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案例与分析张改娥攻击性行为指对他人的财产或人身进行直接破坏或攻击的行为,包括殴打、伤人、破坏物品、虐待他人或动物、抢劫等行为。
在4—6岁时可表现为咬人、咬物、打人等,是儿童、青少年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行为,它既影响儿童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又是衡量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儿童攻击行为和将来犯罪行为的关系上,有关研究认为:习惯性的攻击行为可用来解释和预测犯罪行为;年龄越小就具有攻击行为的幼童,未来发展成反社会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可能性越高;在各种情境中都出现攻击行为的儿童比在特定情境之中出现攻击行为的儿童将来更可能发展成为发社会行为和行为偏差。
虽然儿童和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一般没有成人那样残暴,比较容易受到忽视。
但是随着社会中某些不良因素的发展和电视等宣传媒介的不良影响,社会中的暴力和其他形式的攻击现象正在以各种形式和途径逐渐向幼儿园、学校中渗透。
再加上幼儿园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某些局限和儿童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的特点,现在的儿童、青少年正在受到攻击现象的侵蚀,尤其是暴力行为正在逐年增加。
近期,笔者对一个四岁半的小班男孩进行了攻击性行为的跟踪观察,以案例形式呈现,以分析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和矫治措施。
事例一:“我要玩毛毛虫”地点:活动室手工活动时,王老师正和孩子们商量两个人合作完成作品,薛榆浩根本不听老师在说什么,而他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桌子上的袜子,当王老师说开始,薛榆浩小朋友赶快拿起材料制作起来,不让薛懿轩小朋友动手和他一起做。
老师再三强调要两个人合作完成,这才让薛懿轩小朋友贴了两个毛毛虫的眼睛。
作品完成了,老师让小朋友把作品拿起来展示。
两个人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地争起来。
薛榆浩大喊:“是我先抢到的。
”薛懿轩说:“不对,是我先拿到的。
”薛榆浩仍大叫:“我要玩。
”我轻轻地对他们说:“你们俩商量一下,想个办法,要不,这样下去谁也玩不起来。
”于是薛懿轩用商量的口气对薛榆浩说:“我先玩,等会儿交换地时候再给你玩,好吗?”薛榆浩松开拿着毛毛虫的手,我以为他同意了薛懿轩的方法,正想表扬他,没想到他猛地推开薛懿轩,抓起毛毛虫就跑了。
分析:攻击有多种表现或种类,著名心理学家张春兴认为,攻击有两种表现方式:直接攻击和替代性攻击,直接攻击是对欲攻击的对象直接予以侵害。
案例中薛榆浩的表现应属于这类。
儿童的攻击行为有自己年龄阶段的特点,即以工具性攻击占优势。
儿童具有一定认知能力,在一定情境中,能够对各种环境因素,进行评估、判断,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通过攻击手段产生的结果,因此儿童有时会受到外在诱因的驱动(如玩具、同伴中的领导地位等),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发动攻击。
薛榆浩的攻击性行为其攻击的意图主要不在于伤害他人,而是为了得到“毛毛虫”,他的想法非常简单,就是“我推开他,我就能得到毛毛虫。
”攻击只是他达到目的所采用的手段。
事例二:“他先打我的”地点:盥洗室午睡时间到了,小朋友在准备入厕。
男孩子有序地站在小便池前排起队,赵秋江站在王烽先后面挨得很紧,两个都想快点上厕所。
不一会儿,王烽先抢先站在尿池边上,赵秋江没地方站了,就用手打了王烽先的肚子,王烽先上完厕所拎裤子的时候,就向赵秋江的胳膊上咬了过去,赵秋江哇哇大哭起来,向老师告状,一边观察着赵秋江的胳膊。
我问王烽先:“你为什么要咬赵秋江胳膊?”王烽先理直气壮地说:“他先打我的。
”分析: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主要依赖于具体情境和儿童的认知因素。
认知行为理论认为某些具有攻击行为的儿童可能缺乏社会信息的处理能力,或者是对社会信息的解释出现了偏差。
高攻击性的儿童在社会交往中,倾向与带着敌意的眼光去解释伙伴的行为和意向,存在着归因偏差。
具体来说,他在下列五个步骤的社会信息处理模式中容易发生错误或偏差:对环境中社会交往线索的译码;做出相应的解释和归因;搜寻可能的行为反应;决定一种可能的反应;执行这种反应。
如果儿童在以上任何一个步骤上出现偏差或有缺陷,都可能导致攻击行为反应。
此案例中王烽先的行为可以用这种理论来解释,他将他人一个无意的动作看成是对自己的“威胁”,错误的判断使他做出了错误的攻击反应。
事例三:“我是奥特曼”地点:活动室小朋友陆续离开幼儿园了,活动室里还有五六个孩子坐在一起玩雪花片。
薛榆浩刚用雪花片插了一把“宝剑”,他的妈妈来了。
我摸摸薛榆浩的头说:“看,妈妈来接你了。
”薛榆浩抬起头,看着妈妈说:“我还要玩一会儿。
”妈妈站在门口说:“不行,赶快走!”薛榆浩大喊:“我要玩。
”妈妈生气地说:“你再不走,我走了。
”“不,我还要玩一会儿。
”我见状立即对薛榆浩说:“妈妈回去还要做饭,我们就玩一小会儿,好吗?”薛榆浩高兴地答应了。
于是,我示意让薛榆浩的妈妈到活动室里等他一会儿,薛榆浩的妈妈一脸不高兴地坐在薛榆浩的边上。
薛榆浩拿着他插的宝剑在沫沫身边走来走去,说:“我是奥特曼,打死你这个怪兽。
”说完,他用“宝剑”刺向沫沫的胸口。
“宝剑”断了,于是薛榆浩用手当宝剑,在沫沫身上乱打,沫沫哭着喊:“老师,他打我。
”沫沫的妈妈看见沫沫哭了,站起身来,气愤地说;“打呀,你再打打看。
”薛榆浩嘴巴一咧,大哭起来......薛榆浩的妈妈生气地拉起薛榆浩的手,一边朝活动室门口走去,一边说:“看我回家怎么治你。
分析: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攻击行为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获得的:一是观察学习,二是直接学习。
其中观察学习是儿童行为获得的最主要来源,也就是说儿童是在各种社会情境中,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行为后果所受的强化,间接地习得攻击性行为的。
心理学家班杜拉著名的攻击玩偶实验表明:观看过他人攻击行为的儿童比没有观看的儿童,在之后相似的情境中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
因此,社会因素是诱发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在诸多社会因素中,电视对儿童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它往往是其他社会影响的媒介。
随着现代媒介和媒体的日益普及,儿童观看电视的时间越来越长,并且已经成为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即使把儿童关在家中,也不能抵挡社会环境对儿童的影响。
电视节目,尤其是暴力电视节目对儿童心理影响已经成为许多心理学家研究的课题。
美国心理学会1993年的一份报告指出,电视暴力片对儿童就像抽烟和酗酒一样危险,儿童观看电视暴力片对导致攻击性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就像抽烟会引起肺癌一样。
此外,父母的教养方式粗暴、经常体罚儿童,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发生率也比较高。
事例四:“我不想和她玩”地点:活动室一天下午幼儿离园时,李佳慧和郝子月挨着站队,李佳慧总是对着郝子月说个没完没了,郝子月开始时不理睬,可是李佳慧还是继续说,可怕的一幕出现了,郝子月拉起李佳慧的手咬了一口,幸亏发现及时,不然后果就严重了。
老师问郝子月,“你为什么要咬她?”“我不和她玩,她就要和我玩了”郝子月说。
小朋友和小朋友玩很正常啊,可是怎么会有这种过激的行为呢?分析:郝子月性格沉闷,平时就不怎么喜欢说话,也不见她和小朋友们玩,心里还这么偏激。
我觉得她不会表达,所以就用这种过激的行为来处理事情。
家长要注意多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引导他们培养好的人格。
这种频繁发生的攻击性行为如果不加以矫治,将不利于儿童健全个性和心理品质的养成。
更重要的是攻击性行为容易对他人和自己造成伤害、影响伙伴关系和幼儿园、学校的教学秩序,严重的可能导致棘手的法律问题。
因此,对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应首先积极预防,对于已经发生的攻击行为要及时地处理,防止造成更恶劣的后果。
具体说来,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措施〈一〉控制环境影响重视成人的榜样示范作用控制环境影响,重视成人的榜样示范作用。
这是从观察学习角度提出的控制儿童攻击行为的一个策略。
从社会环境中寻找那些可能导致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并予以控制和消除,如禁止儿童看暴力影视等,同时要求成人自身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不具有攻击性,并通过成人的教育使儿童形成对有关攻击性行为的正确认知,帮助儿童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鼓励儿童学习、模仿影视中的积极行为,批评攻击性行为。
这样,儿童在其他的情境中就能根据内部良好的认知结构调节、控制自己的攻击行为,逐步提高自我调节能力的水平。
措施〈二〉创设良好条件降低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儿童获得攻击性行为后,以表象的形式存储在头脑中,并重新整合成一种反应模式。
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经由特定的内外因素的启动或激发,实际的攻击行为才能发生。
儿童年龄小,大多数攻击性行为发生在争抢玩具等一些为达到自己的目的时。
鉴于上述特点,教师在设置环境时,应给儿童创设一个尽量避免冲突的空间。
提供数量充足的玩具,以减少儿童彼此争抢玩具的矛盾冲突。
设置的活动区域应稍有间隔,防止儿童因空间过分拥挤,引起无意的碰撞而造成摩擦。
此外,教师还要努力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心理环境,让儿童能愉快地接受老师、同伴的建议,使儿童形成正向情绪和经验,善待他人。
措施〈三〉教育方法得当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家庭是儿童主要的生活场所,因此家庭在矫治儿童攻击性行为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父母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到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和发展。
在家庭管教方面,父母用忽视放任或严厉的惩罚来管理儿童的攻击性行为都是不正确的,因为这两种态度都鼓励和强化了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当儿童出现攻击性行为时,需要给儿童一些惩罚,但惩罚时应注意:1、惩罚要及时,使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能得到迅速的反馈。
在惩罚时应向儿童讲清楚错在哪里,应该怎么做。
2、惩罚应和鼓励结合。
对儿童的惩罚并不是“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自身”,而是可以采取停止玩玩具、看动画片等“惩罚”手段。
当儿童表现出家长所期望的良好行为或行为有明显改进时,家长要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以期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进一步改善,形成行为的良性循环。
措施〈四〉重视内部因素培养自我调节控制的能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强调个体的主动性,他认为个体能够自发地预测自己行为的后果,并依靠反馈进行自我评价,所以个体的行为即使未受到外来的强化,自己也具有调控行为的可能性。
个体对攻击性行为的自我调节机制实际上有一个自我强化的过程,主要由三个子过程组成:1、自我观察。
个体对自己攻击性行为造成的结果进行观察。
2、判断。
个体根据自己内部的认知结构和道德标准,判断行为后果的价值大小,以此确定自己在相同或类似情境中的反应模式。
3、自我反应。
通过判断,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得出积极或消极的评估结果,它从认知上制约着自身是否做出攻击行为。
如果判断结果是积极的,那么个体的这种判断便会对其攻击行为起奖赏作用,驱使其发生攻击性行为;反之,则起到抑制攻击行为发展的作用。
儿童虽然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较低,认知成分在行为调节方面起的作用不大,但是成人也不要忽视儿童内部因素对控制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首先教师、家长要使儿童知道攻击性行为的危害性,再通过移情训练,让儿童体验到自己的攻击行为给他人带来的痛苦。