在地彼此杂交的个体组合。如鲤鱼、 黄牛等; ✓生物种群(population):在特定的时间 和一定的空间中生活和繁殖的同种个体所 组成的群体。如高山草甸、季风常绿阔叶 林等;
9
✓生态系统(ecosystem):生物有机体及无机 环境之间的有机整体。生物组分包括生产者 (producer)、消费者(consumer)和分解者 (decomposer)。 ✓景观(landscape):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镶 嵌构成、以类似形式重复出现、具有高度空间 异质性的区域,具有明显的视觉特征的地理实 体,具有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
三、群落的稳定性
(一) 群落稳定性的定义
✓ 群落的稳定性具有两层含义:群落的抗干扰 能力,即抵抗力稳定性;群落受到干扰后恢 复到原平衡态的能力,即恢复力稳定性。
✓ 群落稳定性的两种观点: 平衡说和非平衡说
两种对立的观点。平衡说认为,共同生活在同
一群落的物种处于一种稳定状态。非平衡说认
为,自然界中的群落不存在全局稳定性,有的
a) 具长喙或吸管适宜吸食 花蜜的蜂鸟(昼)和鹰蛾 (夜)
b) 具流线体形适宜游泳的 海洋动物鯊(鱼类)、鱼 龙(史前爬行类)、海豚 (哺乳类)
c) 前后肢爪间具毡状皮肤 适宜滑翔的北美飞鼠 (啮齿类)和澳洲滑鼠 (有袋类)
动物的趋同适应示意图 (Smith, R., 1974)
25
夏威夷细嘴食虫(食蜜)鸣鸟因食性分化产生的形态 辐射(趋异)适应 (R. Smith, 1974)。
时间
三、群落的稳定性
干扰
正常作用范围
功能轨迹曲线

态 系 统 功 能
恢复力的量度:当一次干扰后 的恢复时间一定时,此区域的 面积越大(轨迹回复到接近正 常范围越早),生态系统的恢 复力越强;或者,当一次干扰
强度一定时,此区域的宽度越
小(轨迹回复到正常范围越快),
28
二、种群的数量调节
(一)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 ✓种群数量会增长主要有两种方式: —J型增长:无限环境中的增长模式; —S型增长:有限环境中的增长模式。
29
二、种群的数量调节
(二)-3/2自疏法则
✓自疏过程中存活个体平均株干重与种群密度之 间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W
K
d
3 2
其中种群密度(d)的指数-3/2经多种植物定量测 定为一恒值,因此称为-3/2自疏法则。
—植物的生态适应: —动物的生态适应:
19
A 北极狐 (Alopex lagopus)
B赤 狐 (Vulpes vulpes)
C 大耳狐 (Fennecus zerda)
三种不同狐狸的头部及耳朵比较(引自Dreux, 1974)
20
四、生物对环境(生态因子)的适应
(三)生物对水分因子的生态适应 ✓ 植物:依据对水分的需求量和依赖程度, 可将植物划分为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 ✓ 动物:依据对水分的需求和依赖程度,可 将其划分为陆生动物和水生动物。
12
二、环境(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
(一)光因子的生态作用
✓光因子的生态作用主要表现在光照强度(光 补偿点、光饱和点)、光质(可见光、不可见 光)和光周期(日周期、年周期)三个方面。
(二)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 ✓温度“三基点”;最高、最适、最低温度 ✓积温的作用:农作物生产必须依当地平均温 度和每一作物所需的总有效积温进行安排
群落 系统
现代生态学的生态范围 (引自Odum 和 Barrett,2005)
6
一、生态学的定义与内涵
活动
进化
(三)生态学的研
发展
行为
究水平
变化
调节
生物圈
整合
✓微观水平:器官、 细胞、细胞器和分 子;
动态平衡:非 制控点反馈 (+或-);在 有限范围内维 持动态平衡
区域 景观 生态系统
群落
✓宏观水平:个体、
种群
种群、群落、生态 系统、景观、生物 圈。
稳态平衡:制 控点反馈(+ 或-);在有 限范围内维持
稳态平衡
个体 器官系统
器官 组织
细胞
现代生态学研究对象的生态水平(Odum和Barrtee,2005) 7
二、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一) 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主要研究对象是生态系统,即生物和非生 物相互作用形成的系统,它包括:微观水平 上的器官、细胞、细胞器和分子,以及宏观 水平上的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 观、生物圈等。
22
四、生物对环境(生态因子)的适应
(五)生物对大气因子的生态适应 ✓ 植物:对缺氧环境的适应主要靠通气组织,以 保证各器官、组织对氧的需求。 ✓ 动物:对缺氧环境的适应主要表现在呼吸和供 血两个方面。肺泡余气量增加、红细胞数量、 血红蛋白浓度及血球比积升高等
23
四、生物对环境(生态因子)的适应
替),如气候性演替、火成演替等。 ✓ 内因动态演替:群落内部的结构改变而引起
的演替)
41
二、群落的演替
(三)群落演替的顶极理论 ✓ 单元顶极论 (气候顶极):群落演替只有一
个顶极,即气候顶极。
✓ 多元顶极论 (多因素顶极):可以形成多 个顶极: 气候、地形、火及其组合顶极
✓ 顶极-格局理论:顶极群落不是截然呈离散 状态,而是构成连续变化的格局。
第三章恢复生态学理论基础
第一部分:理论生态学基础
2020/11/22
2
第一节普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概念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三节种群生态学基础 第四节群落生态学基础 第五节生态系统生态学基础 第六节景观生态学基础 第七节恢复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普通生态学的基本 原理与概念
13
生物体内的生化过 程必须在一定的温 度范围内才能正常 进行;温度的变化 往往能引起环境中 其他生态因子的改 变;生物生长 (growth)的“三基 点”: 最低、最适和 最高温度。
生物适应环境的“三基点”示 意图(改自孙濡泳等,2002)14
二、环境(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
(三)水因子的生态作用 ✓生物体内的重要组分、营养运输及生化过程 的介质、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稳定生物体的 生活环境。 (四)土壤的生态作用 ✓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场所,满足生物对水分、 养分、空气、温度的需求。

种间竞争导致分布截断

群 密
A
B
C
D
竞争种



气温


种间无竞争导致分布重叠

群 密
A
B
C
D
非竞争种



气温

种间竞争对物种分布的影响(改自Begon,1986)
37
第四节 群落生态学基础
一、群落的基本特征
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物种之间相互联系 群落具有自己的内部环境 具有一定的结构 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具有边界特征或边缘效应 各物种不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一、基本概念
环境(environment): 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 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 环境中对生物生长 发育等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光照、温 度、湿度、氧气等,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 缺少的条件,称为生存条件。
17
四、生物对环境(生态因子)的适应
(一)生物对光因子的生态适应
阳地植物
阴地植物
阳地植物与阴地植物的光补偿点位置示意图
(Emberlin, 1983)
18
四、生物对环境(生态因子)的适应
(二)生物对温度因子的生态适应 ✓ 对低温的适应: —Bergman 规律 —Allen规律 ✓对高温的适应:
一、生态学的定义与内涵
(一) 生态学的定义 ✓ 研究自然环境—包括生物有机体之间相互 作用以及生物有机体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 的一门科学。
5
一、生态学的定义与内涵
(二) 生态学的研究范围
生物因子
基因
细胞
器官
个体
种群
群落
非生物因子 物质
能量
生态系统
基因 系统
细胞 系统
器官 系统
个体 系统
种群 系统
39
生物群落区A
群落交错区 物种数
生物群落区B
生物群落A的物种
生物群落B的物种
群落交错区特有物种
群落交错区物种分布模式及其边缘效应
(引自Kupchella 和 Hyland,1986)
40
二、群落的演替
(一)群落演替的概念 ✓ 一个群落代替另外一个群落的现象。 (二)群落演替的原因 ✓ 外因动态演替:群落以外的因素所引起的演
食性差异:f,g,h:食虫;d,c,b,j: 采食种子、水果; e,a,i:采食昆虫和蜂蜜;a: 采食浆果;k,l,m,n:采食
蜂蜜
第三节 种群生态学基础
一、种群的基本特征
空间特征 ✓ 种群均占据一定的空间,其个体在空间上分 布可分为聚群分布、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 数量特征 ✓ 种群数量用种群密度或生物量来反映, 其决 定因素是出生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率等; 遗传特征 ✓ 种群具有一定的遗传组成,是一个基因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