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比较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和梯度理论的主要内容及理论观点。
※经济发展辐射理论的主要内容:(1)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存在着彼此的辐射,两者的影响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
(2)现代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或地区首先并较强地向周边地区辐射。
(3)辐射的媒介主要是道路、交通、通信等,他们所决定的市场一体化水平,直接决定着辐射的有效性。
(4)现代化和经济发展中辐射的是所有影响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
※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的理论观点:(1)增长极理论(2)点轴开发理论(3)网络开发理论(4)循环累积因果论(5)中心—外围论(6)倒“U”型经济发展理论(7)知识溢出理论※经济发展梯度理论的主要内容:①客观上存在经济与技术发展的区域梯度差异。
②客观上存在产业与技术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扩散和转移的趋势。
※经济发展梯度理论的理论观点:(1)增长极理论。
(2)点轴扩散理论。
(3)网络开发理论。
(4)狭义梯度推移理论和反梯度推移理论。
(5)中心辐射理论。
2、列举两大理论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具体应用。
※梯度理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应用:(二选一)(1)梯度推移理论是我国上世纪80年代初制定区域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
根据梯度推移理论,我国实行东部地区优先发展战略,待东部发展到一定阶段,有了余力后,再逐步将资金、技术推进并扩散到中西部地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由于梯度推移模式的着眼点符合当时的国情和改革开放的需要,赢得了决策层的支持。
其理论主张在国家七五计划地区发展战略中得到了突出体现。
其结果是东部沿海地区迅速发展,承接了国际先进生产力的梯度转移,积累了强大的经济总量。
作为非均衡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梯度推移理论的实施对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的腾飞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反梯度推移理论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理论基础。
根据反梯度理论,每个时期的生产力布局战略和区域开发重点,应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可能条件来确定,主张跳过发达地区直接对不发达地区进行开发。
因为现代科学技术的转移方向,除了向商业、贸易发达地区转移外,还向资源丰富但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地区转移。
而后一种转移是超越现有生产力梯度分布的跳跃式转移。
欠发达地区引进先进技术,不一定是高梯度地区的“外溢”的技术,低梯度地区只要具备条件,可以直接引进、采用世界最新技术,发展自己的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从1999年中央政府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至今已有5年多的时间,有60个重点工程项目在国家的支持下在西部开工建设,西部地区的投资增加明显,经济增速加快。
但西部地区发展目前也明显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观念、体制和人才问题仍然是影响西部开发的三大制约因素。
其次,经济发展缺乏产业支撑。
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各地均把开发投资的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等领域,而对特色产业特别是加工制造业的发展没有加以足够的重视,导致西部工业化推进缓慢,工业增长乏力,工业竞争力和市场份额下降,使西部大开发缺乏长远的产业支撑。
工业化推进缓慢,不仅难以吸纳大量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而且也严重影响了城市化进程。
第三,地区差距进一步拉大。
近年来,虽然西部经济增长速度在逐步加快,但相比较而言,仍要低于东部发达地区。
这种不平衡的增长格局,势必导致全国经济总量进一步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所占比重将趋于下降,东西部地区间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
第四,大项目投资的漏出效应。
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家希望在西部搞一些标志性的大项目来带动西部开发。
然而,国家在西部投资的一些大项目,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本身就是一些全国性的项目,它们主要是解决沿海地区的能源短缺和环境保护问题,跟当地经济联系不够紧密;有的通过外地采购和承包,在项目招投标和建设的过程中,获得中标的企业大多为沿海企业,工程建设所需的设备和零部件也多来自沿海地区,甚至工程建设的民工也有许多来自中部。
由此就形成了一个“投资漏斗”,其对当地经济的带动和乘数作用并没有预期的大。
※辐射理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应用(挑一个写就行):(1)增长极网络化:积极促进我国城市化发展。
城市不仅意味着它是人口流动、资本聚集、信息集中、科技发展等方面的中心地区,更意味着它是人才分流、资本扩散、信息传播、科技推广的要地。
因此点辐射理论特别强调城市的经济辐射作用。
我国实施加速城市化进程的战略主要有以下几条途径:选择走市场引导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的城镇化道路;实施稳健的城镇化发展政策,使城镇化与经济同步增长;逐步实现城镇发展的高度化和网络化。
其一根据城镇发展的路径(“镇—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及城镇发展的趋势,今后一个时期,在适当控制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发展规模的同时,要逐步实现中小城镇的不断升级。
以发展中小城市为依托,着力发展小城镇,特别是发展中心集镇。
通过政策引导、吸纳城乡资金、大城市辐射等来加快中小城镇建设。
其二根据城镇布局网络化原理及不同规模城市的辐射功能,我们要合理布局城镇网络,形成大中城市围绕特大城市、中小城市围绕中心大城市、中心集镇围绕中小城市、中小城镇带动农村的城镇化发展网络格局。
以特大或大中城市为中心,大力发展卫星城市或城市带。
通过城镇发展的高度化和网络化的扩张效应和辐射效应带动农村地区的发展,使其成为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大力发展中小城镇,搞好中小城镇建设。
中小城镇的优势是缩短了中小企业的协作半径;充分利用社会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有利于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利于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就近分散转移,减少其向大中城市集中过度流动所形成的就业压力。
(2)点、轴、网开发互动:加快沿线经济发展。
充分发挥长江经济辐射带的作用带动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
长江经济辐射带是指垂直于长江及其100~200km范围内的经济区域。
长江经济纵向分为上、中、下游、延伸四个经济圈。
长江上游经济圈是以重庆和成都为中心,以长江上游和铁路干线为轴线,形成沟通西部不发达地区与东、中部地区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长江中游经济圈是以长沙、武汉、南昌为中心,以长江中游和铁路干线为轴线,加强东西、南北通道建设和沿江港口建设。
长江下游经济圈是以上海、南京、合肥为中心,强化对苏北、皖北的经济辐射。
西藏、云南、贵州作为长江的延伸经济圈,要增强长江对其纵向辐射作用。
长江经济带的点、轴、网络开放具体为:以拉萨、昆明、贵阳、成都、重庆、长沙、武汉、南昌、合肥、南京、上海等省会城市和直辖市为一级节点城市,以一级节点城市之间由铁路(或高速铁路)、公路(或高速公路)、水路、航空、管道、通信主干线等构成的连接轴线为一级轴线;以地级城市为二级节点城市,以一级节点城市与二级节点城市之间,以及二级节点城市之间由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通信干线等连接轴线为二级轴线;以县城为三级节点城市,以二级节点与三级节点城市之间,以及三级节点城市之间的公路、水路、通信干线等连接为三级轴线。
由节点城市和轴线构成网络,形成优势区位,呈点、轴、网络状展开。
(3)面辐射扩散化:加快经济发展的梯度推进。
东南沿海地区应充分发挥自身经济技术优势,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大力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重点发展资本密集型、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走集约化、外向型发展道路,将其传统产业和市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中部地区处于国家腹心地位,经济发展水平高于西部、低于东部,起着“承东启西”的作用,一方面要抓紧能源和原材料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承接东部地带转让出来的国内市场份额和相应的传统产业,综合发展资源型产业和加工型产业。
西部地带要以资源开发为主,着重开发国家急需而又为本地区富有的资源。
充分发挥我国三大发达区的横向辐射作用,既要加快其内部的经济辐射,还要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以京津唐城市区为辐射源带动河北、内蒙、山西的经济发展;以长江三角洲为辐射源,带动苏北、安徽、江西的经济发展;以珠江三角洲为辐射源带动湖南、江西、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区的经济发展。
(4)超常思维: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
由于地区差异的客观存在,梯度推移在空间上的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既有从高至低的正梯度推移,也有跳跃式的推移,还有逆梯度的推移和多种推移方式并存的混合式推移。
在交通运输设施、通信手段比较落后的时代,空间推移速度慢,传递距离有限,梯度逐级推移的作用较明显。
随着科技的发展,交通条件和信息传递手段的改善,现代技术空间推移的速度和规模大大改变,跳跃式的推移日益频繁。
技术革命将会给落后地区带来超越发展的机会。
而新技术的开发和引进,并非按经济发展梯度的高低顺序进行。
只要经济发展需要,又具备某些特殊条件,落后的低梯度地区也可以引进先进的技术,开发新的产业和产品。
(5)知识溢出: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由于知识、技术、信息的共享性和传播的快捷性,既要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缩小此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更要充分利用知识的溢出外部性,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改造传统工业,走新型工业的道路,加快我国经济发展。
3.分析说明两大理论的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现实意义和理论缺陷。
※辐射理论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意义:①就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规划来看,辐射理论的实践意义是明显的。
②在实现中国东西、南北的经济互补性问题方面,辐射理论同样能够给我们以启发。
③辐射理论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在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区域合作的重要性的认识。
※梯度理论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意义:①梯度推进理论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效率。
梯度推进理论从客观实际出发,以不平衡发展规律为基础,承认区域间不平衡的现实,认为条件好的地方应较快地发展起来,并通过产业和要素从高梯度到低梯度的转移,带动条件差的地方发展。
②梯度推进理论有较强的适应性。
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特别是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条件往往呈现出梯度性,按梯度推进依次发展能取得较好效果。
③在实践中梯度推进理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该理论的指导下,我国制定了“七五”、“八五”计划,实行沿海地区率先开放战略,鼓励部分地区率先富起来,并通过先富带后富,最后达到共同富裕。
由于该战略的成功实施,我国经济保持了20多年连续高速增长,被认为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梯度推进理论在中国现实运用中的缺陷:(1)按照梯度推进理论把我国划分成东部发达地区、中部欠发达地区和西部落后地区,是比较粗略的划分方法。
(2)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梯度推进理论忽略了地区之间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双向性。
(3)梯度推进理论忽略了同一地区内部的经济互补性。
(4)从长期来看,必然延误西部落后地区和中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
(5)从理论上来看,梯度推进理论忽略了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的互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